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玩、愛玩、會玩在有些家長的眼睛里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最典型的就是“玩物喪志”。但是在兒童世界里,這套成人的邏輯并不管用——想玩是理所應當,愛玩是天經地義,會玩就不那么簡單了——不僅要靠孩子自己的智慧,更需要爸爸媽媽的悉心指點。
爸媽看“玩”——三大誤區
都說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為什么每個孩子都那么愛玩,玩對于孩子究竟意味著什么呢?恐怕做爸爸媽媽的都沒有深究過,所以在對待孩子玩的問題上就容易陷入以下三大誤區——
玩,浪費時間。早期教育就是讓孩子提早“讀寫算”,讓孩子去興趣班或培訓機構多學些知識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哪里有玩的時間?
玩,別煩我就行。上班、加班、充電……每天回到家中已經很累,哪里還有精力陪孩子玩游戲?讓孩子自己看看書、搭搭積木就可以了。
玩,我買我的,你玩你的。玩是孩子的事,做家長的只要給孩子多買些玩具就行了,不是嗎?
事實上,“玩”(通常也稱之為“游戲”),是兒童內在動機的活動,是兒童起于快樂、終于智慧的一種最佳學習方式。腦科學家和早期教育專家指出,游戲蘊藏著兒童的發展需要和教育的契機。孩子從游戲中學習是一種自發的學習、自發的探索,能夠接受更多的環境刺激,有助于促進腦的發育,啟迪智慧,使大腦機能得到充分發展。
所以,作為父母,抹殺和漠視孩子愛玩的天性是不可取的。承認孩子愛玩的天性,尊重孩子獨特的學習方式,才是明智之舉。
孩子愛玩的三個階段
兒童的成長智慧是通過需要來體現的,瑞士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兒童的游戲要經歷三個階段:
1、練習性游戲,在孩子出生后的兩年內出現,這類游戲的主要特點是對各種動作的重復再現。比如:一次次地把剛壘高的積木推倒重來,一遍遍地拉著小車來回走,樂此不疲。爸爸媽媽要了解的是:對2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任何一種活動、任何一樣玩具或材料,只要他還在不厭其煩地重復進行和反復擺弄,就意味著對他來說還有挑戰性。
2、象征性游戲,即模仿游戲,出現在幼兒園時期或者說學前階段,所獲得的最主要的認知發展能力就是學會使用不同的象征。兒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小醫院”“商店購物”等,裝扮成想象中的角色。爸爸媽媽要了解的是:兒童游戲在象征性階段正是想象力發展、社會性發展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將教育要求內化為孩子“玩耍”需要的最好契機。
3、規則性游戲,從孩子六七歲開始出現,代表規則意識的萌芽。爸爸媽媽要了解的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已經會選擇玩伴,變化玩的方式(選擇玩的時間,改變玩的空間和環境,約定協商玩的方法等),他們不再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游戲,而更喜歡創造新的游戲,拓展游戲的空間。
親子共玩——三格階梯
看來,一個“玩”字里的講究還真不少,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一步步變得更會玩、更聰明呢?四個字——親子共玩——爸爸媽媽只有多觀察孩子,多為孩子創造游戲的氛圍,多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才能引導孩子玩出智慧,玩出精彩。
1. 精心創設讓囡囡“想玩”
問100個孩子想不想玩,100個孩子都會回答你“想”。但是這份“想”,有時候也會被你的期望、漠視和不耐煩淹沒,需要重新被喚醒。這時,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為孩子創設一個愉快的游戲環境。
首先,在環境布置上要考慮到顏色、形象、聲音等各個方面;其次,要為孩子提供可直接接觸的環境,一個能讓他盡量玩的地方,比如沙坑、水池、攀爬工具、仿真玩具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創設“玩”的人際環境:常常與孩子一起玩耍,采取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使孩子對各種各樣的游戲產生興趣并投入其中。
2. 細心關注激發囡囡“愛玩”
“愛玩”建立在孩子“想玩”的基礎上,是外在主動性行為的體現。所以,爸爸媽媽必須先了解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最想玩的是什么,然后從中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游戲,也就是關注孩子的活動需要,捕捉孩子玩耍的機會,并創設條件,提供刺激,誘發經驗,使孩子在自身需要的基礎上“玩”起來,滿足發展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急吼吼”地代替孩子解決游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給他充分的時間、空間和自由,讓他自己一探究竟,才會使他玩得更痛快、更持久。當然,如果能夠跟隨孩子的進展,巧妙地提供一些玩具或者故意設置一些懸念,會讓孩子玩得更加投入。
3. 融會貫通引導囡囡“會玩”
探索是游戲的前奏,孩子愛玩,就是因為玩與探索密切相關。當孩子將他探索到的東西糅合進游戲中玩的時候,就進入了“會玩”的境界。
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就必須融會貫通地看待“玩”——把“玩”與孩子的健康發展聯系起來,了解孩子游戲的需要、玩耍經歷的階段和好學、好動、好奇的特點,關注伴隨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契機,在教育與孩子發展之間建立平衡點,引導孩子在“會玩”中學習,在“會玩”中探索,在“會玩”中開出思維的花朵。具體來說,爸爸媽媽可以這么做——
1、在與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一起探索,有意識地進行質疑、誘導和啟發,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贊賞孩子在玩耍中表現出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對新奇事物喜歡嘗試、動手、產生疑問等有價值的探究行為。
3、游戲是孩子發展其人際關系最有效的途徑。因此,鼓勵孩子參加更多的結伴游戲和集體性游戲,就是為孩子的情商加分。
4、模糊學習與玩耍的界限,使學習也成為有趣的游戲。比如,把閱讀變為故事接龍,把勞動變為模擬游戲,使孩子在快樂中提升智慧和情感,不斷增長新的經驗。
5、回憶自己的童年,盡量開發家庭中的傳統游戲,與孩子一邊玩,一邊講解,這種時光倒流的感覺能使你和孩子彼此更為了解,親子關系更為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