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不僅有著鏗鏘的節(jié)奏,豐富的詞匯,美好的情感,還藏著很多容易被忽視的“冷知識”!
如果老師和小朋友們善加利用,就會打開一扇傳統(tǒng)文化的大門。
今天,小古文君就帶大家走進一段小古文“冷知識”的發(fā)現(xiàn)與文化之旅,快跟上喲!
司馬光砸的是“光”還是“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都聽過:
從前,有一個聰明的孩子,名字叫做司馬光。有一天,司馬光和自己的小伙伴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有人躲在樹后面,有人躲在草叢中,有人躲在假山后面。
這時,意外發(fā)生了,躲在假山后的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假山下面的一口大水缸里,大水缸里裝滿了水,如果不及時將孩子救出來,恐怕就要溺水身亡了。
小伙伴們都嚇傻了,有些孩子嚇得邊哭邊喊,有的孩子趕緊往家里跑想要向家人求助。只有司馬光非常冷靜地思考了一番,在附近找到一塊大石頭,奮力向著水缸砸去。
只聽“嘩啦”一聲,水缸直接砸出個大窟窿,水缸里的水全部流出來了,掉進水缸的孩子也得救了。
“司馬光砸缸”也就這么流傳開來,因為說法繞口還被人吐槽,“司馬缸砸光”成了1989年春晚上的一句流行語。然鵝,這種歡樂使用新版語文教科書的小朋友恐怕不會有了,因為書上現(xiàn)在是這么說的: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啥?你沒看出區(qū)別?聽“小古文”課程首創(chuàng)者朱文君老師怎么說吧:
司馬光砸的到底是缸還是甕?這甕和缸有什么區(qū)別呢?誒,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知識。
你看,圖上這個口小肚大的容器,我們稱它為“甕”,口大的這個才是“缸”。小朋友是掉進甕里爬出來更困難,還是掉到缸里爬出來更困難?還是甕吧?因為它的口小呀。所以,司馬光用石頭把甕砸破來救人,真是明智的選擇呀。
▲考考你:哪個是缸?哪個是甕?
其實,這個問題知名古董收藏家馬未都先生也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來過:
要讓一個7歲左右的小孩溺水,水缸最少也有1米高左右。司馬光是宋朝人,按照當時的陶瓷燒制工藝,是做不出這么大的水缸的。到目前為止,出世的古董里也從沒發(fā)現(xiàn)宋朝以及之前年代出現(xiàn)過這么大的水缸。
宋朝能夠燒制的是什么呢?其實是小口的大甕。
看來,這個故事如果我們只讀白話文,還真是出現(xiàn)了違背歷史的大破綻,但讀原文就不會產(chǎn)生這個誤會;而如果我們把白話文和小古文放在一起比較,就更容易發(fā)現(xiàn)不同之處,發(fā)現(xiàn)背后的歷史文化!
曹沖稱象用的是不是“石頭”?
用這樣“文白對讀”的方法,再來看一篇膾炙人口的小故事《曹沖稱象》:
曹操的兒子曹沖才七歲,他站出來說:“我有個辦法。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后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節(jié)選自新版二年級語文課本
再來看小古文怎么說: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輕重,不能稱。操之幼子名沖,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將他物積載船中,使水及原痕。復稱他物,則象重可知矣。”
——選自《讓課文遇見小古文》
課文看上去和小古文一一對應,有什么區(qū)別呢?朱文君老師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
在《曹沖稱象》的小古文里,代替大象來稱的不是石頭,而是“他物”,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不同。“他物”還可以是什么?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可以延伸到課外來探究。教師如果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就能讓孩子的語文學習視野更開闊,更立體。而這,正是我們希望通過“文白對讀”所能抵達的前方。
在朱老師的小古文課堂上,她讓小朋友自己來當當小曹沖,想一想,還有什么能做“他物”?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不僅加深了對小古文的理解和感受,探究的好奇心也被激發(fā)起來了。
狐貍騙烏鴉時有那么啰嗦嗎?
有時候,小古文里的“冷知識”還會給我們打開一扇傳統(tǒng)文化之門。
伊索寓言《狐貍和烏鴉》也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小故事,它曾入選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噢:
狐貍在樹林里找吃的。他來到一棵大樹下,看見烏鴉正站在樹枝上,嘴里叼著一片肉。狐貍饞得直流口水。
他眼珠一轉(zhuǎn),對烏鴉說:“親愛的烏鴉,你好嗎?”烏鴉沒有回答。
狐貍賠著笑臉說:“親愛烏鴉,您的孩子好嗎?烏鴉看專了狐貍一眼,還是沒有回答。
狐貍又搖搖尾巴說:“親愛的烏鴉,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來,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誰都愛聽您唱歌,您就唱幾句吧!”
烏鴉聽了狐貍的話,非常得意,就唱了起來。“哇……”她剛一開口,肉就掉了下來。
狐貍叼起肉,一溜煙跑掉了。
你瞧,可能是因為狐貍名聲太臭,白話故事里的狐貍哄烏鴉哄了三次才成功。小古文里是怎么寫的呢?
鴉狐
鴉本不善鳴。一日,口銜食物,穩(wěn)棲樹上。適有餓狐見之,欲奪其食,無以為法,乃心生一計,曰:“聞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來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見卻!”鴉信為然,喜不自勝,遂開聲張口,其食物已脫落矣。狐則拾之,謂鴉曰:“將來有羨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
俗云:甜言須防是餌。
——選自《讓課文遇見小古文》
“聞先百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來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見卻!”——小古文里的狐貍不得了,就這么說了一句,便讓鴉“信以為然,喜不自勝”,為啥?
你看,小古文里有一個詞叫“霓裳羽衣”,從字面上看,意為“用天邊的云霓做下裙,用飄逸的羽毛做衣服”,這是多么靈動、美麗的裝束啊!
但是你知道嗎?“霓裳羽衣”也指唐代著名的宮廷樂舞《霓裳羽衣曲》,由當時的皇帝唐玄宗親自譜曲,背后相傳還有一段故事呢:
一年中秋,唐玄宗在皇宮與方士欣賞月景。方士為了給玄宗助興,取出拐杖拋向天空,頓時化出了巍峨華麗的廣寒宮。他倆飛進廣寒宮,見仙女伴著悠揚的仙樂,翩翩起舞。唐玄宗暗中記下曲調(diào),回來后作成了《霓裳羽衣曲》。他的愛妃、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也表演過這支舞曲。
▲圖:涂志偉《霓裳羽衣》
從那以后,《霓裳羽衣曲》聲名鵲起,成為盛唐樂舞的代表作。
所以,用“霓裳羽衣之妙”贊美烏鴉,不僅是夸它長得美麗,還是稱贊它的歌喉像仙樂一樣動聽。烏鴉聽了,怎能不心動呀!
經(jīng)朱老師這么一解說,“霓裳羽衣”這四個字,真是勝過千言萬語啊!而它的妙處,涉及歷史、藝術(shù),不懂中國文化還真欣賞不來!
如果要再拓展一點,還可以說說這個“裳(此處音“長”)”字。裳在古代特指下裙。之前網(wǎng)上熱傳的日本援中物資上就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意思相當于“怎么說沒有衣服,我的下裙給你穿”!你看這關(guān)系是得多要好啊!
總結(jié)一下
小古文里的“冷知識”遍地都是,怎樣才能善加利用?小古文君認為,需要滿足“三大要素”:
1.最好能夠文白對讀。在比較中,更容易發(fā)現(xiàn)不同之處,而不同之處往往就是思考點、知識點。
2.閱讀中的思考太重要了。發(fā)現(xiàn)了不同之處,還要解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這又涉及到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怎么把發(fā)現(xiàn)的冷知識用好,讓小朋友有此對文本加深理解?提高語文能力?這個更需要名師來引路。
其實,發(fā)現(xiàn)冷知識,只是“文白對讀”所起的一小部分作用!“文白對讀”的好處,真是數(shù)也數(shù)不清!
在“文白對讀”策略下,不僅能夠?qū)ψx上文這種同出一源的故事,還能進行類文對比閱讀。不僅有字句的對比,還可以有視角的對比、文體的對比、普世價值觀的對比……文白對讀,不僅能幫助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學會研究性學習,更能幫孩子品味語言,提高語言品質(zhì),學會寫作。
對此,朱文君老師和她的小古文團隊已經(jīng)積累了不少案例,還為孩子們編了一套書——《讓課文遇見小古文》,以最新語文教材為線索,一篇課文對讀一篇小古文,并在課后設計了“文白對讀”“文化小講堂”“古文小劇場”“師生小圓桌”等欄目,一步步引導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只要這一套書,孩子就能同時學習課文+小古文,從中掌握比較閱讀的好方法,提高思維和閱讀水平!
5月15日當當5.5折特惠,僅限24小時!
教小古文你也來試試:
2.《口袋里的小古文》怎么教?二年級孩子這樣學古文,背得歡還入迷!
3.《小學生小古文100課》怎么教?這位老師的方法“震驚”課程專家!
學小古文一點也不難:
1.朱文君:小古文學習7問
2.朱文君:小古文里的動物朋友
資源推薦
速度收藏: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