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8年2月。
昆明最著名的小吃是什么?沒去過昆明的人大多認(rèn)為是過橋米線。更了解昆明的還知道破酥包、燒餌塊等。如果你問昆明人,哪一種本地食品是你過早或者能做中午簡餐的,那么答案最集中的就是小鍋米線。過橋米線并非昆明市的特色,又復(fù)雜講究了些,不能算小吃。
和出租車師傅聊天,他津津樂道哪幾家的小鍋米線如何好吃,如何排隊,老板如何傲嬌。說來說去,都是小店。本地人過早的小吃,大店懶得做,想做也做不好。
我就隨意找了一家小店,名叫東春,說是老字號,更像個連鎖店。進去看才明白,這小鍋就是一排爐子上放著特制的直柄小湯鍋,顧客點好后,湯、米線、調(diào)料分批次投進去,煮熟,澆上澆頭即可。小鍋有別于大鍋,每個顧客都是單獨的,這與前一篇的廣州煲仔飯性質(zhì)相同。
主料有米線,可以選擇餌絲和面條。我點了一份標(biāo)配米線,看這澆頭有肉沫、酸腌菜、豆芽、豌豆泥、韭菜等等,也算得上豐富,湯濃油也厚。因為是小鍋慢燉,講究個從容,因此米線能夠入味。
云南的口味偏辣,但辣度很一般。小鍋米線的總體味道不錯,但賣相不好。
吃小鍋米線急不得。因為是小鍋煮開的,降溫慢。也就是因為這樣,在你等待和慢慢進食的過程中,這一大湯碗食材的滋味依然在融合變化,米線不比面條,更難入味些,小鍋慢燉,湯頭才能滲入米線,使得米線更飽滿,滋味更足,我覺得這就是小鍋的奧秘。
次日清晨,找到一家挺有名的百年老店——建新園。既然是名店,客人多,小鍋慢燉當(dāng)然不可能,這里是大鍋米線。這種吃法更加便捷,米線燙熟,撈起來倒入湯頭,放上澆頭即可。據(jù)說昆明將澆頭稱為“醬冒”,不知這個寫法對不對。
大鍋米線的講究也只能來自于醬冒,這家店有好幾種,諸如葉子、三鮮、燜肉、炸醬等等。我決定換個口味,點了脆旺餌絲。脆是澆頭里的干豆泡。旺是血旺,血豆腐,云南偏好豬血旺。餌絲是將米粉制成塊,切絲而成,與圓滑米線相比,長條的餌絲更柔韌。
脆旺餌絲還是很有趣的,三種主要食材不僅在味道上,尤其在口感有明顯的差別,豆泡的彈與血旺的軟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在舌尖牙齒上的差異,也正是食材配比的奧秘。
然而,在這種坐落在市中心游客一大堆的百年名店,雖然貌似用的是雞湯,挺白的,還有那么幾片雞肉,口味卻相當(dāng)寡淡。如果是小鍋燉出來,味道想必就大不相同了。
尋訪老百姓的日常小吃,真去不得大店名店,那是進坑。
這也是小鍋大鍋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
后記
關(guān)于更有名的過橋米線,以后再聊。在全中國任何一個城鎮(zhèn),總能見到云南過橋米線的招牌,數(shù)量未必少于蘭州拉面。然而,有幾家真的過橋?其實,絕大多數(shù)都是小鍋米線,說不定還是大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