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題目標:
1.試題預達“六個符合”目標,即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符合課程改革精神、符合科學評價理念、符合《課程標準》、符合教育教學實際、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2.試題預達“三個滿意”目標,即讓學生滿意、讓教師滿意、讓專家滿意;
3.試題預達“三個導向”目標,即讓學業考試成為新課程把握的導向、成為新課程教學的導向、成為新課程評價的導向;
4.試題預達“三種境界”目標,即讓學業考試成為學生展示才能的過程,成為學生再次學習再次受教育的過程,成為學生體驗成功、品味快樂的過程。
二、命題原則:
1.目的性原則 考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目的不同,試卷編制的結構和試題的難度就不同。前面提到,平常的檢測主要是診斷教學內容的把握情況,期中、期末考試則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學習水平,初中(小學)畢業學業考試的目的是評價學生的學業水平,也是為高中(初中)階段的招生提供依據,而競賽則是一種選拔性考試。目的各有側重,命題就會不同。
2.科學性原則 編寫的試題不但要求其本身沒有科學性和知識性錯誤,而且試題表述要規范,盡可能采用學科術語。從新課程命題的發展趨勢來看,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按一定比例,設計一些能充分體現學科思想方法,動手操作實踐等內容的試題。
3.簡潔性原則 試題的語言表達要簡潔、精練,每道試題應該清楚地提出一個或幾個獨立而明確的問題,學生閱讀題干后能夠明確他們要解答的內容,不存在理解題意的障礙。
4.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就是根據學生認知結構的差異性、教材內容的難易度、《課程標準》要求,編制的試卷必須具有一定的梯度。一方面,試題本身要具有層次性,這主要體現在解答題中,即每一題中的各個小問題難度應有區別,要有一定的梯度,即使該題是難題,各小問中也應設計難度較小的問題;另一方面,整卷試題難度的分布要有層次性,通常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排列。
5.創新性原則 創新性主要體現在試題的新奇性上,而試題的新奇性則主要反映在取材的新奇性、創設情境的新奇性、設問的創新性以及考查角度的獨到性等方面。嚴格來講,在一份試卷中,至少應有20%-30%的試題是新命題才算較好地體現了創新性原則。假如一份試卷全部選用他人的現成試題,這樣的試卷哪怕是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也會讓人覺得有瑕疵。
三、出卷步驟
1.了解測試的性質
明確考試級別、測試對象(年級、學情)、測試范圍、測試時間、試卷結構(題型、分值)、難度系數。
2.明確課程標準及考試說明(學業水平、高考)所列要求,準確掌握教材所有知識點難易要求和呈現的學科思維方式。
3.制定“命題雙向細目表”
雙向細目表是一種考查目標(能力)和考查內容之間的列聯表。一般地,表的縱向列出的各項是要考查的內容即知識點,橫向列出的各項是要考查的能力,或說是在認知行為上要達到的水平,在知識與能力共同確定的方格內是考題分數所占的比例。
命題雙向細目表具有三個要素:考查目標、考查內容以及考查目標與考查內容的比例。
考查內容
標題數
考查目標
分數合計
了解
理解
掌握
應用
綜合
易
中
難
………………………………
合計
雙向細目表的價值:
1、確保試卷有較寬的覆蓋面
2、確保試卷的質量,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
雙向細目表的設計步驟:
(1)確立知識要點
①列要點。先要認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識點找出來。可將各單項的細小的知識點合并歸類,組成大的知識塊。通常把新授的、經過一定訓練的內容,作為檢測重點。
②定比例。即確定每一章要點應占的分數比例。
(2)確立能力水平層次
了解、理解、掌握、應用、綜合應用
(3)排列各部分所占比例
排出分值、題型、難易度
(4)匯總與調整
依據匯總情況,分析整個測試在能力水平方面的要求,是否符合測試目的、綱要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
4.試答全部試題——要認真審核所制試卷。
①試卷出好后,教師應自己做一遍,看看試卷中還有哪不妥之處,若有不足之處可立即修改。這樣可排除其他因素對學生考試的影響,利于學生水平的正常發揮。
②命題人必須對試題進行試答,并記錄答題時間。一般情況下,用于實際考試的時間,為命題教師試答試卷時間的2倍。
5.調整完善
①根據答題實際時間的需要,對試題內容進行適當調整。
②根據答題估計試卷難度,對試題內容進行適當調整。
6.制定評分標準 參考答案、給分尺度、評分標準
四、命題質量的檢測
衡量考試的質量通常有四個重要的指標:即考試的效度、信度、試題的難度和區分度。
①信度。考試的信度是指考試結果的可靠性程度對任何學生的多次測定都會產生比較穩定的、前后一致的結果。
② 效度。效度指考試的準確性,反映的是考試內容與教學大綱或考試大綱的吻合程度。效度高的試卷,能夠較準確地測試出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的真實度。
③難度。平均得分/滿分。可根據不同的考試略有調整,建議控制在0.75左右。若大于0.85則偏易,若小于0.65則偏難。
④區分度。考出學生的不同水平,把優秀、一般、差三個層次的學生真正分別開。具體做法是:把成績從高往低排序,前50%的考生為高分組,后50%為低分組,其計算公式為:D=2(XH—XL)/W
其中,XH為高分組平均分,XL為低分組平均分,W為試卷總分(一般為100分)。
五、命題需要注意的內個問題
(1)情境設置問題
設置“情境”的本質是提供一個平臺,能夠讓學生針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等進行提取、組合、嘗試、判斷以及模式化等等,有時這個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根據學科和測試目標的不同,情境的現實化和生活化程度是不一樣的。不要為了情境而設置情境。情境要求真實合理,一定不能讓學生產生迷惑。
(2)試題反映考試功能和目標;
(3)不出超綱題、偏題、怪題和其他沒有考查意義的題目;
(4)解題情境和提出的問題新穎而不落俗套;
(5)問題含義明確,不是曖昧不清和模棱兩可,用語準確清楚;
(6)具有一定的區分度,難度結構合理,符合考綱的要求;
(7)試題覆蓋面廣,布點合理,內容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8)各試題之間具有相對獨立性,不產生相互提示,一般不以其他試題的答案作為本題的答題基礎;
(9)卷面美觀大方,試題排放合理,答題要求明確,答案要求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