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本篇接著聊蠔。需要說明:牡蠣、海蠣、蠔、蠔、蚵仔、蠔仔等都是對同一物種的不同稱呼,牡蠣是學名,廣東多稱蠔,閩南語系讀為蚵仔,用普通話則是海蠣。
從小在內陸長大,那個時代也見不到海鮮,除了過年定量供應的幾條帶魚。中學課文中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讀完了卻不知牡蠣長什么模樣,只知道可以生吃,且不便宜。后來,各地街頭上有了炭烤生蠔,價格也不親民。牡蠣是一種骨頭(殼)比肉重幾十倍的奇葩物種,若從海邊運一千斤牡蠣到內陸,折合牡蠣肉也就幾十斤,剩下等于運石頭。
后來旅游到了海邊,才知道牡蠣并不值錢。那年的泉州之行,專門去菜場轉悠——筆者是個真吃貨——看到殼子黑乎乎的海蠣子堆積如小山,各家婦人坐在小板凳上,拿著小刀,一撬一旋——我猜于勒叔叔也是這個動作——灰白色粘答答的牡蠣肉就丟入了盆里,一股帶鐵銹般的腥氣撲面而來。
前篇介紹過,國人養殖牡蠣少說有千年歷史,這易于養殖獲取的海洋蛋白質早已成為閩粵臺諸省人身體的一部分,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基本食材。蠔干粥、蠔干粉、生蠔面……數不清的菜肴小吃里都有它的身影。其中,以牡蠣肉為主要食材最著名的是海蠣煎,也叫蚵仔煎(臺灣)、蠔烙(潮汕)。它們的源頭都在泉州。
品味海蠣煎在福州的安泰樓,這是家老字號,匯集了各色福州小吃。為了全面體會本地人對海蠣子的熱愛,先點份炸海蠣子。這是一種簡單的油炸小吃,海蠣子裹粉,入油鍋炸酥即可,與上一篇的浮粿有相似之處。由于個頭更小,溫度更高,又撒上了椒鹽,牡蠣肉的軟綿感與腥氣都少了些。
傳統的還是海蠣煎,這是一種融合了牡蠣肉、薯粉和雞蛋的家常菜。
海蠣煎用的是新鮮海蠣,在平底鍋中煎至半熟。之后倒入調制好薯粉、蔬菜糊糊。蔬菜各地不同,多為可去腥的韭菜、青蒜葉,或者青菜、胡蘿卜之類。將糊糊煎至凝固,倒入打散的雞蛋,兩面煎至金黃即可。吃的時候可依據口味加辣醬、沙茶醬或魚露等。
海蠣煎好看又好吃,外酥里嫩,以薯粉為調和,極好地融合蠔肉與雞蛋,是我感受腥氣最弱的以新鮮蠔肉為主料的菜肴。海蠣煎又是極傳統的,全是本地食材,對烹飪條件的要求也最低,任何家庭都可以輕易做出這道營養極豐富的家常菜。因此,海蠣煎是閩南地區家庭“辦桌”的首選菜。
海蠣煎看起來簡單,做好并不容易。幾樣食材可多可少,應季調整。而且煎制的過程有三道:煎海蠣、煎薯粉、煎蛋。哪一道多些,哪一道少些,需要積累長期的烹飪經驗。據說,閩南新娘子入門第一次掌廚,海蠣煎就是用來考手藝的。
如果真的將海蠣煎做成一道高考題,也是道模糊題,可能送分,可能送命。這道菜,是個人都能做熟,公公若是夸你,沒任何障礙。這又是道完全沒有統一標準家庭菜式,婆婆若想整你,你就是閩菜一級廚師也沒戲。
當個閩南媳婦,挺不容易的。
后記
連著四篇牡蠣,本來后面還有,決定打住,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能沒個停。
牡蠣就是生蠔么?這是上一篇的問題,答案:生蠔就是牡蠣,就好比卡車就是汽車。生蠔一般特指某些個頭較大的外來牡蠣品種,在外形上玉中國傳統海蠣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