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的辨病用方,要根據本病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濕邪”及“瘙癢”的病理進行選方治療。
(1)濕疹湯(《中醫皮膚病學》)
[組成與用法]萆薢、澤瀉、車前子、茯苓、苦參、白蘚皮、防風、地膚子各5-9g,苡仁、生地各6-20g,金銀花、連翹各6-15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
[加減應用]亞急性濕疹者,加蟬蛻、白蒺藜;慢性濕疹者,去澤瀉、車前子,加玄參、當歸、烏稍蛇、紅花。
[臨床應用]葉正明治療濕疹74例,其中急性濕疹42例,亞急性濕疹14例,慢性濕疹18例。結果:痊愈56例,顯效13例,無效5例。
(2)消風除濕湯(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生地黃20g,當歸10g,苦參10g,赤芍10g,黃芩10g,黃柏10g,萆解10g,地膚子10g,薏苡仁10g,澤瀉10g,防風10g,烏梢蛇10g,白鮮皮30g,甘草5g(兒童減半量)。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熱疏風,燥濕健脾,養血活血
[加減應用]病發上部者,去黃柏、澤瀉,加白芷、鉤藤;病發下部者,重用黃柏,加牛膝;風熱偏重者,加銀花;風寒偏重者,去生地、黃芩、黃柏,加干姜、僵蠶;滲出物多,繼發感染者,加銀花、板藍根;有下肢青筋暴露者,加桃仁、紅花;體弱氣虛,皮疹不紅者,加黃芪;陰囊濕疹者,加龍膽草、五加皮;脂溢性濕疹者,加茵陳。
[臨床報道]周亦龍用本方配合苦參洗劑治療本病100例,結果痊愈89例,顯效6例有效3例,無效2例。(按摩與導引,1997,4)
(3)烏蛇祛風湯(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烏蛇10g,蟬衣5g,荊芥10g,防風10g,羌活10g,白芷6g,黃芩10g,黃連6g,銀花10g,連翹10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加減應用]皮損肥厚,苔鮮樣變,色白脫屑者,去羌活、白芷、黃芩、連翹,加當歸、赤芍、丹參、益母草、雞血藤。
[臨床報道]陳慧銘用此方治療本病,結果5天痊愈6例,占急性病例總數13%;15~20天痊愈36例,占80%;60天痊愈3例,占7%;慢性13例,2個月痊愈5例,占慢性病例數37%;半年痊愈8例,占63%。(皖南醫學院學報,1996,1)
(4)黃柏除濕湯(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 黃柏、牛蒡子各9g,苦參、知母、浮萍各5g,澤瀉、防風、荊芥、甘草各10g,蒼術15g,土茯苓3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祛風燥濕。
[加減應用] 皮損色紅者,加丹皮、赤芍;瘙癢劇烈者,加白鮮皮、刺蒺藜。
[臨床報道]谷玉琴、曹德生、靳美娟用此方治療急性濕疹57例,結果痊愈43例,好轉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9.47%;治療亞急性濕疹37例,結果痊愈26例,好轉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1.11%。(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8,4)
(5)化濕止癢湯(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土茯苓、徐長卿、水牛角各15g,蒼術、防風各9g,苦參、紫草、丹皮各12g,葎草、萆解、四季青、千里光、銀花藤各3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涼血解毒
[加減應用]熱重于濕者,加羊碲草、黃柏;濕重于熱者,加川樸、陳皮;瘙癢劇烈,夜寐不安者,加珍珠母、夜交藤;素體虛弱,伴神疲乏力,舌質淡,脈濡細者,加黃芪、當歸、炒白術。
[臨床報道]師文道用本方配合外洗方外洗治療本病,結果痊愈21例,占42%;好轉23例,占46%;未愈6例,占12%;總有效率為88%,用藥時間最短7天,最長21天,平均為14天。(上海中醫藥雜志,1999,11)
(6)苦參烏蛇湯(《現代中醫藥應用與研究大系·皮膚科》)
[組成與用法]苦參9g,烏蛇2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祛風。
[加減應用]急性濕疹者,加黃柏、龍膽草、蒼術、五倍子;慢性濕疹者,加當歸、生地、丹皮、赤芍。
(7)濕疹方(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荊芥10g,防風10g,白芷10g,牛蒡子10g,當歸10g,赤芍10g,白蒺藜20g,金銀花12g,蒼術10g,黃芩12g,白鮮皮20g,薄荷6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清熱。
[加減應用]病程短,皮疹鮮紅灼熱腫脹,以丘疹為主,滲液不多,瘙癢較劇者,加槐花、紫草、赤芍、生地、丹皮;病程較長,皮疹潮紅,以丘皰疹為主,滲液較多,瘙癢難忍者,加土茯苓、地膚子、龍膽草;病程遷延日久,皮損色紅不甚,脫屑,甚則角化肥厚,呈苔蘚樣變,瘙癢纏綿不休者,加全蟲、僵蠶、當歸。
[臨床報道] 王崢用此方加減治療本病,結果用藥2周痊愈6例,顯效10例,顯效率為23.5%,有效率味8.2%;用藥4周痊愈21例,顯效26例,顯效率為69.1%,有效率為94.1%;用藥6周痊愈44例,顯效12例,顯效率為91.2%,有效率為97.1%。(天津中醫藥,2004,3)
【對癥用方】
濕疹的對癥用方,要根據本病發病情況、發病部位等進行治療。
(一)按發病情況
1.急性濕疹
(1)濕疹Ⅰ號(《邱二姑外科療法》)
[組成與用法]二花、連翹、萆薢、黃柏、白蘚皮、苦參、丹皮各10g,蒼術、野菊花各15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止癢。
[加減應用] 發于上部者,加桑葉、防風;濕疹發于中部者,加黃芩、黃連;發于下部者,加川牛膝、苡仁;熱甚者,加生石膏、白茅根;便秘,加生大黃(后下)。
(2)瀉心湯加味(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 大黃(后下)10g,黃芩10g,黃連6g,地膚子、白鮮皮、茵陳各15g。每日1劑,水煎內服。微信關注行之醫話公眾號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止癢
[加減應用]濕熱型,加銀花、連翹、黃柏;濕阻型,加炒山藥、炒白術、云苓;發于上部或全身者,加菊花、蟬衣;發于中部或肝經所分布部位者,加龍膽草、梔子;發于下部者,加川牛膝、防己;滋水較多者,加土茯苓、重用茵陳。
[臨床報道]劉天驥、馬玉德用此方加減治療急性濕疹,結果痊愈99例,占59.71%,顯效33例,占19.88%,有效20例,占12.05%,無效14例,占8.36%,總有效率為91.64%。(四川中醫,1996,5)
(3)清熱滲濕湯(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金銀花20g,連翹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黃柏10g,蒼術10g,黃芩10g,苦參10g,元參15g,生地黃10g,黃連10g,赤芍10g,地膚子15g,白鮮皮10g,木通6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止癢。
[加減應用]皮損色紅者,加丹皮、紫草;納差者,加茯苓、苡仁。
[臨床報道]林志壯用此方治療急性濕疹,結果25例患者全部痊愈,其中3劑治愈者15例,6劑治愈者8例,9劑治愈者2例。(中國鄉襯醫藥雜志,2002,12)
2.慢性濕疹
(1)濕疹Ⅱ號(《邱二姑外科療法》)
[組成與用法]當歸、地膚子、防風、丹皮各12g,生地、赤白芍、白蘚皮、蒼術各15g,川芎7g,苡仁2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養血祛風,清化濕熱。
[加減應用] 若氣血瘀滯者,加紅花、澤蘭;陰虛內熱者,加何首烏、知母;濕熱內蘊者,加黃柏、木通、澤瀉;入眠不佳者,加合歡花、炒棗仁、炙遠志、朱茯神。
(2)二妙散加味(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蒼術、黃柏各15g,薏苡仁、土茯苓各30g,澤瀉、生地、丹皮、菊花各15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熱祛濕止癢
[加減應用]皮損色褐者,加當歸、赤芍;瘙癢劇烈者,加白鮮皮、苦參、刺蒺藜;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珍珠母。
[臨床報道]沈明用此方加減治療慢性濕疹83例,結果顯效58例,有效2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38%(遼寧中醫雜志,2002,6)
(3)利濕散沖劑(經驗方)微信關注行之醫話公眾號
[組成與用法]綿茵陳、薏苡仁、萆解、土茯苓、淡竹葉、杭白菊、生地、甘草。濃煎制成沖劑,每袋10g,每次1袋,每日3次。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祛風止癢。
[臨床報道]莫秀梅、黃詠箐、陳達燦等用此方治療慢性濕疹40例,結果痊愈16例,顯效14,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痊愈率為40.0%(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1)
(二)按部位
1.頭面脂溢性濕疹
瀉黃散加減(《皮膚病中醫診療學》)
[組成與用法]藿香、生石膏、生地、茵陳各15g,防風、荊芥、焦山梔、黃芩、赤茯苓各10g,蟬蛻、燈心、竹葉各4.5g,白茅根3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化濕熱,疏風止癢。
2.口唇濕疹
(1)口唇濕疹方(鄒銘西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蒼術10g,白術10g,陳皮10g,六一散10g,生薏苡仁1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健脾利濕。
(2)加減荊防湯(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荊芥、防風、大青葉、當歸、枇杷葉各12g,黃芩、黃柏、升麻各10g,蒲公英、生石膏、苦參各3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解毒止癢
[加減應用]瘙癢劇烈者,加苦參、白鮮皮;納差者,加茯苓、薏苡仁;滲出明顯者,加車前草、冬瓜皮。
[臨床報道]朱俊昌采用加減荊芥湯治療本病22例,1周為1 療程,結果痊愈 19例,顯效2例,有效1例。隨訪1年,復發2例。(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8)
3.瞼緣濕疹
瞼緣濕疹方(鄒銘西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當歸10g,白芍10g,熟地10g,何首烏10g,菊花10g,浮萍10g,荊芥10g,牛蒡子10g。每日1劑,水煎服。
[功能主治]養血散風祛濕。
4.陰囊濕疹
(1)陰囊濕疹方(鄒銘西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 豨薟草10g,秦艽10g,海桐皮10g,晚蠶沙10g,青木香10g,陳皮10g,川萆薢1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祛濕行氣。
(2)龍膽瀉肝湯(《蘭氏秘藏》)
[組成與用法]龍膽草(酒炒)6g,黃芩9g,梔子(酒炒)9g,澤瀉9g,木通6g,當歸(酒炒)3g,生地黃(酒炒)6g,柴胡6g,生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肝膽實火,瀉下焦濕熱。
[加減應用]瘙癢劇烈者,加白鮮皮、苦參;皮損色紅者,加丹皮、赤芍;大便秘結者,加大黃。
[臨床應用]呂以培采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急性陰囊濕疹29例,藥用龍膽草、澤瀉、木通、當歸、柴胡、黃芩、梔子、車前草(布包)各10g,苦參、蒼術白鮮皮、地膚子各15g,生大黃、甘草各6g。每日1劑,水煎內服,藥渣煎水外洗患處。結果共治療29例,全部痊愈,用藥最少者9劑,最多者20劑。(廣西中醫藥,1998,1)
(3)化濕解毒湯(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金銀花、滑石各30g,連翹、黃柏、白鮮皮、海桐皮各15g,黃芩1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化濕解毒,祛風止癢。
[加減應用]瘙癢劇烈者,加苦參、荊芥、防風;納差者,加茯苓、薏苡仁。
[臨床報道]鄧朝綱采用化濕解毒湯治療陰囊濕疹98例,同時配合中藥外洗(野菊花60~100g,用水300ml,煎成200ml,藥汁溫洗,每日3次)。結果1次痊愈29例,2次痊愈38例,3~6次痊愈31例。(陜西中醫,1989,10)
5.下肢濕疹
下肢濕疹方(《新編中醫皮膚病學》)
[組成與用法]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澤蘭、澤瀉、萆薢各10g,茯苓、懷山藥、丹參各15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健脾利濕,活血化瘀。
6.肛周濕疹
(1)龍膽瀉肝湯(《蘭氏秘藏》)
[組成與用法]龍膽草(酒炒)6g,黃芩9g,梔子(酒炒)9g,澤瀉9g,木通6g,當歸(酒炒)3g,生地黃(酒炒)6g,柴胡6g,生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清肝膽實火,瀉下焦濕熱。
[加減應用]毒盛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癢盛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血虛皮膚干燥者,加夜交藤、何首烏、生地、川芎;腸燥者,加大黃、玄明粉、火麻仁、槐花。
[臨床應用]竇修奎采用龍膽瀉肝湯治療肛周濕疹218例,7天為1療程,結果用藥1個療程后癥狀消失者214例,4例用藥14日皮膚癥狀基本恢復正常,繼續用藥1個療程,隨訪2年未復發。(山東中醫藥雜志,2000,4)
(2)蛇蝎湯(經驗方)
[組成與用法]烏梢蛇、黨參、白芍、丹參各15g,茯苓、白蒺藜各30g,當歸、紅花、生甘草各10g,全蝎6g,蜈蚣2條。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主治]活血祛風止癢。
[加減應用]兼有脾胃虛寒者,加黃芪、蒼術、白術、石菖蒲;兼有熱毒濕盛者,加山梔、龍膽草、綿茵陳;兼有血熱者,加知母、鱉甲、丹皮。
[臨床應用]劉敏采用蛇蝎湯配合止癢膏治療肛門濕疹98例,方法:中藥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再在藥渣中加入蛇床子、地膚子各30g,復煎取藥汁500ml,每晚睡前薰洗坐浴,大便后及睡前用止癢膏涂擦患處,2周為1療程,一般連續2~3個療程。結果總有效率為98%,其中痊愈45例,顯效29例,有效22例,無效2例。(新中醫,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