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押韻詳解(制作人岑小淵)

1、什么叫押韻

押韻又稱壓韻,是指將發音相近但不一定完全一樣的字「葉(xié)音字」有規律的排列在詩詞韻文的固定位置(一般為句末尾字,稱為韻腳)。而不押韻的句末尾字,稱為白腳。因為白腳和韻腳在詩詞和部分韻文中出現的位置一般固定,不妨稱之為【固定腳】。需要注意的是韻字不一定總是在句末,如屈原《橘頌》就是在虛字“兮”前一字上押韻,還有在賦中韻字后綴以“也”“哉”之類的送語(感嘆詞),也不屬于最后一字押韻。

2、什么是葉音字

如同上問中的解釋: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發音相近但不一定完全一樣的字組就叫做葉音字。葉,xié,取和洽之意,詩詞中有葉韻,平仄相葉等術語。如“鄉,江,腔”等字便是發音相近但不完全一樣的葉音字,而因為“絲,思”與這類讀音一樣或非常接近的字叫“諧音字”,即所有“諧音字”都是“葉音字”,“葉音字”卻不一定是“諧音字”。所以有限制語“不一定完全一樣”。

3、為什么要押韻,押韻有什么好處

在詩詞韻文中韻腳配合抑揚頓挫的平仄音節,能使得詩詞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戛玉鳴金,增強作品的音樂美感,給人以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聽覺感受。

4、什么是葉音字?

拿《平水韻》舉例,其中《上平·一東》的所有字是一個韻部,其文字連續讀是沒有意義的,而在創作時需要將這其中的部分字根據創作需要填入需要押韻的腳上。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做豪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中的“雄、東”二字便同屬于《平水韻·上平·一東》。

       需要注意的是,在押韻時,要注意韻腳的平仄要保持一致,要平都平,要仄都仄。而平仄皆可的韻腳在詞與曲常見,稱作“平仄互葉(xié)”,至于平仄為何,見下一小節內容。

5、押韻還需要注意什么

押韻時最重要的是不能為了湊韻腳而使得詩文內容與思想不連貫,為了押韻強行將一些連綿詞進行顛倒,如把“江湖”寫作“湖江”等,押韻要力求自然。押韻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詳見本章第四節。

6、什么是《中華新韻》

中華詩詞學會《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指出:“為促進聲韻改革和推行新聲韻,很有必要組織學者、專家盡快編出新韻書。新韻可先出簡本,以應急需,然后在簡本試行的基礎上再出繁本。”據此,《中華詩詞》編輯部組織力量,對公布的兩種簡表以及詩詞界傳用的幾種簡表,進行了分析、研究、比較和歸納,征求了一些詩詞作者的意見,經過集體討論,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詳見附錄)。但本韻書的韻部所選韻字不甚了了,乃至錯誤,因此本篇僅用其為韻律啟蒙,不推薦創作者使用本韻書。后文也會將一些明顯的謬誤進行說明。

7、為什么以《中華新韻》作為

第一部韻書進行講解?

因為《中華新韻》是以現今中國當代流行的普通話發音為標準的韻書,難度較易,便于學習,且對于后面學習《平水韻》有很大幫助。

8、《中華新韻》的韻部劃分依據是什么?

為什么這么劃分能有葉音效果?

韻部劃分以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以《新華字典》的注音為讀音的依據,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部:麻波皆開微豪尤,寒文唐庚齊支姑。為了便于記憶,可用兩句七言韻語來代表14個韻部:中華詩國開新歲,又譜江濤寫玉篇。

  每個韻部有四個小聲部,分為【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去聲】分別對應我們俗稱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觀察韻部會發現有【派入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去聲的入聲字】,這里的入聲字是相對于以中古音為標準的《平水韻》中的【入聲部】所屬的字而言的,關于入聲字的知識見后文。

  《中華新韻》是按照同身同韻的標準劃分韻部的,大致的標準是以韻部具有相同的歸韻舌位,相應的歸韻舌位后文會說明。

9、既然是用普通話讀音為標準,那如何利用普通話拼音來學習《中華新韻》

我們先來認識拼音的結構。拿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例。

  詩中“光”“霜”“鄉”為韻腳,以“霜”字的拼音為例,“霜”的拼音是shuāng。其中,

  sh是聲母;

  u是韻頭;

  a是韻腹,也叫主要元音,

  ng是韻尾,

  韻腹和韻尾的組合,叫韻身,這里是ang;

  uang是韻母,

  -(上面的那一短橫)是聲調。

  值得注意的是“霜”和“鄉”的韻母是不相同的,“霜”的韻母是uang,“鄉”的韻母是iang,但是它們韻身相同都是ang,所以是一個韻部。

  【只要韻身相同,那么他們就屬于同一個韻部。】

10、那么一麻,二波,三皆,四開,五微,

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

十二齊,十三支,十四姑的韻部劃分是怎么樣的?

中華新韻因編書倉促,也久久未能勘校再版,因此有有很大問題,后文對其中的問題會進行說明。接下來會以每個韻部的首字進行發音拆析,以下是本小節重點內容:文會說明。

一麻,拼音:má,單元音,

                       聲母:m

                       韻頭:無

                 韻腹:a(也稱作主要元音)

                 韻尾:無

                 韻身:a

                       韻母:a

                 聲調:陽平

  本音部的絕大部分字都是以a為韻身,歸韻于a,韻母有【a,ua,ia】。

二波,拼音是bō,

                  全拼:buō   

                     聲母:b          

                  韻頭:u

                  韻腹:o

                  韻尾:無,

                  韻身:o

                  韻母:uo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e,o】,韻母有【uo,e】(因為發單元音o的漢字僅有“哦,喔,噢,嚄,筽”五字且大多為語氣詞不入詩詞,而其他情況包括略寫的bopofo,其韻母都為uo,所以沒有元音o)。

  需要注意的是,o的發音,類似于不變化唇形的ou音,如日常表達驚訝語氣時的“哦(ó)?”表達明白了的意思時的“哦(ò)!”皆是此發音。平日里常說的“啊窩呃衣屋迂”中的“窩”其實是o韻母的錯誤發音。雙唇音b,p,m,f不能直接與o相拼,所以中間有輔助送氣的韻頭u,uo就是我們常說的“窩”,因此【bo=buo,po=puo,mo=muo,fo=fuo】三者均為了拼音的美觀而略寫了韻頭u。

  發o音時,上下唇自然攏圓,舌體后縮,舌面后部隆起和軟腭相對,舌位介于半高。而e發音時,口半閉,展唇,舌面后部隆起和軟腭相對,比元音o舌位略高而略偏前。可以發現他們的舌位相差不大,因此發音原理(舌位)相近而唇形導致二者聽覺上相似又有些許差別,一般來說只要發音原理(舌位)相近,便有葉音效果,唇形并不是判斷葉音的標準,因此他們是葉韻的。

三皆,拼音jiē,

                    聲母:j

              韻頭:i

              韻腹:ê

              韻身:ê

                    韻尾:無

              韻母:ie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ê,韻母有【ie,üe】。

       需要注意的是韻母【ie,üe】的韻腹為【ê】而非e,此【ê】因為舌位前半低,舌面前部接近硬腭前端且在舌高點后一點點的位置有些微凹陷,和e、o的舌位差別很大,所以不與e,o相互押韻。üe與jqx或自成音節時寫作【jue,que,xue,yue】,注意【yue】為üe的轉寫,普通話拼音中因為以i,u,ü為韻頭自成音節的字比較多,所以為了拼音便于識別以及美觀的需要在普通話方案中進行了略寫【i→y,u→w,ü→yu】,箭頭所指為i、u、ü的轉寫形式,w,y可理解為隔音符號。

四開,拼音;kāi,

                    聲母:k

              韻頭:無

                    韻腹:a

                    韻尾:i

                    韻身:ai

                    韻母:ai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ai】,韻母有【ai,uai】,在《平水韻》中,ai與ei有互相押韻的情況,而新韻中幾乎沒有。

微,拼音:wēi

                    聲母:零聲母

                    韻頭:u

                    韻腹:e

              韻尾:i

              韻身:ei 

              韻母:uei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ei】,此韻部韻母有【ei,ui】,在拼音方案中【ui=uei】,略寫了韻腹e。

六豪,拼音:háo

  聲母:h

  韻頭:無

  韻腹:a

  韻尾:u

  韻身:au

  韻母:ao

        聲調:陽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ao】, 此韻部韻母有【ao,iao】。需要注意的是韻母的韻尾只有【u,i,n, ng】, 而韻頭只有【u,i,ü】,ao和iao韻尾雖寫作o,實際是為了拼音的美觀,而對u進行的改寫。

七尤,拼音:yōu

  聲母:零聲母

  韻頭:i

  韻腹:o

  韻尾:u

  韻身:ou

  韻母:iou(iu)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韻身大多為【ou】,此韻部韻母有【ou,iu】。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iu=iou】為了美觀略寫了韻腹o,如“六(liù)”,全拼為liòu。

八寒,拼音:hán

  聲母:h

  韻頭:無

  韻腹:a

  韻尾:n

  韻身:an

  韻母:an

        聲調:陽平

  所屬韻部韻身大多為【an】,此韻部韻母有【an,uan,ian,üan】。

九文,拼音:wén

  聲母:零聲母

  韻頭:u

  韻腹:e

  韻尾:n

  韻身:en

  韻母:uen

        聲調:陽平

  所屬韻部韻身大多為【en,in,ün】,此韻部韻母有【en,in,un,ün】。

     其中【un=uen】。需要注意的是附錄中韻書標注【in=ien】,以使得他們同屬同一韻身en,但是根據發聲學與拼音方案來看,并無此等說法。在普通話發音中,in如果在中間添加元音e的話,會使得發音不標準而形成方言音。

  之所以in與韻身en的字押韻,主要是因為歷代韻書習慣所致,普通話發音中詩歌中in,en發音并不是很相葉,且在詩壇中對于這兩者是否互葉也存在爭議。而ün和en互押,是因為兩者發聲的音色相近有葉音效果。所謂押韻本質便是韻腳具有葉音效果。

十唐,拼音:táng

  聲母:t

  韻頭:無

  韻腹:a

  韻尾:ng

  韻身:ang

  韻母:ang

        聲調:陽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ang】,此韻部韻母有【ang,iang,uang】。

十一庚,拼音:gēng

  聲母:g

  韻頭:無

  韻腹:e

  韻尾:ng

  韻身:eng

  韻母:eng

        聲調:陰平

  所屬韻母韻身大多為【ong,eng,ing】,此韻部韻母有【eng,ong,ing,iong】。

  前面提到過e和o在為單韻母時發聲舌位相近,因此在加了相同韻尾ng后,【ong,eng】互相押韻,而ing與前者因之前韻書影響而屬一個韻部,以普通話發音來讀其與前者,兩者發音并不是本相葉,其與【in、en】一樣,是否互葉在詩壇也存在一定爭議。而且《新韻》中標注【ing=ieng】【ong=ueng】以使得全韻部統一韻身,實則大謬!ing韻母的發音是先發元音i然后抬起舌根與軟腭接觸帶出韻尾ng所發,若中間添加元音e則會出現方言音的情況,ong和ueng也是有區別的,ueng的代表字有“翁”“甕”等,與普通話發音而言和“ong”有很大區別。

十二齊,拼音:qí   

  聲母:q

  韻頭:無

  韻腹:i

  韻尾:無

  韻身:i

  韻母:i

  聲調:陽平

  此韻部韻母有【i,ü,er】。

  發i音時,口微開,兩唇扁平,齊齒,舌尖接觸下齒齦,使舌面前隆起與硬腭前部相對,振動聲帶以發聲。ü兩唇攏圓,略向前凸,舌尖接觸下齒齦,使舌面前隆起與硬腭前部相對,振動聲帶以發聲。兩者的舌位幾乎一致,而唇形有差,因發音原理(舌位)相同,故互葉。前其中er是卷舌元音,因有以e的舌位為起點且有卷舌動作所以在e后加r寫成er。因er最后歸韻位置是舌尖與硬腭前部相對,與i、ü大致相同,因此也有葉音效果故互相押韻。

十三支,拼音:zhī

        聲母:zh

        韻頭:無

  韻腹:-i(后)

  韻尾:無

  韻身:-i(后)

  韻母:-i(后)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的韻母有【-i(前),-i(后)】。  

  其實-i(前),-i(后)都是舌尖元音,其中-i(后)因舌尖靠近硬腭前端相較于-i(前)舌尖接近上齒背而靠后而言的,所以括號里標有前后二字,這兩個舌尖韻母都單獨不能發音,只有與聲母“zh,ch,sh,r”、“z,c,s”相拼時才能發音,也不是韻書中所標注的“零韻母”,字音全靠韻母發出聲響,所以并不存在所謂的“零韻母”,而“哼(ng)、嗯(n)”可勉強算作““零韻母”。

  -i(前),因是舌尖接近上齒背,從舌齒之間的縫隙空氣振動發聲,而-i(后)舌尖接近硬腭前端,從舌腭之間的縫隙透氣發聲,因此與i并不是一個韻母。而兩者都是從縫隙中發出的擦音所以有葉音效果,故此互葉。而兩者與元音i的發音原理(舌位)不同,因此兩者不與i,ü相葉。在《平水韻》中er與-i(前)-i(后)相葉更為合理,因為er最后歸韻時舌尖也是同-i(后)一樣接近硬腭前端的,所以有葉韻效果。

十四姑,拼音:gū

  聲母:g

  韻頭:無

  韻腹:u

  韻尾:無

  韻母:u

     韻身:u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的韻身為【u】,韻母只有【u】。

  在新韻中u與ü不押韻,而在《平水韻》中是押韻的。

什么是平仄,《中華新韻》的平仄是怎么劃分的?

 答:在學習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平,仄兩字的意思,以便于大家理解。 

        平,平坦,不崎嶇。組詞如“平坦”。

  仄,崎嶇,不平坦。組詞如“逼仄”。

  在《中華新韻》中,只分平仄,不辨入聲。

  那陰平、陽平、上聲與去聲是怎么分平仄的呢?入聲又是什么呢?

  讀幾個一二聲的字,如“陰”“行”“詩”“歌”“陽”“樓”等,會發現這些字讀起來沒有什么起伏變化。陰平(一聲)自不必說,陽平(二聲)大家可以想想走上坡時的情景,一路就走上去了,不會感到陡峭,也是平坦的。所以一二聲就是平聲。

  再讀幾個三四聲的,如“善”“躺”“去”“曲”“戲”“抵”等,這寫字讀起來有起伏的感覺。上聲(三聲)拐了個彎自不必說。去聲(四聲)大家可以聯想走下坡時的情景,一路很陡峭。可以和陽平(二聲)聯想一句“上山容易下山難”來恰當比喻。所以三四聲就是仄聲。

  入聲是《平水韻》的一個聲調,屬于中古音,現在流行的普通話已經沒有這個聲調且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也取消這一聲調了,所以《中華新韻》中并未收錄且在每個韻部中將入聲所劃入各個聲部的字做出了標注(這也許是《中華新韻》最大的用處)。至于《平水韻》與入聲,我們會在下一節細講。

        輕聲屬于仄聲。

  總結一下,在《中華新韻》中:

  一二聲為平,

  三四聲為仄。

疊韻,葉韻,平仄互葉是什么意思?

疊韻是指兩字韻身相同的連綿詞,如“闌珊”、“倥傯”等,值得注意的是連綿詞兩字韻身相同即為疊韻,聲母和韻頭是否一致并無所謂。

  葉(xié)韻,又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因“斜”的本音“xié”與詩的其他韻腳“家,花”發音不協調,故讀作“xiá”以協調韻腳,這就是葉韻。

  平仄互葉常見于詞曲中,是指韻腳韻身一致而平仄韻字互押的一種技法,如賀鑄的《六州歌頭·少年俠氣》。

關于《中華新韻》還有什么要補充的?

  答:《中華新韻》實為假韻,其中謬誤甚多,本書以其為第一本韻書介紹,主要便是因為他的同身同韻相對合理,能為后面的《平水韻》作引。但其所選韻字不甚了了,甚至謬誤頗多。建議創作者勿使用此韻書創作,以免誤入詩道歧途。

詩詞界反對「中華通韻」推廣之聯署聲明『 更新版 』

        今所謂傳統文化復興之熱潮者,幸事也。然眾利所趨易為流俗所右,萬類共舉難免泥沙俱下。現有某會肆權弄器,改篡韻科,偽作中華通韻,欲圖推廓,欺惑眾庶,圖障學林之圭表,變詩壇之法脈。乃有盲人瞎馬,相與徘徊,以逞愚妄。然則嘻嘻者剪剪者反戾愎諫,不自思省,耽玩於沐猴峨冠,又奚足以語至道歔?

夫聞平水之韻,傳統詩韻之繩檢,歷彌千載而歸美,始於法,成於化。古人皆以為規矩,迄今日諸詩家猶奉為臬極,以致循守相與。孰料饞口浮議,陰謀欲廢玉圭而抱燕石以為珍。嗚呼!吾儕中心懮及,不能不鳴,亦不可不發。是故左袒一呼,咸使聞知,而期繩愆,無縱詭隨,以謹罔極。爾乃箕裘弗墜,俾其克紹,無愧於前賢往聖矣!

聯署反對「中華通韻」並將其推廣到中小學之詩社、微信群和公眾號:

文林雅集、承社、唐社、聽花榭、龍社、皖雅、修社、今虞、邢雅、樂府之妃豨誰和、清雪浮生、北社、北平詩詞群、鑒社、寒蘺閣、綠雲閣、絡紅居、淳社、安陽七子詩社、新州詩聯平臺、清溪古韻、灰墨齋、中文原創研究會、清凈地、蘇州爾雅齋、東郡詩社、蘄照閣、滄溟詩社、詩無敵、飲者說、暗香如沁、新社、涼塘詩聯社、寒濤小築、舟山市詩詞學會、普陀海韻詩社、銅雀臺詩社、天涯詩詞比興、浮生詩稿、溈風楚韻、翠微詩社、湖北樸社、蓼汀花漵、九思堂、雲門詩社、龍風文學院(排名不分先後)

聯署反對「中華通韻」並將其推廣到中小學之讀者:

文錦、雲林逸士、胸懷魏闕、逸維(巫資華)、高承勇、金龍浪子、吹一聲清笛、海燕、陳利紅、雲軒、飲詩廔主人、月朗風清、秋的惆悵、阿寶、明珠(時玉維)、瘦竹、董泓賢【近之】、洪濤、柳孟、安公子、抱山堂主人、崔國靖、慧凡、閑居水亭、墨韻閣主、瀟湘浦、文遴君、大雅清風、時習齋 、綠竹青松、樹影橫潭、一蓑煙雨、周良臣、淡淡如水、麟山、奎熠、暗香疏影、幽谷老樹、玉溪煉石生、道原、胡文漢、殊名白起、楊疏影、藍水河、扈超峰、黃翹文、寅山、碣石調幽蘭、梅妃、怡然居士、奚墨含、吳曉華、剪水裁山人、阿良、清溪、石齋、黃誠、野和尚、面朝大海、灰墨齋主、瑤臺真人、翊將軍、我也浮舟、荷風、執中堂、碧金雕、鷓鴣山下看花人、張炫、泓軒、三林李、玉幹香川、筆墨人生、董坤 、史公子、臨安初雨、湘妃吟、墨玉、分煙化雨、憐兒、陸壓道人、千葉草、白衣居士、山水怡情、莫名、綠蹤、石泉林溪 、石蘊玉、 彭飛、洞庭釣徒、一剪梅、風道人、知止堂、螺螄道場、海貍貓、白石角、松月閣、西坡放牛、古韻遺風、綠野、陌上花、幸福時光、楚龍吟、刀鋒偏冷、瀟湘溪苑、滄浪一葦、邱興健、幕阜探春、龍在淵、平湖秋月、永勝、沐雨聽風、藍色夢麗、雲巛、風中勁草、鸝漫 、五阿哥、憶江南、周澤安、無為公子、背叔、拈花微笑、芥齋、菩提心、瀟湘煙雨人、張乾、穿越梅嶺、郭紹鵬、石皮龕、對酒當歌、黃知知、水月、封餮、雪毓、匡山夜話、周澤安、古竹心聲、暗香如沁、陳飄石、譚偉媛、龍洲道人、道法自然、知養齋主人、天書 、上麓寨傳人、天涯孤客、逸雲、安妮魏政寧、浙江農順、崔德煌、寒濤、蘭心、吊膽廬主、倚窗聽雨、滄波、彭龍、昭君、藏古堂、海不平、抱真子、化蝶、落雁、凡塵自在飛、抱山堂、木棉花、耕讀、鄴下村童、明在堂、曹謙、漫漫、冰小黛、龍兒、升龍、張弛、拂雲子、魯陽子、高天流雲、楚紅城、知止堂、張治龍、潘真、墨指含香、易烋、硯石、蔣永楨的書童、棗香居士、朱勝全、澗亭、五陵遺少、雲中子、天涯孤客、江畔居、文遴君、大瓠方圓、素酒、熠燿、程宗功、九思堂主人、仲雍胄胤、周清溪、綠楊、沙鷗廬詞客 、夢梅庵、煙雲了了、仲雍胄胤、白樺低吟、傲岸泉石、陽春白雪、柳上雲飛、雲軒、柳岸曉風、鶴谿樵隱、蕭疏、涔陽蘇大平、周南、石印文、憨墨堂、綠雲庵、東楚英男、陳世成、石蘊玉、雪無暇、楚魚、張明輝、百里文甫、農夫、馮文軒、袁培根、冬郎、南宮冷月、獨醉一湖春、裁雲樓、琴瑟在御、谷少清、李興剛、朱革強、鳳溪、水兒、雅韻輕飄、止齋、張弛、歡樂大俠、山野愚夫、風聲、緑雲閣、六閑堂主、叔于田、臥梅庵、李道蓮、俏東家、柔光、敏行吟者、澗亭、西江雪、中梁吟評、觸目柔膓斷、汪霞、拂雲子、萬里、 松庵、雙寅、李卿如、有畏、幻影 、軒葉、蔡應平、行雲流水、旗袍女人、臨風逆戰、天外訪客、鑒庵、臥雲眠月、無住行者、七步齋主、海不平、孫黎卿、李祖春、野和尚、一幽清泉、潤墨齋、王佐之、水是醒來的冰、一笛風、西坡放牛、陳世成、崔德煌、靜影沉璧、朱凱良、稽古樓主人、穿越梅嶺、雲卿、書翰、淩步九霄、田勰、千壑君、文山遺珠、天涯明月心、唐顯輝、尹立震、老船長、樹影橫潭、白玉亭、拜石、月隱齋、樹影橫潭、肅壹、一行白鷺、魚負冰、抱冰齋、劉金明、楊新躍、文仲、八步君、江樓月、文心雕龍、顧傾城、文載之、歸雲樓、玉湖散人、遺珠、梅花居士、九千里、六朝煙雨、文七斗、紫雲、陶嘉月、赤霞子、文言君、涵翠軒、子琳、玉公子、秦佩玉、桐窗、文鼒、鋤詁樓、鳳棲梧、半山居、白露、漣漪、逸雲閣、藏真堂主人、攬秀亭、秦樓月、嘯雪堂、松雪齋、雪蓀、空谷仙子、倚雲、碣石調幽蘭、風月無邊、壅盫、破蒼穹、千卷樓主、觀山堂主人、顏如玉、鼎齋、萬里天、文伯、玉簡軒、汲墨軒主、碧池、蘭沚、醉月樓、倚松撫琴客、江南煙雨、翰林、抱琴軒、簫韶九成、澂觀廔主人、梅溪外史、觴欣人、雪無瑕、鋆洲、江野雲、漢鏡齋、桃蕐居、蘭飲露、待月、九思齋、南朝舊王孫、梅疏影、玉函廔主……

平水韻

什么是《平水韻》?

答:《平水韻》的刊行者是宋代的劉淵,他的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因此而命名為“平水韻”。 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 清代康熙年間,清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并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平水韻》是如何劃分韻部的?

因《平水韻》以唐人用韻習慣編寫,所以有很強的權威性。而且唐代所處時代的發音斷代史稱“中古音”,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很多字音已發生變化,但韻母基本沒有太多改變,僅聲母的變化較大,因此一千年后的我們讀唐代乃至之前的詩詞會也能讀出葉韻的感覺。其也可以近似看做同身通同,若使用本韻書發現有的字音并不是相葉也不用奇怪,畢竟其為一千年前的工具書。

      比較常見的不同是ei,i相葉,兩字今日已經有很大差別,其在【上平·五微】【去聲·五未】同屬同一韻部。至于【ei與ai】【ing與ong、eng】按照今人普通話發音是否也能夠互葉存在爭議,但在平水韻中屬同一韻部。近體詩,詞,曲以及韻文因有古意,所以遵《平水韻》大有必要,因此建議創作者使用《平水韻》作為韻書來創作古詩文。

《平水韻》是怎么劃分平仄的?

  答:《平水韻表》把漢字分成了四大部——【平聲】、【上(shǎng)聲】、【去聲】、【入聲】。每部都分若干韻部如“一東”“二冬”等等。【平聲】又被劃分為【上平】【下平】兩卷。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上”“下”并不能對應了現代拼音的陰平和陽平,而是因為平聲字太多了,一卷寫不下,分了兩卷來寫而已。

  平仄也是根據聲調是否有起伏來分的。

  【平聲部】自然是平聲,而其他韻部【上聲】、【去聲】和【入聲】屬于仄聲。

  【上聲】和【去聲】我們討論《中華新韻》的時候敘述過,就不贅述為什么屬于仄聲。

  【入聲】是中古音中的一種發音短促的聲調,因為短促所以被化為仄聲。

  簡而言之,

  【平聲】屬于【平】

  【上聲】、【去聲】和【入聲】屬于【仄】

平上去入四聲與現代拼音方案中的四聲的對應關系是怎么樣的?

  答:簡單來說,

  【平聲】對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陰平(一聲)】和【陽平(二聲)】

  【上聲】對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上聲(三聲)】

  【去聲】對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去聲(四聲)】

      但是,【入聲】對應了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的【所有聲調】。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平水韻》記載的是【中古音】也就是古代的讀音,語音發展了一千多年,肯定會發生很多變化,與現代漢語的發音有所區別。而中古音中有一個發音短促的一種聲調,就是【入聲】而現代漢拼音方案中取消掉了。而把入聲中的字依據現代發音習慣劃分進了一二三四聲。

  當然還應該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對應也并不是一一對應的,比如在《平水韻表》不是所有平聲字,今天仍然讀平聲。如【下平·二蕭】中的“跳”字等。

《中華新韻》和《平水韻》怎么選擇?

答:一般來說創作近體詩、律賦詩用《平水韻》,詞、駢賦用《詞林正韻》,譜曲用《中原通韻》。而這些文體都可以用《中華新韻》來寫,但一定要在最后標注上所選韻書。

有哪些古代是入聲,現在讀平聲的字?

A呵

B八、捌、剝、逼、慾、螫、瘟(癌三)拔、鉢、拔,跋、白、薄、雹、鼻、勃、渤、博、搏、膊、帛、泊、駁、伯、箔、舶

C擦、插、拆、吃、出、戳、撮、察

D答、搭、滴、跌、督、咄、込、得、徳、狄、荻、迪、的(的確)、條、故、 嫡、笛、來、迭、渫、諜、牒、磔,蝶、疊、毒、獨、遠、洟、狹、黷、寺、度、踉、鋒

E額、

F友、乏、伐、筏、罰、岡、佛、弗、’夏制

拂、伏、茯,服、幅、福、輻、蝠G痃、賂、鴿、擱、割、骨、刮、鷸、郭、聒、蜩、軋圄、格、蛤、革、隔、囁、膈、葛、國、摑、幗

H喝、黒、黒、忽、惚、惚、豁、合、盒、頷、核.涸、園、?、周、貉、図、斛、滑、?、活

J去、跡、卿、釈、屐、績、緝、激、來、結、接.掲、掬、鞠、獗、及、汲、級、板、吉、亟、急、疾、嫉、棘、集、瘠、藉、籍、頬、嚼、孑、芍,杰、劫、浩、詰、捷、竭、截、睫、局、菊、決,決、抉、覚、琢、絶、倔、掘、崛、厥、獗、獗、爵、嚼

K、盍、哭、窟、売、咳、L勒、將M抹、摸、沒、膜、

N捏

P拍、劈、霹、撇、瞥、樸、潑、泊、撲、仆、枇、璞

Q七、戚、漆、掐、切、曲、蛐、屈、缺、闕

S撒(撒手)、塞(瓶塞兒)、殺、剎(剎車)、失、虱,濕、叔、淑、刷、說、縮、朔、勺、芍、杓、舌、十、什、石、識、實、食、拾、蝕、孰、塾、熟、贖、俗

T塌、剔、踢、帖(服帖)、貼、凸、禿、突、托、脫

W挖、屋X夕、汐、夕、吸、昔、惜、析、淅、晰、息、熄、悉,蟋、錫、膝、蜥、瞎、歇、蝎、楔、削、刃、席、裝、娘、檄、匣、俠、峽、狹、狹、轄、肋、か、挾,穴、學、

Y圧、押、鴨、噎、壹、揖、約、日

Z匝、哂、扎、摘、汁、只(一只)、鈬、粥、拙、卓、稟、泳、捉、作(作坊)奈、硬、幽、責、則、澤、拝、賊、扎(爭扎)、軋、南、剣、宅、瞿、著、折、哲、 晢、蟄、輒、轍、抗、直、値、殖、佳、駅、油、袖、竹、竺、觸、逐、灼、酌、苗、獨、啄、琢、卒、族、足、昨

押韻十四忌

前面已經學習了葉韻的相關知識,現在談談押韻所要避諱的一些方面,就是這個用韻“十四忌”

    這個“忌”是“戒忌”的意思,而并非“禁忌”,兩者的含義完全不同。簡而言之,這十四忌要盡量避免,盡量不要犯,但也不是死律,禁止這樣用韻。

擠韻

也叫冒韻。也就是一句中不是韻腳的地方用了同韻的字。這就是擠韻。但如果是疊韻,就沒這么嚴格了。比如“匆匆”、“繾綣”、“闌珊”等等。

撞韻

在格律詩中的話。不管平仄,只要白腳(不押韻的腳)處和韻腳處的字韻身相同,都屬于“撞韻”。因為這樣的話,詩中就缺少了豐富的變化,讀起來就有點澀。但也有大家作詩也犯撞韻,比如韓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白腳的“處”和韻腳的“酥、無、都”都押了“u”韻,屬于平仄互葉。但讀起來并沒有澀口的感覺,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韓愈有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第二句用了一個“近卻無”把重心放在了“近”上,韻就活了。

湊韻

所押的韻字,在全句甚至全詩的意義不相連,甚至毫無關系,完全是為了押韻硬湊上去的就是“湊韻”。或者為押韻顛倒連綿詞,如“江湖”寫成“胡江”。

重韻

所押韻的同一個字,在韻腳反復出現,就犯了重韻。其實這條并沒有那么嚴格的,因為唐詩中有一些作品就是重韻。這樣只是讓詩少了些許變化,所以要忌。

復韻

  也就是意義相同的字,如“尤”韻部中的“憂、愁”意義相同,如果押了,就犯了這條戒忌了。

連用同音字押韻

   是指押韻的句子【連續】用同一個音的字,并無間隔。大家發現了,連續二字被我們重點標了出來,也就是說,中間如果有間隔的話,就是可以押的啦。比如李白的《客中行》:“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中“香”和“鄉”雖然同音,但中間間隔一個“光”,就是可以的了。

僻韻

又叫“險韻”或“難韻”。說簡單點,就是用了生僻字。各朝大家對僻韻都不怎么犯,似乎是不屑用。反而現代詩人用的較多。有故意顯露才華的嫌疑。一首詩詞中,如果用上幾個生僻字,是不是會讓讀者望而生畏?短短幾句話就有許多讓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那么能把這個作品記住的人,想必也不多。而且也不會有太多人喜愛的。

啞韻

是指用發音不響亮或者意義不明顯的字押韻。比如“葩”字不響亮,就該避免使用。

混韻

就是指韻書混用。一般在格律詩中,比如《平水韻》和《中華新韻》混用的現象。

亂借韻

什么是借韻呢?就是押韻的地方用了鄰韻。比如“一東”韻和“二冬”韻,就是鄰韻。如果你是押“一東”韻,而用了“二冬”韻的字,鄰韻的字就是借韻。我們主要要戒忌的事亂借韻。其實就首句可以借韻,因為按照格律詩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的規則,要求是比較寬泛的,是可以借韻的。

在此討論的押韻的“十三忌”,最后我們還是強調一遍,這是“戒忌”,不是“禁忌”,不是一定不能這樣,這只是后人總結的押韻要注意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所以大家不要被這“十三忌”給嚇到了哦。

選韻的技巧

1、什么叫押韻

押韻又稱壓韻,是指將發音相近但不一定完全一樣的字「葉(xié)音字」有規律的排列在詩詞韻文的固定位置(一般為句末尾字,稱為韻腳)。而不押韻的句末尾字,稱為白腳。因為白腳和韻腳在詩詞和部分韻文中出現的位置一般固定,不妨稱之為【固定腳】。需要注意的是韻字不一定總是在句末,如屈原《橘頌》就是在虛字“兮”前一字上押韻,還有在賦中韻字后綴以“也”“哉”之類的送語(感嘆詞),也不屬于最后一字押韻。

2、什么是葉音字

如同上問中的解釋: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發音相近但不一定完全一樣的字組就叫做葉音字。葉,xié,取和洽之意,詩詞中有葉韻,平仄相葉等術語。如“鄉,江,腔”等字便是發音相近但不完全一樣的葉音字,而因為“絲,思”與這類讀音一樣或非常接近的字叫“諧音字”,即所有“諧音字”都是“葉音字”,“葉音字”卻不一定是“諧音字”。所以有限制語“不一定完全一樣”。

3、為什么要押韻,押韻有什么好處

在詩詞韻文中韻腳配合抑揚頓挫的平仄音節,能使得詩詞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戛玉鳴金,增強作品的音樂美感,給人以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聽覺感受。

4、什么是葉音字?

拿《平水韻》舉例,其中《上平·一東》的所有字是一個韻部,其文字連續讀是沒有意義的,而在創作時需要將這其中的部分字根據創作需要填入需要押韻的腳上。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做豪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中的“雄、東”二字便同屬于《平水韻·上平·一東》。

       需要注意的是,在押韻時,要注意韻腳的平仄要保持一致,要平都平,要仄都仄。而平仄皆可的韻腳在詞與曲常見,稱作“平仄互葉(xié)”,至于平仄為何,見下一小節內容。

5、押韻還需要注意什么

押韻時最重要的是不能為了湊韻腳而使得詩文內容與思想不連貫,為了押韻強行將一些連綿詞進行顛倒,如把“江湖”寫作“湖江”等,押韻要力求自然。押韻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詳見本章第四節。

6、什么是《中華新韻》

中華詩詞學會《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指出:“為促進聲韻改革和推行新聲韻,很有必要組織學者、專家盡快編出新韻書。新韻可先出簡本,以應急需,然后在簡本試行的基礎上再出繁本。”據此,《中華詩詞》編輯部組織力量,對公布的兩種簡表以及詩詞界傳用的幾種簡表,進行了分析、研究、比較和歸納,征求了一些詩詞作者的意見,經過集體討論,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詳見附錄)。但本韻書的韻部所選韻字不甚了了,乃至錯誤,因此本篇僅用其為韻律啟蒙,不推薦創作者使用本韻書。后文也會將一些明顯的謬誤進行說明。

7、為什么以《中華新韻》作為

第一部韻書進行講解?

因為《中華新韻》是以現今中國當代流行的普通話發音為標準的韻書,難度較易,便于學習,且對于后面學習《平水韻》有很大幫助。

8、《中華新韻》的韻部劃分依據是什么?

為什么這么劃分能有葉音效果?

韻部劃分以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以《新華字典》的注音為讀音的依據,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部:麻波皆開微豪尤,寒文唐庚齊支姑。為了便于記憶,可用兩句七言韻語來代表14個韻部:中華詩國開新歲,又譜江濤寫玉篇。

  每個韻部有四個小聲部,分為【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去聲】分別對應我們俗稱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觀察韻部會發現有【派入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去聲的入聲字】,這里的入聲字是相對于以中古音為標準的《平水韻》中的【入聲部】所屬的字而言的,關于入聲字的知識見后文。

  《中華新韻》是按照同身同韻的標準劃分韻部的,大致的標準是以韻部具有相同的歸韻舌位,相應的歸韻舌位后文會說明。

9、既然是用普通話讀音為標準,那如何利用普通話拼音來學習《中華新韻》

我們先來認識拼音的結構。拿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例。

  詩中“光”“霜”“鄉”為韻腳,以“霜”字的拼音為例,“霜”的拼音是shuāng。其中,

  sh是聲母;

  u是韻頭;

  a是韻腹,也叫主要元音,

  ng是韻尾,

  韻腹和韻尾的組合,叫韻身,這里是ang;

  uang是韻母,

  -(上面的那一短橫)是聲調。

  值得注意的是“霜”和“鄉”的韻母是不相同的,“霜”的韻母是uang,“鄉”的韻母是iang,但是它們韻身相同都是ang,所以是一個韻部。

  【只要韻身相同,那么他們就屬于同一個韻部。】

10、那么一麻,二波,三皆,四開,五微,

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

十二齊,十三支,十四姑的韻部劃分是怎么樣的?

中華新韻因編書倉促,也久久未能勘校再版,因此有有很大問題,后文對其中的問題會進行說明。接下來會以每個韻部的首字進行發音拆析,以下是本小節重點內容:文會說明。

一麻,拼音:má,單元音,

                       聲母:m

                       韻頭:無

                 韻腹:a(也稱作主要元音)

                 韻尾:無

                 韻身:a

                       韻母:a

                 聲調:陽平

  本音部的絕大部分字都是以a為韻身,歸韻于a,韻母有【a,ua,ia】。

二波,拼音是bō,

                  全拼:buō   

                     聲母:b          

                  韻頭:u

                  韻腹:o

                  韻尾:無,

                  韻身:o

                  韻母:uo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e,o】,韻母有【uo,e】(因為發單元音o的漢字僅有“哦,喔,噢,嚄,筽”五字且大多為語氣詞不入詩詞,而其他情況包括略寫的bopofo,其韻母都為uo,所以沒有元音o)。

  需要注意的是,o的發音,類似于不變化唇形的ou音,如日常表達驚訝語氣時的“哦(ó)?”表達明白了的意思時的“哦(ò)!”皆是此發音。平日里常說的“啊窩呃衣屋迂”中的“窩”其實是o韻母的錯誤發音。雙唇音b,p,m,f不能直接與o相拼,所以中間有輔助送氣的韻頭u,uo就是我們常說的“窩”,因此【bo=buo,po=puo,mo=muo,fo=fuo】三者均為了拼音的美觀而略寫了韻頭u。

  發o音時,上下唇自然攏圓,舌體后縮,舌面后部隆起和軟腭相對,舌位介于半高。而e發音時,口半閉,展唇,舌面后部隆起和軟腭相對,比元音o舌位略高而略偏前。可以發現他們的舌位相差不大,因此發音原理(舌位)相近而唇形導致二者聽覺上相似又有些許差別,一般來說只要發音原理(舌位)相近,便有葉音效果,唇形并不是判斷葉音的標準,因此他們是葉韻的。

三皆,拼音jiē,

                    聲母:j

              韻頭:i

              韻腹:ê

              韻身:ê

                    韻尾:無

              韻母:ie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ê,韻母有【ie,üe】。

       需要注意的是韻母【ie,üe】的韻腹為【ê】而非e,此【ê】因為舌位前半低,舌面前部接近硬腭前端且在舌高點后一點點的位置有些微凹陷,和e、o的舌位差別很大,所以不與e,o相互押韻。üe與jqx或自成音節時寫作【jue,que,xue,yue】,注意【yue】為üe的轉寫,普通話拼音中因為以i,u,ü為韻頭自成音節的字比較多,所以為了拼音便于識別以及美觀的需要在普通話方案中進行了略寫【i→y,u→w,ü→yu】,箭頭所指為i、u、ü的轉寫形式,w,y可理解為隔音符號。

四開,拼音;kāi,

                    聲母:k

              韻頭:無

                    韻腹:a

                    韻尾:i

                    韻身:ai

                    韻母:ai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ai】,韻母有【ai,uai】,在《平水韻》中,ai與ei有互相押韻的情況,而新韻中幾乎沒有。

微,拼音:wēi

                    聲母:零聲母

                    韻頭:u

                    韻腹:e

              韻尾:i

              韻身:ei 

              韻母:uei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ei】,此韻部韻母有【ei,ui】,在拼音方案中【ui=uei】,略寫了韻腹e。

六豪,拼音:háo

  聲母:h

  韻頭:無

  韻腹:a

  韻尾:u

  韻身:au

  韻母:ao

        聲調:陽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ao】, 此韻部韻母有【ao,iao】。需要注意的是韻母的韻尾只有【u,i,n, ng】, 而韻頭只有【u,i,ü】,ao和iao韻尾雖寫作o,實際是為了拼音的美觀,而對u進行的改寫。

七尤,拼音:yōu

  聲母:零聲母

  韻頭:i

  韻腹:o

  韻尾:u

  韻身:ou

  韻母:iou(iu)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韻身大多為【ou】,此韻部韻母有【ou,iu】。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iu=iou】為了美觀略寫了韻腹o,如“六(liù)”,全拼為liòu。

八寒,拼音:hán

  聲母:h

  韻頭:無

  韻腹:a

  韻尾:n

  韻身:an

  韻母:an

        聲調:陽平

  所屬韻部韻身大多為【an】,此韻部韻母有【an,uan,ian,üan】。

九文,拼音:wén

  聲母:零聲母

  韻頭:u

  韻腹:e

  韻尾:n

  韻身:en

  韻母:uen

        聲調:陽平

  所屬韻部韻身大多為【en,in,ün】,此韻部韻母有【en,in,un,ün】。

     其中【un=uen】。需要注意的是附錄中韻書標注【in=ien】,以使得他們同屬同一韻身en,但是根據發聲學與拼音方案來看,并無此等說法。在普通話發音中,in如果在中間添加元音e的話,會使得發音不標準而形成方言音。

  之所以in與韻身en的字押韻,主要是因為歷代韻書習慣所致,普通話發音中詩歌中in,en發音并不是很相葉,且在詩壇中對于這兩者是否互葉也存在爭議。而ün和en互押,是因為兩者發聲的音色相近有葉音效果。所謂押韻本質便是韻腳具有葉音效果。

十唐,拼音:táng

  聲母:t

  韻頭:無

  韻腹:a

  韻尾:ng

  韻身:ang

  韻母:ang

        聲調:陽平

  所屬韻部韻身為【ang】,此韻部韻母有【ang,iang,uang】。

十一庚,拼音:gēng

  聲母:g

  韻頭:無

  韻腹:e

  韻尾:ng

  韻身:eng

  韻母:eng

        聲調:陰平

  所屬韻母韻身大多為【ong,eng,ing】,此韻部韻母有【eng,ong,ing,iong】。

  前面提到過e和o在為單韻母時發聲舌位相近,因此在加了相同韻尾ng后,【ong,eng】互相押韻,而ing與前者因之前韻書影響而屬一個韻部,以普通話發音來讀其與前者,兩者發音并不是本相葉,其與【in、en】一樣,是否互葉在詩壇也存在一定爭議。而且《新韻》中標注【ing=ieng】【ong=ueng】以使得全韻部統一韻身,實則大謬!ing韻母的發音是先發元音i然后抬起舌根與軟腭接觸帶出韻尾ng所發,若中間添加元音e則會出現方言音的情況,ong和ueng也是有區別的,ueng的代表字有“翁”“甕”等,與普通話發音而言和“ong”有很大區別。

十二齊,拼音:qí   

  聲母:q

  韻頭:無

  韻腹:i

  韻尾:無

  韻身:i

  韻母:i

  聲調:陽平

  此韻部韻母有【i,ü,er】。

  發i音時,口微開,兩唇扁平,齊齒,舌尖接觸下齒齦,使舌面前隆起與硬腭前部相對,振動聲帶以發聲。ü兩唇攏圓,略向前凸,舌尖接觸下齒齦,使舌面前隆起與硬腭前部相對,振動聲帶以發聲。兩者的舌位幾乎一致,而唇形有差,因發音原理(舌位)相同,故互葉。前其中er是卷舌元音,因有以e的舌位為起點且有卷舌動作所以在e后加r寫成er。因er最后歸韻位置是舌尖與硬腭前部相對,與i、ü大致相同,因此也有葉音效果故互相押韻。

十三支,拼音:zhī

        聲母:zh

        韻頭:無

  韻腹:-i(后)

  韻尾:無

  韻身:-i(后)

  韻母:-i(后)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的韻母有【-i(前),-i(后)】。  

  其實-i(前),-i(后)都是舌尖元音,其中-i(后)因舌尖靠近硬腭前端相較于-i(前)舌尖接近上齒背而靠后而言的,所以括號里標有前后二字,這兩個舌尖韻母都單獨不能發音,只有與聲母“zh,ch,sh,r”、“z,c,s”相拼時才能發音,也不是韻書中所標注的“零韻母”,字音全靠韻母發出聲響,所以并不存在所謂的“零韻母”,而“哼(ng)、嗯(n)”可勉強算作““零韻母”。

  -i(前),因是舌尖接近上齒背,從舌齒之間的縫隙空氣振動發聲,而-i(后)舌尖接近硬腭前端,從舌腭之間的縫隙透氣發聲,因此與i并不是一個韻母。而兩者都是從縫隙中發出的擦音所以有葉音效果,故此互葉。而兩者與元音i的發音原理(舌位)不同,因此兩者不與i,ü相葉。在《平水韻》中er與-i(前)-i(后)相葉更為合理,因為er最后歸韻時舌尖也是同-i(后)一樣接近硬腭前端的,所以有葉韻效果。

十四姑,拼音:gū

  聲母:g

  韻頭:無

  韻腹:u

  韻尾:無

  韻母:u

     韻身:u

  聲調:陰平

  所屬韻部的韻身為【u】,韻母只有【u】。

  在新韻中u與ü不押韻,而在《平水韻》中是押韻的。

什么是平仄,《中華新韻》的平仄是怎么劃分的?

 答:在學習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平,仄兩字的意思,以便于大家理解。 

        平,平坦,不崎嶇。組詞如“平坦”。

  仄,崎嶇,不平坦。組詞如“逼仄”。

  在《中華新韻》中,只分平仄,不辨入聲。

  那陰平、陽平、上聲與去聲是怎么分平仄的呢?入聲又是什么呢?

  讀幾個一二聲的字,如“陰”“行”“詩”“歌”“陽”“樓”等,會發現這些字讀起來沒有什么起伏變化。陰平(一聲)自不必說,陽平(二聲)大家可以想想走上坡時的情景,一路就走上去了,不會感到陡峭,也是平坦的。所以一二聲就是平聲。

  再讀幾個三四聲的,如“善”“躺”“去”“曲”“戲”“抵”等,這寫字讀起來有起伏的感覺。上聲(三聲)拐了個彎自不必說。去聲(四聲)大家可以聯想走下坡時的情景,一路很陡峭。可以和陽平(二聲)聯想一句“上山容易下山難”來恰當比喻。所以三四聲就是仄聲。

  入聲是《平水韻》的一個聲調,屬于中古音,現在流行的普通話已經沒有這個聲調且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也取消這一聲調了,所以《中華新韻》中并未收錄且在每個韻部中將入聲所劃入各個聲部的字做出了標注(這也許是《中華新韻》最大的用處)。至于《平水韻》與入聲,我們會在下一節細講。

        輕聲屬于仄聲。

  總結一下,在《中華新韻》中:

  一二聲為平,

  三四聲為仄。

疊韻,葉韻,平仄互葉是什么意思?

疊韻是指兩字韻身相同的連綿詞,如“闌珊”、“倥傯”等,值得注意的是連綿詞兩字韻身相同即為疊韻,聲母和韻頭是否一致并無所謂。

  葉(xié)韻,又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因“斜”的本音“xié”與詩的其他韻腳“家,花”發音不協調,故讀作“xiá”以協調韻腳,這就是葉韻。

  平仄互葉常見于詞曲中,是指韻腳韻身一致而平仄韻字互押的一種技法,如賀鑄的《六州歌頭·少年俠氣》。

關于《中華新韻》還有什么要補充的?

  答:《中華新韻》實為假韻,其中謬誤甚多,本書以其為第一本韻書介紹,主要便是因為他的同身同韻相對合理,能為后面的《平水韻》作引。但其所選韻字不甚了了,甚至謬誤頗多。建議創作者勿使用此韻書創作,以免誤入詩道歧途。

詩詞界反對「中華通韻」推廣之聯署聲明『 更新版 』

        今所謂傳統文化復興之熱潮者,幸事也。然眾利所趨易為流俗所右,萬類共舉難免泥沙俱下。現有某會肆權弄器,改篡韻科,偽作中華通韻,欲圖推廓,欺惑眾庶,圖障學林之圭表,變詩壇之法脈。乃有盲人瞎馬,相與徘徊,以逞愚妄。然則嘻嘻者剪剪者反戾愎諫,不自思省,耽玩於沐猴峨冠,又奚足以語至道歔?

夫聞平水之韻,傳統詩韻之繩檢,歷彌千載而歸美,始於法,成於化。古人皆以為規矩,迄今日諸詩家猶奉為臬極,以致循守相與。孰料饞口浮議,陰謀欲廢玉圭而抱燕石以為珍。嗚呼!吾儕中心懮及,不能不鳴,亦不可不發。是故左袒一呼,咸使聞知,而期繩愆,無縱詭隨,以謹罔極。爾乃箕裘弗墜,俾其克紹,無愧於前賢往聖矣!

聯署反對「中華通韻」並將其推廣到中小學之詩社、微信群和公眾號:

文林雅集、承社、唐社、聽花榭、龍社、皖雅、修社、今虞、邢雅、樂府之妃豨誰和、清雪浮生、北社、北平詩詞群、鑒社、寒蘺閣、綠雲閣、絡紅居、淳社、安陽七子詩社、新州詩聯平臺、清溪古韻、灰墨齋、中文原創研究會、清凈地、蘇州爾雅齋、東郡詩社、蘄照閣、滄溟詩社、詩無敵、飲者說、暗香如沁、新社、涼塘詩聯社、寒濤小築、舟山市詩詞學會、普陀海韻詩社、銅雀臺詩社、天涯詩詞比興、浮生詩稿、溈風楚韻、翠微詩社、湖北樸社、蓼汀花漵、九思堂、雲門詩社、龍風文學院(排名不分先後)

聯署反對「中華通韻」並將其推廣到中小學之讀者:

文錦、雲林逸士、胸懷魏闕、逸維(巫資華)、高承勇、金龍浪子、吹一聲清笛、海燕、陳利紅、雲軒、飲詩廔主人、月朗風清、秋的惆悵、阿寶、明珠(時玉維)、瘦竹、董泓賢【近之】、洪濤、柳孟、安公子、抱山堂主人、崔國靖、慧凡、閑居水亭、墨韻閣主、瀟湘浦、文遴君、大雅清風、時習齋 、綠竹青松、樹影橫潭、一蓑煙雨、周良臣、淡淡如水、麟山、奎熠、暗香疏影、幽谷老樹、玉溪煉石生、道原、胡文漢、殊名白起、楊疏影、藍水河、扈超峰、黃翹文、寅山、碣石調幽蘭、梅妃、怡然居士、奚墨含、吳曉華、剪水裁山人、阿良、清溪、石齋、黃誠、野和尚、面朝大海、灰墨齋主、瑤臺真人、翊將軍、我也浮舟、荷風、執中堂、碧金雕、鷓鴣山下看花人、張炫、泓軒、三林李、玉幹香川、筆墨人生、董坤 、史公子、臨安初雨、湘妃吟、墨玉、分煙化雨、憐兒、陸壓道人、千葉草、白衣居士、山水怡情、莫名、綠蹤、石泉林溪 、石蘊玉、 彭飛、洞庭釣徒、一剪梅、風道人、知止堂、螺螄道場、海貍貓、白石角、松月閣、西坡放牛、古韻遺風、綠野、陌上花、幸福時光、楚龍吟、刀鋒偏冷、瀟湘溪苑、滄浪一葦、邱興健、幕阜探春、龍在淵、平湖秋月、永勝、沐雨聽風、藍色夢麗、雲巛、風中勁草、鸝漫 、五阿哥、憶江南、周澤安、無為公子、背叔、拈花微笑、芥齋、菩提心、瀟湘煙雨人、張乾、穿越梅嶺、郭紹鵬、石皮龕、對酒當歌、黃知知、水月、封餮、雪毓、匡山夜話、周澤安、古竹心聲、暗香如沁、陳飄石、譚偉媛、龍洲道人、道法自然、知養齋主人、天書 、上麓寨傳人、天涯孤客、逸雲、安妮魏政寧、浙江農順、崔德煌、寒濤、蘭心、吊膽廬主、倚窗聽雨、滄波、彭龍、昭君、藏古堂、海不平、抱真子、化蝶、落雁、凡塵自在飛、抱山堂、木棉花、耕讀、鄴下村童、明在堂、曹謙、漫漫、冰小黛、龍兒、升龍、張弛、拂雲子、魯陽子、高天流雲、楚紅城、知止堂、張治龍、潘真、墨指含香、易烋、硯石、蔣永楨的書童、棗香居士、朱勝全、澗亭、五陵遺少、雲中子、天涯孤客、江畔居、文遴君、大瓠方圓、素酒、熠燿、程宗功、九思堂主人、仲雍胄胤、周清溪、綠楊、沙鷗廬詞客 、夢梅庵、煙雲了了、仲雍胄胤、白樺低吟、傲岸泉石、陽春白雪、柳上雲飛、雲軒、柳岸曉風、鶴谿樵隱、蕭疏、涔陽蘇大平、周南、石印文、憨墨堂、綠雲庵、東楚英男、陳世成、石蘊玉、雪無暇、楚魚、張明輝、百里文甫、農夫、馮文軒、袁培根、冬郎、南宮冷月、獨醉一湖春、裁雲樓、琴瑟在御、谷少清、李興剛、朱革強、鳳溪、水兒、雅韻輕飄、止齋、張弛、歡樂大俠、山野愚夫、風聲、緑雲閣、六閑堂主、叔于田、臥梅庵、李道蓮、俏東家、柔光、敏行吟者、澗亭、西江雪、中梁吟評、觸目柔膓斷、汪霞、拂雲子、萬里、 松庵、雙寅、李卿如、有畏、幻影 、軒葉、蔡應平、行雲流水、旗袍女人、臨風逆戰、天外訪客、鑒庵、臥雲眠月、無住行者、七步齋主、海不平、孫黎卿、李祖春、野和尚、一幽清泉、潤墨齋、王佐之、水是醒來的冰、一笛風、西坡放牛、陳世成、崔德煌、靜影沉璧、朱凱良、稽古樓主人、穿越梅嶺、雲卿、書翰、淩步九霄、田勰、千壑君、文山遺珠、天涯明月心、唐顯輝、尹立震、老船長、樹影橫潭、白玉亭、拜石、月隱齋、樹影橫潭、肅壹、一行白鷺、魚負冰、抱冰齋、劉金明、楊新躍、文仲、八步君、江樓月、文心雕龍、顧傾城、文載之、歸雲樓、玉湖散人、遺珠、梅花居士、九千里、六朝煙雨、文七斗、紫雲、陶嘉月、赤霞子、文言君、涵翠軒、子琳、玉公子、秦佩玉、桐窗、文鼒、鋤詁樓、鳳棲梧、半山居、白露、漣漪、逸雲閣、藏真堂主人、攬秀亭、秦樓月、嘯雪堂、松雪齋、雪蓀、空谷仙子、倚雲、碣石調幽蘭、風月無邊、壅盫、破蒼穹、千卷樓主、觀山堂主人、顏如玉、鼎齋、萬里天、文伯、玉簡軒、汲墨軒主、碧池、蘭沚、醉月樓、倚松撫琴客、江南煙雨、翰林、抱琴軒、簫韶九成、澂觀廔主人、梅溪外史、觴欣人、雪無瑕、鋆洲、江野雲、漢鏡齋、桃蕐居、蘭飲露、待月、九思齋、南朝舊王孫、梅疏影、玉函廔主……

平水韻

什么是《平水韻》?

答:《平水韻》的刊行者是宋代的劉淵,他的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因此而命名為“平水韻”。 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 清代康熙年間,清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并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平水韻》是如何劃分韻部的?

因《平水韻》以唐人用韻習慣編寫,所以有很強的權威性。而且唐代所處時代的發音斷代史稱“中古音”,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很多字音已發生變化,但韻母基本沒有太多改變,僅聲母的變化較大,因此一千年后的我們讀唐代乃至之前的詩詞會也能讀出葉韻的感覺。其也可以近似看做同身通同,若使用本韻書發現有的字音并不是相葉也不用奇怪,畢竟其為一千年前的工具書。

      比較常見的不同是ei,i相葉,兩字今日已經有很大差別,其在【上平·五微】【去聲·五未】同屬同一韻部。至于【ei與ai】【ing與ong、eng】按照今人普通話發音是否也能夠互葉存在爭議,但在平水韻中屬同一韻部。近體詩,詞,曲以及韻文因有古意,所以遵《平水韻》大有必要,因此建議創作者使用《平水韻》作為韻書來創作古詩文。

《平水韻》是怎么劃分平仄的?

  答:《平水韻表》把漢字分成了四大部——【平聲】、【上(shǎng)聲】、【去聲】、【入聲】。每部都分若干韻部如“一東”“二冬”等等。【平聲】又被劃分為【上平】【下平】兩卷。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上”“下”并不能對應了現代拼音的陰平和陽平,而是因為平聲字太多了,一卷寫不下,分了兩卷來寫而已。

  平仄也是根據聲調是否有起伏來分的。

  【平聲部】自然是平聲,而其他韻部【上聲】、【去聲】和【入聲】屬于仄聲。

  【上聲】和【去聲】我們討論《中華新韻》的時候敘述過,就不贅述為什么屬于仄聲。

  【入聲】是中古音中的一種發音短促的聲調,因為短促所以被化為仄聲。

  簡而言之,

  【平聲】屬于【平】

  【上聲】、【去聲】和【入聲】屬于【仄】

平上去入四聲與現代拼音方案中的四聲的對應關系是怎么樣的?

  答:簡單來說,

  【平聲】對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陰平(一聲)】和【陽平(二聲)】

  【上聲】對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上聲(三聲)】

  【去聲】對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去聲(四聲)】

      但是,【入聲】對應了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的【所有聲調】。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平水韻》記載的是【中古音】也就是古代的讀音,語音發展了一千多年,肯定會發生很多變化,與現代漢語的發音有所區別。而中古音中有一個發音短促的一種聲調,就是【入聲】而現代漢拼音方案中取消掉了。而把入聲中的字依據現代發音習慣劃分進了一二三四聲。

  當然還應該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對應也并不是一一對應的,比如在《平水韻表》不是所有平聲字,今天仍然讀平聲。如【下平·二蕭】中的“跳”字等。

《中華新韻》和《平水韻》怎么選擇?

答:一般來說創作近體詩、律賦詩用《平水韻》,詞、駢賦用《詞林正韻》,譜曲用《中原通韻》。而這些文體都可以用《中華新韻》來寫,但一定要在最后標注上所選韻書。

有哪些古代是入聲,現在讀平聲的字?

A呵

B八、捌、剝、逼、慾、螫、瘟(癌三)拔、鉢、拔,跋、白、薄、雹、鼻、勃、渤、博、搏、膊、帛、泊、駁、伯、箔、舶

C擦、插、拆、吃、出、戳、撮、察

D答、搭、滴、跌、督、咄、込、得、徳、狄、荻、迪、的(的確)、條、故、 嫡、笛、來、迭、渫、諜、牒、磔,蝶、疊、毒、獨、遠、洟、狹、黷、寺、度、踉、鋒

E額、

F友、乏、伐、筏、罰、岡、佛、弗、’夏制

拂、伏、茯,服、幅、福、輻、蝠G痃、賂、鴿、擱、割、骨、刮、鷸、郭、聒、蜩、軋圄、格、蛤、革、隔、囁、膈、葛、國、摑、幗

H喝、黒、黒、忽、惚、惚、豁、合、盒、頷、核.涸、園、?、周、貉、図、斛、滑、?、活

J去、跡、卿、釈、屐、績、緝、激、來、結、接.掲、掬、鞠、獗、及、汲、級、板、吉、亟、急、疾、嫉、棘、集、瘠、藉、籍、頬、嚼、孑、芍,杰、劫、浩、詰、捷、竭、截、睫、局、菊、決,決、抉、覚、琢、絶、倔、掘、崛、厥、獗、獗、爵、嚼

K、盍、哭、窟、売、咳、L勒、將M抹、摸、沒、膜、

N捏

P拍、劈、霹、撇、瞥、樸、潑、泊、撲、仆、枇、璞

Q七、戚、漆、掐、切、曲、蛐、屈、缺、闕

S撒(撒手)、塞(瓶塞兒)、殺、剎(剎車)、失、虱,濕、叔、淑、刷、說、縮、朔、勺、芍、杓、舌、十、什、石、識、實、食、拾、蝕、孰、塾、熟、贖、俗

T塌、剔、踢、帖(服帖)、貼、凸、禿、突、托、脫

W挖、屋X夕、汐、夕、吸、昔、惜、析、淅、晰、息、熄、悉,蟋、錫、膝、蜥、瞎、歇、蝎、楔、削、刃、席、裝、娘、檄、匣、俠、峽、狹、狹、轄、肋、か、挾,穴、學、

Y圧、押、鴨、噎、壹、揖、約、日

Z匝、哂、扎、摘、汁、只(一只)、鈬、粥、拙、卓、稟、泳、捉、作(作坊)奈、硬、幽、責、則、澤、拝、賊、扎(爭扎)、軋、南、剣、宅、瞿、著、折、哲、 晢、蟄、輒、轍、抗、直、値、殖、佳、駅、油、袖、竹、竺、觸、逐、灼、酌、苗、獨、啄、琢、卒、族、足、昨

押韻十四忌

前面已經學習了葉韻的相關知識,現在談談押韻所要避諱的一些方面,就是這個用韻“十四忌”

    這個“忌”是“戒忌”的意思,而并非“禁忌”,兩者的含義完全不同。簡而言之,這十四忌要盡量避免,盡量不要犯,但也不是死律,禁止這樣用韻。

擠韻

也叫冒韻。也就是一句中不是韻腳的地方用了同韻的字。這就是擠韻。但如果是疊韻,就沒這么嚴格了。比如“匆匆”、“繾綣”、“闌珊”等等。

撞韻

在格律詩中的話。不管平仄,只要白腳(不押韻的腳)處和韻腳處的字韻身相同,都屬于“撞韻”。因為這樣的話,詩中就缺少了豐富的變化,讀起來就有點澀。但也有大家作詩也犯撞韻,比如韓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白腳的“處”和韻腳的“酥、無、都”都押了“u”韻,屬于平仄互葉。但讀起來并沒有澀口的感覺,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韓愈有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第二句用了一個“近卻無”把重心放在了“近”上,韻就活了。

湊韻

所押的韻字,在全句甚至全詩的意義不相連,甚至毫無關系,完全是為了押韻硬湊上去的就是“湊韻”。或者為押韻顛倒連綿詞,如“江湖”寫成“胡江”。

重韻

所押韻的同一個字,在韻腳反復出現,就犯了重韻。其實這條并沒有那么嚴格的,因為唐詩中有一些作品就是重韻。這樣只是讓詩少了些許變化,所以要忌。

復韻

  也就是意義相同的字,如“尤”韻部中的“憂、愁”意義相同,如果押了,就犯了這條戒忌了。

連用同音字押韻

   是指押韻的句子【連續】用同一個音的字,并無間隔。大家發現了,連續二字被我們重點標了出來,也就是說,中間如果有間隔的話,就是可以押的啦。比如李白的《客中行》:“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中“香”和“鄉”雖然同音,但中間間隔一個“光”,就是可以的了。

僻韻

又叫“險韻”或“難韻”。說簡單點,就是用了生僻字。各朝大家對僻韻都不怎么犯,似乎是不屑用。反而現代詩人用的較多。有故意顯露才華的嫌疑。一首詩詞中,如果用上幾個生僻字,是不是會讓讀者望而生畏?短短幾句話就有許多讓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那么能把這個作品記住的人,想必也不多。而且也不會有太多人喜愛的。

啞韻

是指用發音不響亮或者意義不明顯的字押韻。比如“葩”字不響亮,就該避免使用。

混韻

就是指韻書混用。一般在格律詩中,比如《平水韻》和《中華新韻》混用的現象。

亂借韻

什么是借韻呢?就是押韻的地方用了鄰韻。比如“一東”韻和“二冬”韻,就是鄰韻。如果你是押“一東”韻,而用了“二冬”韻的字,鄰韻的字就是借韻。我們主要要戒忌的事亂借韻。其實就首句可以借韻,因為按照格律詩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的規則,要求是比較寬泛的,是可以借韻的。

在此討論的押韻的“十三忌”,最后我們還是強調一遍,這是“戒忌”,不是“禁忌”,不是一定不能這樣,這只是后人總結的押韻要注意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所以大家不要被這“十三忌”給嚇到了哦。

選韻的技巧

春江花月夜(制作人岑小淵)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平水》韻部:《下平·八庚》

詩句大意: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了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詩句大意: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了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平水》韻部:《去聲·十七霰》

詩句大意: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韻腳音韻剖析:韻腳“甸”“霰”“見”三字,仄韻,韻身為“an”,歸韻于上齒齦,音韻上有干脆、墜落之感。結合本節所寫景物,就有種把畫面用聲音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感覺。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平水》韻部:《上平·十一真》

       詩句大意:江水、天空渾然一色,沒有半點微小的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開始照耀著人?

       韻腳音韻剖析:韻腳“塵”“輪”“人”三字,平聲,韻身為“en”,有一種陳述、孤傲、孤獨的感覺。結合全句大意,則有將心事娓娓述說,卻讓人感覺到一種孤獨而孤傲的感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平水》韻部:《上聲·四紙》

詩句大意: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到長江不斷地流動著的流水。

韻腳音韻剖析:因平水的紙韻于今日的讀音差別很大,有些字今天讀來已經沒有諧音效果。所以但本句所選的仄聲紙韻,有悠揚悠長的聲韻特點,結合本節引發的悠悠哲思,相得益彰。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平水》韻部:《下平·十一尤

詩句大意:游子像一片白云般緩緩離去,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上不勝憂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何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韻腳音韻剖析:韻腳“悠”“愁”“樓”三字,平聲,韻身為“ou”,有悠長、音未盡而意不絕、不明朗、不明快的感覺。結合本節中的游子鄉愁,這種怨結于心的憂愁感自然而生。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平水》韻部:《上平·十灰》

     詩句大意: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進的月光,也拂不掉照在她的搗衣砧上(的月光)。

 韻腳音韻剖析:韻腳“徊”“臺”“來”三字,平韻,韻身“ei”“ai”,放在句末有種悠長的回環感,結合本節所引入的明月樓上相思的思婦,那種徘徊于樓室的情景,眷戀于丈夫的愁思由聲音演繹了出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平水韻》部:《上平·十二文》

詩句大意: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的游子思婦,(游子)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思婦)。鴻雁不停地飛翔,但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而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了陣陣波紋。

韻腳音韻剖析:韻腳“聞”“君”“文”三字,平聲,韻身“en”,同前面“江天一色無纖塵”一節的娓娓陳述之感一樣,不過本句的文韻在聲韻上更多的作用是過渡情感,于本節文義的過渡形式一致。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平水》韻部:《下平·六麻》

詩句大意: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韻腳音韻剖析:韻腳“花”“家”“斜”三字,平韻,韻身為“a”,發音結束前嘴是張開,加上平聲韻特有的悠長之感,就在發音上有種無奈,嘆息的感覺,結合本節“可憐春半不還家”的游子,那種“人在天涯”、“春光短暫”,“人生苦短”的無奈感和思念家鄉的悠思油然而生。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平水》韻部:《去聲·七遇》

 詩句大意: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韻腳音韻剖析:韻腳“霧”“路”“樹”三字,仄韻,韻身為“u”,需要合口而悠長慢呼,加上去聲特有的利落,就有種“行行重行行”的行路感、頓挫感,這一節放在全詩末尾,也有種余音裊裊之感,讓人久久回味。結合本句情感大意,這種離人的愁思與前路漫漫的孤獨感也就讓人久久難忘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何謂“押韻”?
古詩押韻規則
韻母的構成
對仗中的雙聲疊韻
京劇中的歸韻問題
駿言說詩:格律知識入門篇(7)現代漢語音節的組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贡市| 五家渠市| 盐边县| 翁源县| 来安县| 教育| 南涧| 瑞金市| 延庆县| 南宁市| 德阳市| 江油市| 西青区| 阜南县| 荣昌县| 维西| 大埔区| 庆元县| 射洪县| 小金县| 乌鲁木齐县| 八宿县| 任丘市| 依兰县| 乌兰浩特市| 石渠县| 平罗县| 叶城县| 宁蒗| 密云县| 平谷区| 贵州省| 仁布县| 平安县| 达日县| 孝感市| 铜鼓县| 宿迁市| 河北省| 万宁市| 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