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銳書記,書生領導,博覽群書,鐘愛教育,筆耕不輟。洋洋灑灑,上百萬字,見諸報刊;著書立說:教海拾貝,靜待花開。教生育子,啟迪人心,各盡其妙。
書韻閑話,有幸受權,原創推送,歡迎關注,歡迎交流。
《莊子外篇·至樂》里記載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魯國的郊外飛來一只海鳥,魯國國君很喜歡,就畢恭畢敬地把這只海鳥迎進了太廟,演奏《九韶》這種莊嚴的音樂取悅它,準備了美酒給它喝,宰了牛羊給它吃,每天用這樣的禮儀供奉這只海鳥。而這只海鳥呢?目光迷離,神色憂郁,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郁郁寡歡,三天就死了。
莊子評價說,魯侯這是在“以己養養鳥也”,也就是說“用自己希望別人侍候自己的方式侍候鳥”。魯侯的動機是好的,然而因不了解海鳥的需求,不僅把海鳥“愛”死了,自己也沒有享受到愛的效果。在莊子看來,正確的方式應是“以鳥養養鳥”,即以鳥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鳥。
這個故事揭示了我們當前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困境,即當一個人以他自認為好的方式來教育對方時,這種方式對對方而言可能是不好的、糟糕的。在家庭教育上,它啟發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對子女施以怎樣的愛、怎樣的教育才是科學的?究竟是“以己育育子”還是“以子育育子”?
生活中,一些父母往往會步入類似“魯侯養鳥”的誤區。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的支配下,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強加給孩子,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一味地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這樣很容易被“良好愿望”蒙蔽,從而習慣了替孩子思考,替孩子選擇,替孩子描繪一條未來之路。
幼兒天真爛漫、活潑好動,卻被強行圈在小屋子里,規規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認字、背詩、讀ABC,只因為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及至上學,父母又一廂情愿地恨不能替孩子報遍所有的特長班,音樂的、舞蹈的、繪畫的、寫作的、體育的,以為越多越好。而到了高考之時,又不切實際地代替孩子填報名牌大學、熱門專業,以實現成名成家的理想。
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卻對子女花錢大方,甚至在日常生活上全面包辦。然而,這種無微不至的“厚愛”,孩子能夠理解和感知嗎?
一項針對3000多名學生所作的心理狀況抽樣調查顯示,孩子對父母的態度讓人吃驚——其中6.62%的孩子懼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19.22%的孩子對父母反應平淡。不要一味地埋怨這些孩子的薄情寡義,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卻在父母那里。想一想,父母這樣的“以己育育子”,不是與魯侯“以己養養鳥”一樣的愚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