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21日,九江啟動墾殖場建設工作。
地點: | 九江 | 類別: | 農業 |
1957 年 11 月 21 日,省直機關第一批向荒山湖區進軍的先遣隊,分赴九江賽城湖、永修江益、新建樂化及大茅山、武功山、云山、井岡山、郭公山、九連山、德勝關、黃崗山、西山、紅星等地籌劃建場事宜。第一批先遣隊共配備 37 名負責人,其中有 15 人是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干部。
同日,九江專署 700 余名下放干部在廣山建立灘溪墾殖場(即云山畜牧水產良種公司前身)。
資料來源:《江西農墾志》、永修縣大事記
介紹 1957 年開始的干部“上山下鄉”和國營墾殖場的建設,不能局限于九江,要在全省更大的敘事背景下講起,若說得遠點,那就是江西的文明史了。
先說墾殖場。墾殖場是近代的詞匯,清代以前被稱為“屯墾”,屯墾經常和另一個詞在一起:“屯墾戍邊”。這是一種從漢代開始的國策,士卒亦兵亦農,不僅為軍隊提供了糧草,也發展了生產與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漢代的江西就是中原的邊疆,這里土居的是少數民族,中原漢人進入,從屯墾開始。
唐宋以后,江西的屯墾從軍屯轉向民屯,以安置外來移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為主。明清時期,江西的屯墾仍很興盛,其中九江衛的軍屯最多。
墾殖場一詞始現于民國。1913 年,廬山、湖口建立 2 個林場,經營面積 3萬余畝。此后,九江等地設立稻作試驗場,進行育苗、育種的試驗與推廣。1915 年廣東巨富唐吉軒等在修水興辦種茶公司,以期改良茶葉,樹立了“寧紅”品牌。九江是江西近代墾殖的領先者,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解放后(1949 年 8 月),九江專區接管國民政府遺留的兩個墾區。1950 年,創建了解放后第一個國營農墾企業——永修縣國營農場。
解放后的數年內,江西并未組織大規模的墾殖場建設活動。1952 年,江西省公安廳和九江專署公安處,分別在瑞昌賽湖和彭澤縣芙蓉墩創建了兩個勞改農場,開始大規模的犯屯(罪犯屯田)。
1955 年,國家發起了“上山下鄉”運動。10 月 18 日,98 位上海志愿墾荒青年響應號召,來到鄱陽湖畔的德安縣米糧鋪拖溝嶺,在一片灘涂草洲開始了墾荒創業,他們成為中國第一批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他們所建立的由胡耀邦命名的共青墾殖場也成為中國農墾的一面旗幟,江西農墾事業最成功的典范(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1月1日 · 共青城簡史》)。
全省范圍內的大規模墾殖場建設始于 1957 年。按《江西農墾志》的描述,這是一場農墾部倡導的,江西省組織的一場農業建設工程。實則不然,它源自目前已較少被提及的反右運動之前進行的整風運動。
為了改革體制、緊縮機構、減少人員、加強基層,并進行改造干部思想、整頓作風的運動,1957 年 5 月,中央下發了《關于各級領導人員參加體力勞動的指示》,要求各級政府將干部下放到農村中,即“上山下鄉”,參加農林業勞動。
江西省的反應特別積極。在當年 9 月召開的中央八屆三中全會上,江西省省長邵式平會上提出《江西全面開發山區的初步規劃》,其中提到:“凡是一個合作社無法經營的大山,如廬山、云山、武功山、井岡山、幕阜山等20多個大山,都應由國家建立林場,使其成為山區示范和指導基地。
10 月,在全省山區工作會議,省委提出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計劃在全省大批建立農、林、牧、漁綜合墾殖場的計劃,動員干部和廣大山區群眾向山區進軍。11 月 21 日,省直機關第一批共有先遣隊分赴各地籌建省屬綜合墾殖場,其中在九江創建了賽湖、江益、云山三個省屬墾殖場。
1957年12月15日,省長邵式平在歡送干部上山下鄉大會上講話 圖源:《江西省農墾志》
1958年4月,彭澤縣慰問團與上十嶺墾殖場全體同志合影 圖源:《九江紀事圖錄》
然而,這種國營、集體所有制下的大規模農業開發,與大躍進同時進行,也必然帶來諸多問題。60 年代中后期,大批墾殖場被撤銷和解散。1970 年,九江僅完整保留了向陽(茅山頭)墾殖場。1974 年,恢復了共青、賽城湖、廬山、上十嶺等 7 個墾殖場。
1978 年后,九江農墾經濟進入騰飛,工農業產值遠超全省平均水平,排名第一,成為了九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89 年,九江成立國營墾殖場管理局,下轄企業 87 個,次年產值占全省農墾系統的 36.3%。
90 年代開始,農墾系統加大了品牌塑造和龍頭企業的創建工作,共青鴨鴨集團、江西云居山米業公司等龍頭企業圍繞著支柱產品和重點產品,建立了經濟產業鏈,形成了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格局。
2020 年,江西農墾系統工農業總產值 775.3 億元,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三。筆者未能查到近年來我市農墾的相關數據,作為江西農墾的龍頭,全國農墾的先進代表,九江農墾的成績想必只會更好。
1958年4月23日,干部在武山下放勞動 圖源:《九江紀事圖錄》
關于 1957 年起的干部下放與農墾建設,亦不能給予完全的肯定。干部下放是整風運動的一部分,更深的背景是為了減少迅速膨脹的城市人口,削減愈發臃腫的干部機構。然而,將最優質的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員下放到農村進行體力勞動和低級的農業生產,卻并未達到削減開支,收縮編制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這也造成了對于人才、行政經費的巨大浪費。
江西借此機會進行了大規模農業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大部分農墾場的經濟效益不佳,綜合虧損嚴重。江西的人才、資源本就有限,連續十余年將其大部分用于發展農業,而不是城市建設與工業、商業發展,這一長期的政策是否得當,也值得商榷。
綜上,集約化與專業化是中國農業走出傳統小農經濟的必由之路,農墾經濟的大方向是對的,在江西極力發展農業的過程中,九江也從中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建設了一批優質、高效的農業企業,擺脫了千年來農業落后的局面,超越贛江平原,成為江西農業生產的領頭者,其價值是巨大而長久的。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并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于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舍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