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女定律
丹巴的旅游資源比較豐富,除了碉樓,名氣較大的還有丹巴美人谷和甲居藏寨。
美人谷是丹巴縣下屬的一個鄉的別稱,這個鄉距離縣城有20多公里。經隊伍的集體討論,放棄前往,理由是時間不夠。這理由略顯牽強,我感覺或許與孟校長、李總、洪總這三位都是有夫人陪伴有關。
雖然沒去,聊聊美女也是個有趣的話題。
為什么丹巴出美女?推而廣之,為什么經常有這種說法:某地出美女?
丹巴美女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之前早就進行過相關科學研究,并獲取了一定的研究結果?,F公布出來,是為“美女定律”,簡述如下(該定律也適用于帥哥):
a. 美就是健康。什么是美?豐乳翹臀、雪肌紅唇、烏發油亮、雙腿纖長等等,其實都是血氣旺盛的健康標志。健康具備更強的遺傳優勢。大家都喜歡美女帥哥,別以為和愛情有什么關系,其實都是為了下一代。
b. 美來自基因。長相是爹娘給的。作為外因,水土飲食等對健康的影響并非決定性因素。只有少數環境惡劣地區,水質等能夠危害健康。在環境因素中,氣溫、濕度對膚質影響較大。
c. 封閉產生丑。若是由于文化的排斥性或者交通的閉塞性造成單一種群、氏族總是在小范圍內通婚,則會造成基因退化,從長相上看子孫就會越來越縮頭傻腦的。比如XX族、XX省,還是不舉例子了,各位請自行觀察分析。
d. 雜交產生美。父母的種群差異性越大,則越容易生育美麗健壯的子女,父系母系的基因成分越復雜,則后代的健康程度就越高?;煅碗s交,是更優質人種產生的充分條件。
注:本定律限于相同或相近種群。種群差異過大的審美差異(例如蒙古族臉部較平,維吾爾族臉部立體等情況)則難以評判。
丹巴美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古代,戰爭、掠奪、移民都會造就大規模的基因交流。在和平穩定的時代,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更決定其基因成分。
在舉個身邊的例子(并非因為是作者的居住地而炫耀)。多年來觀察對比,無論在江西省還是在長江各個港口城市,九江女子的相貌能排第一。小伙子也不錯,就是矮點。究其原因,九江不僅是個碼頭城市,更在于它是長江沿岸僅有的三省交匯之地,魚龍混配,南北交融,基因混亂。隸屬于九江的修水縣以出美女而著稱(見拙作《潯游記之修水游記》),修水正處在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交界之處。
再遠觀別的省份,比如陜西有“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的說法,看看地圖,兩個縣在什么位置?
到了近現代,某一區域人的美丑表現,更體現在開放性和流動性,發達的經濟也更有磁性,對健康聰明的青年人有強力吸引。開放的上海比起封閉的北京,姑娘們一定更漂亮,移民城市哈爾濱比起黃土高坡的西安,小伙子更加健美。昔日揚州出美女,也就是這個道理。
窮鄉僻壤、交通不便的丹巴縣為什么出美女?本地氣候濕潤能夠滋養女性皮膚,但并不能改變骨骼肌肉。
作者正以丹巴中老年婦女為對象進行美學研究 相潑攝(2014年)
據專家考證,成吉思汗滅西夏后,西夏的大批皇親國戚與后妃從甘肅流入丹巴,故而將新鮮的血液帶到了這里。
專家的名聲就是讓這幫人毀了,沒DNA檢測傳說能當真?誰說皇親國戚就一定漂亮?看看大清那一代代的模樣,為了防止漢族血液而近親交配,結果是一蟹不如一蟹,最后幾個皇帝丑得不忍直視,而且不是早泄就是陽痿,眼看著就要絕種。再者,就算是那幫黨項族余孽(別忘了西夏與北宋的深仇大恨)真的躲到這里,一千年過去,基因退化成什么樣?
分析美女不僅要有歷史觀,更要懂點社會地理學。
丹巴真的出美女么?我在縣城沒見過。當然也可以解釋為美女們都不在家。確實也有人告訴我,現在不要去美人谷,美女們都出去闖天下了,過年才回來。
這令我想起之前數次到了某些號稱出美女的地方后,四下張望找卻不到。本地人就會說:“不在,都到廣東打工了?!边呎f邊對我用力眨眼睛,一副你懂我懂大家懂的神態。
因此我們只能相信丹巴真的出美女。就算是現在有,按照作者的美女定律,以后還會有么?
美人谷現狀 圖片來源于網絡
或許有人奇怪,一個沒有去的地方怎能扯這么多。這里只是想展示所謂的“專家”是如何無憑無據地信口開河。作為老師,不懂裝懂也能胡謅個半天是我們的基本素質。
2. 嘉絨人
丹巴不僅在漢藏交界線上。它所處的橫斷山脈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區域。前文提到,這里既是文化走廊,又是氏族斗獸場。從有歷史記載的唐代開始,不是藏人從西邊的高原殺下來,就是漢人從東邊平原爬上來。兩邊沒人來,他們就自己互相干,舉著盾牌圍攻,躲在碉樓上射箭,抓到男人砍腦殼,擒個女子就做老婆。在古代,戰爭是最高效率的混血手段。
丹巴的本地人,單憑相貌,很難分出是什么人種。從頭部骨骼上看,更接近于漢人。這里的民族被稱為嘉絨藏人。嘉絨是藏語對大小金川及附近地區的稱呼。嘉絨人自稱來自西藏,信奉的是藏傳佛教。在游覽藏寨時導游說本地信苯教,這確實令我感到驚奇。苯教是西藏最原始的宗教,松贊干布之后被佛教驅逐,只殘留在西藏偏遠的地域,沒想到在這里能遇到。
注:關于苯教的歷史見拙作《西行漫記》。
紡線的嘉絨人
然而很有意思的是,直到上世紀50年代,嘉絨人才由政府確認為藏人,成為藏族的一個分支。一個民族居然需要政府指定歸屬,這也是中國民族劃分的奇葩之處。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嘉絨人是不是藏人也需要打個問號。
其實嘉絨人更可能是羌人。羌人的歷史極為復雜,本篇不詳述?,F有的研究顯示,或許羌人就是從這里向西進入了海拔更高的青藏高原,成為了藏人的。羌人繼續向北到了甘肅進入河套平原,從而成為漢人的祖先。如此說來,羌人的后裔嘉絨人現在自認為是藏人的孫子,其實可能是藏人的爺爺,而且還是咱們漢人的爺爺。
當然,現有的研究結果未必可靠。以作者的觀察,從人種上看,藏人更大的可能是源于從藏南來的印度人,或者說其有較多印度人的基因。所謂“發羌入藏”更像是被政府支持的一種政治正確的理論,即所謂藏漢一家,就如認北京的山頂洞人為漢人的先祖,在此按下不表。
與川人幾無差異的嘉絨婦女
橫斷山脈這個民族走廊太復雜了,一時也理不清。《問道》之旅的一個重點就是考察咱們漢人先祖之由來,這一問題將留著后面展開(在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寫出來的《問道·南疆行》和《問道·河西走廊篇》中)。
每到一個地方,看看本地人的模樣,想想他們的祖先、血緣,也是挺有趣的事兒。比如,4000年前九江住著什么人?筆者在貴州的苗寨和廣州的民俗館看到共同歷史介紹,九江曾經是苗族第三次大遷徙的主要居住地。4000年前這里是苗族人的天下?九江博物館可不會提這個事兒,在那里你只會看到九江從古至今就是漢人的家園。
3. 甲居藏寨
甲居藏寨距離丹巴縣城僅有幾公里。
甲居藏寨導游圖
甲居,在藏語的意思是“百戶人家”。若在內陸,這么點人口只能算是小村子,在幾無平地的高山峽谷中,田地稀疏、物產匱乏,百余戶人家聚集在一起就已是大村莊。
為了提高旅游效率,我們在景區門口請了位導游。若請對方摘去頭飾,這姑娘和漢人毫無二致。
藏寨導游
沿著山路上行,就如走在廬山的盤山公路上。好一會兒才到半山腰,從路旁俯瞰,金川河在山腳下蜿蜒。這山竟有近千米高,坡度甚大。
從山腳到山腰,一間間藏民居錯落地散布在綠樹叢中,間或些稀疏的旱地梯田,種的是玉米。遠眺藏寨,景色甚好,只可惜今日有雨,濃重的云霧在山坡上游走,等了許久,也不見散去,只是偶爾露出一片一角。
在觀景臺上遠眺藏寨
小金縣藏族的房屋,除了外墻繪制的吉祥八寶,建筑形式上與漢族房屋差別不大,到了丹巴縣,藏文化的氣氛驟然濃重了許多。這里房屋都是用毛石壘就,一樓堆放雜物,二樓才是住處,樓頂則是曬臺。很多小院子就像是個小城堡,屋頂的平臺突出四個小尖,上面插著旗幢。這種房屋被稱為碉房,很顯然有一定的防衛功能。
藏寨民居
丹巴藏房外墻用赭紅色、黑色、白色和土黃色分層涂覆??梢岳斫?,這些色彩的使用必然有其宗教信仰的意義。據介紹,其中的紅色代表正義,黑色代表邪惡,白色代表吉祥,土黃則是底色。自上而下紅黑白三色,代表著正義戰勝了邪惡,為百姓帶來吉祥。在西藏的大部分地區,藏民居都顯得比較潔凈,這是由于藏人每年都會進行外墻涂覆。導游說是在春節前后。而咱們的漢民居,多是建完了就不管,總是灰蒙蒙的,單調乏味。
藏房外墻涂覆
不過藏民居無論外表如何潔凈,里面是否也是如此,以我個人經驗……你就要猜了。游玩期間,孟校長一時內急,找了一家藏人的住宅方便。出來后表情甚是古怪,見到我后豎起大拇指,對我的預言能力表示贊賞。
嘉絨小院
甲居藏寨已被開發得很成熟,新修的柏油馬路通向村寨各處,還建了幾個不同高度的觀景臺。只可惜,在這里轉了一個多小時,也沒見云散去,藏寨的全景總是看不到。但這云霧繚繞的藏寨也頗有一番風情。
現在是夏季,若非紅白黑黃的藏房點綴,這滿眼的綠色也是單調。如果到了秋天,草木金黃之時,這里想必更加漂亮。從視覺效果,夏天是最不適合風光旅游的季節。
山上俯瞰小金川
據說,丹巴甲居藏寨曾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古鎮”之首。我覺得評委魄力不夠大,再怎么說也應當是全世界最美。相近的東西,還可以評比之最,比如我們幾個站一起品評誰最丑。不同文化、地域的鄉鎮,怎么可能進行橫向比較?如果你相信有個中國最美的女人,或者啃過中國最美味的那一頭大蒜,就可以相信真有排名第一的最美風景。這種旅游的噱頭真就是用來騙游客的。你若是問問住在這些村里的本地人,他們自己都不信。
最美的風景你永遠見不到,因為它只存在于未來的遠方。
同樣是山坡云霧和房屋,很容易讓人想起廬山。這藏寨和廬山別墅群相比,至少低了三個等級。當然,文化不同,不應該將兩者相比。甲居藏寨挺好的,也值得來看看,但這兒的風景真沒那么夸張。
我只是討厭那個“最”字。
房前玉米地
中午離開丹巴鎮,三輛車同時出發,駛向海拔更高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