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班禿秘方、頭部黃癬、汗斑驗方名方
治療班禿驗方:組成:當歸15g、桃仁15g、赤芍12g、川芎18g、菊花30g、土茯苓24g、銀花30g、生地24g、紅花9g、枳殼12g、大黃3g、益母草30g、甘草3g、大蔥一寸長三節、生姜三片,水煎服。
白石湯:組成:白礬、石灰訓15g,百部、青礬、膽礬、鷹不扎[大戟科,大戟屬,學名鐵海棠]各0g,枳殼、茶枯(婦女用來洗頭的茶子枯)各6g,食鹽3g。適應癥:頭部黃癬。用法:共煎水洗患處。有解毒、燥濕、止癢作用。每洗后搽下藥,雄黃研末,豬膽汁適量調成稀糊狀,外搽患處。
汗斑散;組成:密陀僧32g、烏賊骨32g、硫黃16g、川椒16g。適應癥:花斑癬。制法:將上藥(烏賊骨去硬殼)共研細末,過120目篩,裝入瓶內備用。用法:取生姜一塊,斜行切斷,以斷面蘸藥粉少許,搓擦患處(無痛,對正常皮膚無損害),每天早晚各擦一次。功效:有抑制皮膚霉菌、止癢、收斂等功效。用藥一至二周可愈。
治療色素痣、白癜風秘方、花斑癬驗方名方
三頭火針治療色素痣方:針具:師氏三頭夾火針、師氏酒精燈。施針部位:患處局部,適應癥:色素痣。操作方法:用自制師氏麻沸散或0.2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將三頭火針燒灼后點刺痣組織(注意:點刺深度與痣體高度相等,應先將三火頭針燒至微紅,輕點痣表面。再逐漸加溫灼痣體深部,由內向外灼刺)。此法針后無需包扎敷藥。
拂斑丹(自創方):組成:輕粉15g、白芷20g、硫黃20g、密陀僧20g、五倍子10g。功用:褪斑著色,適應癥:白癜風、花斑癬。用法:上5味研極細粉,瓶裝,避光保存。先以熱毛巾捂患處片刻,隨即用藥輕擦之,白處微紅即止,一日二次,因藥有毒,不可內服。
治療濕疹、腳癬等滲出物多的瘙癢性皮膚病驗方名方秘方
濕癢洗劑:組成:生艾葉30g、花椒15g、石菖蒲15g、蛇床子15g、苦參12g、黃柏12g、白礬5g、地膚子15g、生百部15g。用法:加水2000ml,煎煮20分鐘,不去渣,用紗布浸藥液作淹包敷于病變處,一日三次,每次20分鐘,一劑可用兩天,但每次用前必須煮沸。功效:燥濕、殺蟲、止癢。主治:用于濕疹、腳癬等滲出物多的瘙癢性皮膚。
濕疹膏:青黛60克 ,黃柏末60克 ,氧化鋅620克 ,煅石膏末620克 ,麻油620克 ,凡士林930克,先將青黛入乳缽內研細,加入黃柏末研和,次加氧化鋅研和,再加煅石膏研極細和,行之醫話公眾號整理編輯 最后加入凡土林、麻油調和成膏,收濕止癢。治嬰兒濕疹或亞急性濕疹,滲水不多者,臨用時薄涂皮損之上。
【主方】石楠葉30g、石菖蒲15g、僵蠶15g、 威靈仙15g、何首烏30g、當歸20g、首烏藤30g、蛇床子15g、白芥子15g、紫蘇葉30g、蘆根30g、蒺藜25g、生甘草9g、胡麻仁15g、臺烏藥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主治】蕁麻疹及老年瘙癢癥。
老年瘙癢癥是個常見多發病, 病理為血虛生風,熱郁肌表,診斷起來很簡單,但是治療起來確實不易。我過去常用人參歸牌湯加減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少數有效,多數無效。后勤求古訓,博覽眾書,搜集名醫經驗,提取有效藥物,組成上方,運用于臨床,結果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此方以經驗方為主,吸取了名老中醫孫魯川的石楠葉、僵蠶止癢藥對,石菖蒲、威靈仙、胡麻仁止癢角藥,合東北民間80歲老中醫的治皮膚病效方中藥對紫蘇葉、蘆根,養血祛風,通絡止癢。
瘙癢性皮膚病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近兩年多來,筆者自制千白散用于臨床,共收治各類皮膚瘙癢癥,急、慢性濕疹,急性皮炎,手足癬,疥瘡患者87例,取得滿意效果。
瘙癢性皮膚病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近兩年多來,筆者自制千白散用于臨床,共收治各類皮膚瘙癢癥,急、慢性濕疹,急性皮炎,手足癬,疥瘡患者87例,取得滿意效果。
癥狀:行之醫話公眾號整理編輯 皮膚瘙癢難忍,或伴皮損、斑疹、血疹、結節、膿皰、水皰、糜爛、潰瘍、皸裂、苔蘚樣變,或伴皮膚潮紅、腫脹,以及出現炎性病變及皮膚色素沉著等。
治法:千里光40克,白鮮皮30克,白芷30克,苦參50克,蛇床子50克,地膚子50克,龍膽草50克,薄荷40克,金銀花60克,石菖蒲40克,大黃60克,蒼術30克,土茯苓50克。先將諸藥烘干,研成細末,分別包裝備用,每包100克。每次一包或半包,一日2次,用開水浸泡待水溫至40℃時,擦洗患處,每次20~30分鐘。
方解:究其病因而論,皮膚病多由于風、濕、燥、熱蘊結肌膚,使氣血瘀滯,以至肌膚失去濡養所致。方中千里光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為外科圣藥。俗諺云:“ 有人識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瘡。”千里光還有廣譜抗菌的作用。與白鮮皮、白芷、苦參、龍膽草、地膚子、薄荷等相配,收清熱疏風、燥濕止癢之功,值得在基層和農村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