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習慣?
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它可以是一個具體行動,也可以是一種思維方式。習慣一旦形成,外力是很難改變的。因為習慣就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潛意識表現的行為。所以,很多情況下習慣是不受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就是這個道理。
人們對習以為常的事情做起來簡單而自然。事實證明,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把學習作為一種享受遠比當作任務完成更有效。
我們傳統的教育認為學習就是苦差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但其實,如果把學習變成習慣,學習就是一件能帶來無限快樂的事情。
如何幫助孩子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呢?
第一、讓孩子養成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學習的習慣
讓孩子養成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學習的習慣,這樣有利于孩子養成專注于學習的習慣,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大多存在學習不能專注的壞習慣。《2006年中國青少年注意力調查報告》顯示:僅有58.8%的青少年上課能集中注意力;39.7%的學生能經常聽課30分鐘以上。自習課上,只有46.8%的學生能集中注意力,超過20%的學生上課“經常走神”。該調查報告覆蓋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成都、武漢和廣州8個城市的2000多名大中學生。
美國加州著名的口腔科醫生艾爾,為了將精力很好的集中在工作上,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艾爾用了一種方法——每天同一時間起床,開車走同一條路線上班,把車泊在同一泊位。穿手術服時,總是先穿上衣,再穿褲子,洗手先右后左,檢查病人也總是站在同一個位置。這樣看似簡單機械的行為,實際上對他接下來集中注意力工作是一個很好的準備。
第二、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一個好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好的習慣不是改掉的,而是被好習慣代替的。正如有人說,要想讓地里不長草,最好的辦法是種上莊稼。雖然有的習慣研究領域的專家認為,21天能初步養成一個習慣。但是,我認為培養好習慣一般要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步:開始階段——前三天
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這是成功培養好習慣的關鍵。因為,很多人喜歡心動,不喜歡行動。所以很多行動沒結果的根本原因是——根本沒開始。
第二步:決定階段——一個月
美國和臺灣等地的習慣領域的專家認為:初步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大概21天。我們為了方便起見,認為一個月是培養習慣的決定階段。
第三步:堅持階段——大概三個月
不同個性的人,不同的習慣培養需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但是,能把一件事堅持不懈地做三個月就基本上能形成習慣,一個新的習慣就基本上形成了,就變得像刷牙一樣自然了。當然,堅持的時間越長越好。
我們可以經常發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在孩子上小學時把同樣一句話說了六年:“我家這孩子很聰明,但是,就是有點馬虎”,在孩子上初中和高中的時候依然重復同樣的話。孩子小學時候學習馬虎可能是偶然的,但是聽到家長說他(她)“有點馬虎”的時候,上小學的孩子很難判斷家長是想說“我家這孩子聰明,需要發揚光大”還是想說“我家這孩子學習馬虎,需要馬上改正”。再加上家長和孩子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到孩子上初中時,當家長發現“我家孩子不很聰明,更糟糕的是學習馬虎”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為什么呢?孩子的馬虎已經根深蒂固于孩子的性格當中,已經成為孩子的習慣了。
為了幫助孩子養成一個新的學習習慣,家長和孩子共同行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并付諸行動。如:
◆把好習慣養成的計劃的細則放大貼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
◆制定一個新的習慣養成督促記錄。
◆制定一個好習慣養成獎懲方案。
◆和孩子交流好習慣養成的體會。
◆具體幫助孩子實施養成好習慣計劃。
比如,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學習馬虎。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及時采取措施、盡快幫助孩子養成嚴謹的學習習慣。孩子在習慣養成的第一和第二階段,即第一個月,孩子每天做完作業,家長要督促孩子自己認真檢查作業,然后鄭重地簽上“某某已經認真地檢查完作業,沒有發現馬虎方面的錯誤”。家長簽上“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之類的鼓勵孩子的話,然后簽上自己的名字。
這樣才能變學習為一種習慣,讓孩子快樂、高效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