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中國躍上汽車工業之巔”,德媒《新聞報》14日報道,全球汽車行業正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劇變之一。在新能源汽車的變革浪潮中,中國汽車品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加速度”。8月9日,比亞迪迎來了自己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下線,標志比亞迪與中國汽車的又一里程碑時刻。比亞迪見證中國品牌的力量。
中國汽車在德國車展
“顛覆全球汽車秩序”
“生產500萬輛電動汽車:比亞迪將顛覆全球汽車秩序”,德國TM新聞網指出,比亞迪和特斯蘭都是大約在2000年代初的開始運營,目標是生產新能源汽車。 一個重要的區別是,這家中國公司除了純電動車外還生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F在,比亞迪已生產了 500萬輛車,而特斯拉也正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比亞迪的發展歷程顯示了“中國速度”:從誕生第1輛新能源車到達到100萬輛,比亞迪耗時13年,這仍比許多西方企業要快。而從100萬輛到300萬輛,僅用了一年半;而在300萬輛到500萬輛之間,甚至不到9個月。
德媒的報道
談到比亞迪一路走來的艱辛,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更是數次哽咽落淚,回顧過去,從2008年第一輛新能源汽車F3DM的誕生,再到今天的第500萬輛的騰勢N7的下線,從當年進軍新能源的不被看好,到如今的銷量王者。比亞迪將這個成就,看作是“比亞迪造車故事”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汽車品牌崛起的一個縮影”。
中國汽車注重研發是成功的關鍵原因。日本日經新聞網上周稱,比亞迪是中國研發人員最多的企業,擁有69697名研發人員。其中,博士生590人,碩士生7827人。曾在歐美名牌大學留學的人也不在少數。這種研發的力量催生出安全性和容量卓越的磷酸鐵鋰電池“刀片電池”等產品。十幾年來,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累計投入研發超千億。
德國專業人士點贊中國汽車
走向西方汽車行業的核心市場
德國《商報》指出,從地域上看,中國汽車仍然專注于中國和周邊較小的國家,但從 2022 年開始已經進行全球擴張,其中也包括西方汽車行業的核心市場——歐洲。中國汽車正在爭創國際公認的品牌。但現在是國內廠商顛覆全球汽車行業秩序的時候了。這個國家有足夠的實力引領全球電氣化潮流。
“瑞典7月最受歡迎電動汽車:比亞迪Atto 3 ”,德國GIGA新聞網指出,中國汽車在最艱難的歐洲市場正在取得成功。今年7月,比亞迪的Atto 3車型以721輛的數據,成為瑞典最暢銷的電動汽車,超過特斯拉 Model Y 車型。
中國擁有電池優勢
然而,比亞迪并不是唯一一家在歐洲市場取得成功的中國制造商。 其他汽車品牌也在開展銷售攻勢。在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KBA)發布的德國市場7月份汽車注冊數據報告上,盡管德國大眾、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和奧迪等德國品牌仍占絕對主導,但是中國汽車的增幅卻是德國市場最大的。其中,名爵榮威注冊數為2239輛、極星1052輛、比亞迪達404輛、長城221輛、蔚來44輛。
德國24AUTO新聞網指出,在德國,比亞迪等其他中國車企還是新手,但他們擁有邁向歐洲榜單前列的雄心。比亞迪今明年將為客戶提供了六種以上的車型:包括高級轎車 HAN EV、SUV Atto3 、Tang EV,及小型電動汽車“海鷗”、U9 超級跑車等?!拔覀兿脒M入歐洲前五名,”比亞迪歐洲副總裁布萊恩·楊強調。最早到 2026 年,比亞迪的目標是在德國銷售約 12.5萬 輛汽車,并擁有約 5 到 10 百分點的市場份額。
歐洲電動車設施越來越完善
問題是:中國品牌缺少經銷商。截至目前,比亞迪在德國也僅有13家簽約經銷商,但該集團強調,至少需要100家。不過,德國建筑裝修需要九到十二個月的時間,新大樓需要兩年的時間。在亞洲,這可以在幾個月內完成。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品牌高昂的價格。比亞迪Atto 3在中國售價僅相當于19000歐元,而在德國至少需要 4 萬歐元。
越來越多的德國汽車經銷商銷售中國汽車
“我們現在正在向中國人學習”
《新聞報》指出,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制造商已經占據了領先地位。 在歐洲,比亞迪、名爵等制造商仍然是“異域風情”。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年可能會發生變化。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CAR)主任、被譽為“汽車教父”的杜登霍夫教授在接受 ORF電視臺采訪時也認為中國制造商與歐洲競爭對手“至少不相上下”。尤其是在軟件、輔助系統以及未來的“自動駕駛”領域,來自中國的制造商往往處于領先地位?!拔覀儸F在正在向中國人學習,”他說。
中國汽車出口大幅度增長
專家們指出,就像20年前的日本制造商一樣,來自中國的制造商將在幾年內攪動了歐洲汽車市場。而特斯拉這個目標實現得相對較快,只用了五六年的時間。
中國制造商受益于中國幾乎壟斷電池的事實。電池是電動汽車的關鍵部件之一。杜登霍夫教授表示,電池占制造成本的比例高達 40%。在下一代可充電電池中,將使用更容易獲得的鈉來代替鋰。全球最大的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宣布今年開始批量生產。比亞迪在春季向中國市場推出了首款采用新技術的汽車——海鷗。
許多企業計劃在歐洲設立工廠
杜登霍夫表示,建立經銷商網絡只是中國制造商的第一步,僅僅依靠出口是不夠的。 “問題是:他們要多快在歐洲建廠?”這位經濟學家問道。2010年收購沃爾沃的中國制造商吉利接管了瑞典、比利時和荷蘭的工廠。目前還沒有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 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7月,上汽集團宣布正在歐洲尋找生產基地,比亞迪等車企也有這一計劃。
“未來十年將是歐洲汽車工業歷史上最艱難的十年?!倍诺腔舴蝾A測。一些觀察家還預計,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最近將爆發“價格戰”,而比亞迪等中國車企擁有價格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