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曾撰文談過,上古時期,禹得洛書啟示而治理黃河水患成功,后又依洛書而劃定天下為九州,并制定九章大法。
我國的高山大川,皆為禹王所奠定,在山河大地上,到處都有禹王所留下的蹤跡。治理黃河期間,大禹為治理水患,每日勘查黃河兩岸,晝行夜宿,仰觀天象,俯察地理。
以龍脈河流來論,我國地理形勢屬于坤卦,西北高東南低,所有山脈河流都是發源于西北,從西北向東南蜿蜒曲折蔓延,一直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圖中,坤卦在東南,乾卦在西北,恰恰符合這個道理。
山脈以星垣成局為最要,那么干龍的星垣究竟是成局在山龍盡頭處?還是在龍脈腰間成局?古今地理名家眾說紛紜。其實,地理祖師楊筠松早在《疑龍經》里面就已經說過。
楊公有云:“若以干龍為至貴,東南沿海天中尊,為何星垣不在彼?多在枝龍身上分。到此枝干又難辨,枝上都為州與縣,京都多是在中原,海岸山窮風劫變”。
也就是說,如果以干龍為尊貴,則星垣應該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但是事實上,一般枝龍上倒是結了不少星垣地局。州縣市鎮多是在枝龍上的結作,京都大地又多在平原地區。
究其原因,就是海岸邊地,山脈難以聚集,一山一水之繞抱還有,但若是結作通都大邑之地,幅員遼闊,四周就難以有完備的羅城,容易遭遇風吹水劫。
以總的地理格局來看,我國山川河流連綿不斷,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盆形垣局。主要由三大干龍分枝劈脈發展而來,這三大干龍都是從昆侖山發祖,一脈向東綿延,分出三大干龍。
北干龍主要行龍于黃河以北,一路綿延前行,到河北省區域突起星峰,結北岳恒山山脈,然后再向東北分枝劈脈前去。
中干龍則有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夾送,行龍于黃河長江兩大干流之間,氣勢最為雄壯,結成垣局最多,一路行龍,穿過西安,突起星峰,結起西岳華山山脈,再一路奔行,前行至河南,又突起中岳嵩山。
中干龍行至中岳嵩山后,又分劈南北兩枝龍脈,北枝龍脈一路前行,進入山東省境內,突起東岳泰山,一直延伸到海濱而止。南枝龍脈,一路奔行,經過湖北安徽兩省之間,突起大別山脈,一直到江蘇境內,先結地于南京,形成風水垣局,又繼續行龍,一路向東南延伸到海濱而止。
南干龍主要行龍于長江以南地區,分枝劈脈較多,江南各省福建、浙江及沿海島嶼山脈皆屬于南干龍所
此外,還有盤旋在云南、四川、西藏地區之怒山山脈,伯舒拉嶺山脈、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因為它們粗大短促,缺乏廣大形勢之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