2016年8月3日,九江市區總體規劃論證會舉行。
地點: | 九江 | 類別: | 城市建設 |
規劃范圍與層次圖 圖源:九江市政府網
2016 年 8 月 3 日,《九江都市區總體規劃( 2014 — 2030 年)綱要》論證會舉行,市委副書記、市長林彬楊出席會議并講話。林彬楊指出,九江城市的發展目標,概括起來就是要實現“三大目標”:一是立足省內,把九江建設成為“全省綠色崛起的雙核之一”。二是面向全國,把九江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中心城市”。三是放眼世界,把九江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游度假勝地”。
會上,專家組原則通過《九江都市區總體規劃( 2014 — 2030 年)綱要》。
資料來源:九江新聞網
考察一座城市的未來,首先應當看看這座城市對未來的規劃,無論是投資建廠還是就業求職,尤其是買房子置地,更要提前做好預判。
在當今多元、變化的世界里,尤其是在中國,長遠的預判似乎沒有意義,我們可以假設五年之內個人生活、身邊事物變化的可能性,但能否想象到十年?十五年呢?同樣的,對于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發展,能否預測十五年?似乎沒有可能性。實則不然,城市規劃是在預測的基礎上做出決策與實施,是主動性的行為,可以左右未來。
咱們老百姓也能搞規劃,比如婚姻,你可以選擇結婚或者單身,自然能決定未來。雖然我們都知道,這種規劃大多也是扯淡,聲稱要單身的大多會結婚,想結婚的卻常常找不到合適的另一半。
九江未來的會怎么樣?很多年前就有了九江都市區總體規劃,規劃每年又都在進行調整,有2014年的,有2016年的,后來又有了《九江都市區總體規劃( 2017 — 2035 年)》,規劃期長達 18 年。筆者大略翻閱后發現,差別不大。九江再怎么規劃,也變不成南昌。
本篇寫城市規劃,實際上是想看看,2014 — 2030 年的規劃到現在已經過去 8 年,正好是計劃期的中間,規劃執行得怎樣?其效果如何?由于筆者找到的 2014 年規劃上的圖片水印太多,就用基本相近的 2016 — 2030年規劃進行解讀。
省域空間結構規劃圖 圖源:江西省住房和城市建設廳
若要解讀九江城市規劃,先就要看江西省的城市規劃。2012 年,江西省政府公布了《江西省城鎮體系規劃( 2012 — 2030 年)》,這份規劃中明確了江西省三個都市區:南昌大都市區、九江都市區和贛州都市區,后兩個是副省級城市。其中南昌與九江被劃為鄱陽湖生態城市群。顯而易見,真正的副省級城市是贛州,九江總要擔心被南昌吞掉。
因此,九江必須緊貼著北部發展,跟南昌能躲多遠就躲多遠。九江都市區的范圍包括:潯陽區、濂溪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八里湖新區、九江縣、瑞昌市、廬山市、湖口縣、彭澤縣、德安縣、共青城市、都昌縣全域,總面積約 8900 平方公里。修水、武寧、永修就罷了,不僅是因為距離南昌太近,更在于它們在歷史上長期隸屬于南昌府,解放后才被劃歸九江,說不定哪天就被劃走了。武漢、成都的例子擺在那兒呢,不得不防。共青城身份比較特別,向來都極不可靠。
核心空間結構規劃圖 圖源:九江市政府網
所以說再來看九江都市區的核心空間,其實也就是只有九江主城區、瑞昌東北部、湖口和彭澤北部,以及后來成立的廬山市。德安、都昌也不在其中。其實,這就是當年明清兩代的九江府的人口密集區,還包括了南康府的星子縣。
核心空間的范圍,顯然不是用圓規畫個圈。它最明顯的特點是,從瑞昌到彭澤,將江西省沿長江 150 多公里的范圍,全都劃歸到中心城區,并密布著一個挨著一個的經濟區、工業區。距離南昌最遠,能最大地發揮沿江交通物流的優勢,這一優勢,正是九江在江西無可比擬的地理優勢。
在這個邏輯下就很容易理解,九江規劃的核心是交通,即依托長江、鄱陽湖的水運優勢,大力發展鐵路、公路交通,甚至不惜代價支撐航空運輸業,盡量將贛北建設成為水、路、空一體的交通樞紐,從而為工業生產、商業物流等高利稅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都市區綜合交通規劃圖 圖源:九江市政府網
從這方面看,九江這幾年交通運輸建設也是卓有成效的,都九高速與鄱陽湖二橋、繞城高速、合安九客運鐵路等一系列交通干線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贛北交通的現狀。
最后再來看核心城區未來的發展。九江這座城市最大的劣勢,是可用土地極度缺乏,筆者在本系列的幾篇文章都曾提到,它被大山、大江、大湖包圍,實際上就是建在一片沼澤區內。按照上圖這種用地規劃,如果到了 2030 年,還是這種水平,城市就沒法發展,新增的城市人口占據的居住用地就要跟商業、工業用地打架。而且緊貼著八里湖、賽城湖發展,勢必與建設山水、綠色城市的目標背道而馳。
核心用地規劃圖 圖源:九江市政府網
因此,筆者以為,2017 年開始重點發展的芳蘭湖片區(見《歷史上的今天 · 6月22日 · 鄱陽湖生態科技城》)才是科學的決策。沿江區域的土地早晚會枯竭,九江市的東部到鄱陽湖西南部,才是能發揮九江地理區位優勢的城市空間。
九江未來發展的,就這么幾個原則:不可距離主城區太遠(因此瑞昌、彭澤已經到頂了)、絕不能靠近南昌(修水、永修、武寧只能搞農業和旅游,德安和共青城也不可靠)、靠江(重點發展沿江工業區,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體系),沿江沒空間了就靠湖(發展星子、湖口和都昌的環鄱陽湖經濟區)。
這么說來,九江現在熱點(主要是工業)就應當是芳蘭湖片區、姑塘片區。如果在海會、湖口之間再建一座鄱陽湖三橋,就能夠有效利用星子、湖口甚至都昌的沿湖土地,給九江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上都是筆者瞎說的,多搞盤花生米也不該聊這些。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并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于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舍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