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中醫病機
祖國醫學早在《內經》時代已有稱“痤”之記載,《素問.生氣通 天論篇》曰:“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張介賓注曰:“形勞汗出,坐臥當風,寒氣薄之,液凝為皶 ,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節,是名曰痤。”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注釋中更道:“時月寒涼,形勞汗出 ,凄風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滲涸,皶刺長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一分 ,余色白英而瘦(疑為“痤”)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謂汗空也。痤,謂色赤,脂憤內蘊血膿, 形小而大,如酸刺棗,或如按(疑“豌”)豆,此皆陽氣內郁所為,待耎而攻之,大甚出之。“這與現代皮膚病學所論痤瘡與青春期雄激素增多,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同時使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過度,皮脂瘀積于 毛囊形成脂栓(此即中醫所謂因青春期“相火熾甚”,“陽氣內郁”,“脂液遂凝,蓄于玄府”),同時,皮 脂被毛囊中存在的痤瘡棒狀桿菌分荽(中醫所為“形勞汗出,坐臥當風,寒氣薄之”),生成游離脂肪酸。后 者刺激毛囊引起炎癥,致使毛囊壁損傷破裂,毛囊內容物進入真皮,從而引起毛囊周圍程度不等的炎癥反應( “皶刺長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針”),化膿而形成膿腫(“痤謂色赤,脂憤內蘊血膿”)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 可謂不謀而合。
綜上可知,現代皮膚病學論痤瘡,是以雄激素增多、皮脂增多——排脂受阻——細菌感染為軸心的發病機制, 而中醫論痤瘡則以相火熾甚、陽氣內郁——灼津為痰——痰熱蘊結為軸心之發病機制。針對該發病機制,其治療 當用清瀉相火,清熱滌痰為其原則。
素體陽盛,易熱易火,灼傷津液;腎陰不足,陰液失于濡養,日久煉液為痰,痰凝氣結,血瘀不通,發為結節、囊腫。 三、痤瘡的分型 各醫家以己對該病的認識,或從肺經風熱、脾胃濕熱以兩型辨證;或從肺經風熱、脾胃濕熱、氣滯血瘀以三型辨證;或從肺經風熱、脾胃濕熱、肝郁化熱、沖任不調以四型辨證;或從肺熱、心火、肝郁、脾濕、血瘀以五型辨證;或從肺熱、胃熱、血熱、毒熱、痰凝、沖任不調以六型辨證;或從肺經風熱、脾胃濕熱、肝郁氣結、瘀血阻滯、痰濕凝結、熱毒蘊結、沖任不調以七型辨證。此外,還有從肺胃、從脾胃、從肝脾、從肝膽、從肝腎、從血、從痰濕、從瘟病等單一證型以分辨者
尋常痤瘡病因病機古代所論不多,僅以外邪、濕聚、血熱立論;近代論述較多,從風熱、肺熱、血熱、胃腸積熱、血瘀痰結、沖任失調、陰虛不足七個方面闡述;作者又提出從熱郁痰三方面來總體概括認識此病,既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更有利于指導臨床治療。
青春期患者病位主要在肝,其中女性表現尤為突出。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最易為七情所傷。《靈樞·五音五味》曰:“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有余于氣則肝氣易郁易滯,不足于血則肝血易虛,肝失所養,情緒易于抑郁。
血熱偏盛、多食辛辣、肺胃積熱或冷水洗面、氣血凝塞、甚則日久血郁痰結,都是造成痤瘡的病因病機。
痤瘡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多發性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因素復雜,主要與雄激素水平升高、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腺管過度角化、痤瘡丙酸桿菌及炎癥等有關,相當于中醫的“粉刺”、“肺風粉刺”、“痤痱”、“酒刺”、“面皰”等。因有礙面容,使患病者心身健康受到影響,為損容性皮膚病。
一、在中醫古籍中早有相關記載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諸病源候論·面皰候》中記載:“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外科正宗·肺風粉刺酒齄鼻》中記載:“肺風、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種,粉刺屬肺,齄鼻屬脾,總皆血熱郁滯不散。”《外科啟玄》中記載:“肺氣不清,受風而生,或冷水洗面,熱血凝結而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肺風粉刺》中記載:“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由此可見,先人對該病已從病因病機、臨證表現上有所認識。
二、近代中醫對痤瘡病因病機的研究
在傳統肺熱、風熱、血熱、濕熱等發病理論的基礎上,部分醫家先后提出沖任不調、腎陰不足、血瘀痰結等觀點,進一步補充、完善了痤瘡的發病機理。
先天不足,腎陽虧損,同源之肝臟疏泄失于條達,致沖任不調。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則血海滿盈不得時,月經前后見虛火上炎之象,痤瘡加重。
腎為先天之本,主司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功,若原本腎陰不足,其陰陽平衡失調,會導致女子二七、男子二八相火亢盛,天癸過旺,早期發育,面生粉刺。
素體陽盛,易熱易火,灼傷津液;腎陰不足,陰液失于濡養,日久煉液為痰,痰凝氣結,血瘀不通,發為結節、囊腫。
三、痤瘡的分型
各醫家以己對該病的認識,或從肺經風熱、脾胃濕熱以兩型辨證;或從肺經風熱、脾胃濕熱、氣滯血瘀以三型辨證;或從肺經風熱、脾胃濕熱、肝郁化熱、沖任不調以四型辨證;或從肺熱、心火、肝郁、脾濕、血瘀以五型辨證;或從肺熱、胃熱、血熱、毒熱、痰凝、沖任不調以六型辨證;或從肺經風熱、脾胃濕熱、肝郁氣結、瘀血阻滯、痰濕凝結、熱毒蘊結、沖任不調以七型辨證。此外,還有從肺胃、從脾胃、從肝脾、從肝膽、從肝腎、從血、從痰濕、從瘟病等單一證型以分辨者。
四、痤瘡的治療方法
(一)內治法
1.辨證治療
依據所分證型,從肺胃、脾胃、肝郁、痰濕、血瘀、沖任不調、毒熱等以清熱、涼血、解表、散結、祛濕、益氣、活血、解毒、補益、瀉下、通調、養陰等治則選用經方加減,或經驗方進行治療。常用藥:生地、丹皮、赤芍、枇杷葉、桑白皮、黃芩、知母、生石膏、大黃、金銀花、連翹、公英、地丁、虎杖、夏枯草、浙貝、陳皮、紅花、莪術、海藻、桃仁、苡米仁、茵陳、黃連、土茯苓、苦參、茯苓、扁豆、白術、益母草、旱連草、當歸、女貞子、香附、柴胡等。
2.單方化裁
依所辨證型,守一方據臨證而加減用藥。多以經方或經驗方或合方論治。
3.中成藥
根據其藥性、藥效、功能主治分選對證的成藥進行治療。常用黃連上清丸、梔子金花丸、連翹敗毒丸、防風通圣丸、清熱暗瘡片、丹參酮、新癀片、散結靈、清開靈等。
(二)外治法
1.外用藥
單味或組方制成溶液,用于濕敷、薰洗、涂擦等。也可鮮品直接外用。常用藥:蘆薈、馬齒莧、姜黃、金銀花、野菊花、枇杷葉、苦參、龍膽草、丹皮、大青葉、地膚子、公英、菟絲子、丹參等。
單味或組方制成搽劑,直接涂擦患處,多為內部制劑,據各家經驗而制。常選藥:黃連、大黃、姜黃、丹參、虎杖、蘆薈、苦參、魚腥草、白芨、白芷、僵蠶、茯苓等。
2.中藥倒膜面膜
中藥倒膜面膜在痤瘡的治療中應用較早、較普遍。此方法是集中藥、按摩、理療于一體的外治法,具有清潔、消炎的作用,且經透皮促進藥物的吸收。常用單味或組方藥物:石膏、黃連、黃芩、黃柏、白芷、僵蠶、苦參、當歸、側柏、公英、白芨、丹參、浮萍、珍珠層粉等單味或組方而用。
3.針灸治療
在痤瘡治療中應用廣泛:針法、灸法、耳穴、穴位注射、挑治、放血、埋藥等,可一種方法也可內服、外治聯合使用。常用穴位中體穴有:足三里、曲池、合谷、迎香、印堂、三陰交、血海、肺俞、胃俞;大椎、委中、夾脊等;耳穴有:內分泌、腎上腺、皮質下、神門、肺、腎、脾、大腸。
此外,還可應用推拿按摩手法等進行治療。
五、痤瘡的調養
痤瘡多是青春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診療時在注意心理輔導與用藥并舉的同時,日常維護也很重要。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清潔:
患處皮膚的清潔要保持,注意掌握正確的潔面方法。溫水洗滌,用含有硫黃、石碳酸等成分的藥皂較好,保留數分鐘后沖洗,每日洗臉不要超過3次。
(二)減少人為刺激:
對所生包塊兒切勿自行壓擠、抓摳,容易繼發感染或落疤。
(三)精神狀態:
調整好心理負擔過重的狀態。有部分女性患者但見面部長一小包兒,均不能忍受,用手摳抓,從而在顳、頰、下頦、口鼻周圍部位發生炎性丘疹、表皮剝失等損害,這種表現稱為人工痤瘡或表皮剝脫性痤瘡。另有部分患者工作時間精力高度集中,緊張而繁忙,在特定部位亦可出現破后溢乳酪色分泌物的小膿腫,故注意精神狀態的調整,對緩解壓力,減少患病及減輕患病程度有很重要的相關性。
(四)起居:
對于工作強度較大的人來說,規律的生活尤為重要。勞逸結合,定時起居、適當運動,保持大便通暢,心身健康,對疾病的抵抗力就會增強。
(五)環境:
濕度、溫度高的地區和季節,大量、劇烈的運動往往促進皮脂腺功能活躍,已患痤瘡的患者,皮疹炎癥更趨嚴重。要注意到環境對本病的影響因素,對可避免的情況,盡量不使其發生。
(六)化妝品:
進入青少年以后,部分女性開始注重外在的美,護膚是其中當然一項。但選擇了不恰當的化妝品使用后,有人會因膚質與品質不匹配,粉質、油性強的護膚品堵塞毛囊,影響皮脂腺的正常代謝而生痤瘡,即化妝品性痤瘡。為消除由此帶來的痛苦,要了解自己的膚質適合用何種類型的化妝品,再作打算。
(七)飲食:
重視食膳,營養配餐,一直被中醫界推崇。痤瘡患者的復發或病情加重均與飲食得當是否具有相關性。一般來講,油炸的、甜膩的、動物脂肪類、辛辣刺激類,冷食飲料類,例如各種煎炸物、糖果、巧克力、冰淇淋、羊肉、肥肉、蟹、乳酪、牛油、咖喱、辣椒、酒、部分堅果都會不同程度刺激皮脂腺的分泌,如嗜食無度,必加重病情。
提倡平時注意蔬菜、水果的攝入,如芹菜、菠菜、白菜、黃瓜、冬瓜、絲瓜、西紅柿、胡蘿卜、菜花、綠豆芽、黃豆芽、柿子椒、菜心、苦瓜等,水果如蘋果、葡萄、梨、草莓、柑、橙、香蕉、西瓜、山楂、檸檬及適量的堅果,補充身體必須的營養及維生素甲、乙、丙等,是預防痤瘡的重要環節。
長青春痘/痤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體質,皮脂腺分泌油脂過多,其他心情不愉快、工作壓力大、失眠、睡得不安穩,飲食習慣,內分泌失調,微量元素的缺乏,感染等都會引發青春痘。生病,小如感冒,大至住院開刀,都可能使青春痘更形嚴重。也有許多女性患者到月經來之前及月經期間都會長得更嚴重。還有些藥物,如治療免疫性疾病的類固醇、抗甲狀腺的藥及減輕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荷爾蒙,都可能使人長更多的青春痘.
一、中醫論斑的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反映在皮膚上的斑斑點點,都和臟腑有著程度不同的聯系。五臟六腑之精氣充盈,皮膚則細嫩光澤;五臟六腑之精氣匱乏,皮膚則萎靡枯黃。所以,在診斷和治療上,應根據皮膚與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關系,做全面的觀察與分析。
1、內因?D?D“斑”與“臟腑”
中醫理論認為,心乃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心對生命起著主宰作用,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脈。也就是說,全身的血液都要在脈中運行。運行正常與否,能否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都取決于心臟是否能正常地搏動。心臟的搏動質量又有賴于心氣,心氣充沛,血液便可在體內周流不息地正常運行,以滋養全身。身體得到了滋養,面色自然紅潤;反之,若心氣不足,則脈道不利,血液虛虧,皮膚就會因得不到滋養而面色灰暗或瘀集成斑。
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肝的主要功能在于疏泄與藏血。其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臟腑組織的活動亦協調和順,皮膚自然光澤靚麗。若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則會因肝氣郁結而使顏面氣血失和,血瘀于面,形成黧黑斑。
脾主運化、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生命活動的持續、氣血津液的生化、皮膚的健康美容,都要依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維持。所謂脾主運化,就是說脾胃能把飲食化為精微,并把這些精微物質輸送到整個機體,脾胃的這一功能旺盛,則氣血津液來源充足,人體的四肢、百骸、筋肉、皮膚、毛發才會健康滋潤。若脾的運化功能失健,就會因肌體得不到充分的營養而枯黃,進而形成黑斑。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上通喉嚨,外和皮毛。肺通過吐故納新來調節氣的升降、出入,以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運行。新陳代謝正常了,皮膚就潔凈光澤;新陳代謝失調了,皮膚就會長斑。
腎藏精,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主生長、發育、生殖和水液代謝。肌體的生長從旺盛到衰退,都與腎中精氣相關,腎中精氣的盛衰又直接影響皮膚的健美。一些面色黧黑的損美性疾患,大多和腎精虧虛有關。這正與中醫“五色與五臟”中“腎主黑色”的論述相吻合。
總之,心情不暢、肝氣郁滯、痰濕阻絡、氣血失調是致斑的主要內在因素。斑的形成,和五藏六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斑”實質上是五臟六腑不健,氣血津液失調在面部的反映。治斑應治本,故從五臟論治,通過調節氣血津液以求平衡陰陽,才是達到養顏祛斑的目的。
2、外因?D?D“斑”與“六淫”及其他
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自然界里不同的氣侯變化,在中醫學說理稱之為“六氣”。當“六氣”太過或不及時,即形成“六淫邪毒”。這也是致斑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外在因素。另外,日光暴曬、飲食不節、飲食偏嗜、勞逸損傷、激惹外傷等原因都是黧黑斑的形成因素。
記者今天有幸采訪了以中醫藥調理女性內分泌,徹底、高效、全面祛斑被稱為一絕的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委員,主任醫師蔡麗喬教授。
蔡教授近70歲的人,看上去才40多歲,肌膚仍舊細膩白皙,這著實讓許多“人未老。斑先到”的女性羨慕不已。蔡麗喬教授說,現在有很多女性在祛斑上其實都走入了誤區,結果不但斑“去了又來”,而且使用不合格的化妝品等,還會對身體造成巨大傷害!
蔡教授提出,目前,市場上的祛斑美白化妝品大都含汞、鉛等有毒成份。為了增強使用效果,不少產品都存在汞、鉛嚴重超標的情況,而且這種超標往往是幾萬倍的超標!長期使用這樣的祛斑產品,對女性健康的危害不言而喻!
任你再頑固不化的斑,在蔡麗喬教授那里,卻都能做到“藥到斑除”,而且整個人都被調理得精氣神十足,越發健康水靈!對這,哪個女人能不喜歡?在上海,為了看蔡麗喬教授的“祛斑門診”,曾接連出現過上海女人排隊百米候診的奇觀!
為何中醫祛斑美容效果特別好?蔡麗喬教授指出,中醫美容不同于中藥美容,中醫美容的精髓在于它遵循的是整體養顏觀,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顏面五官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故要得到局部的美,必先求整體的陰陽平衡、臟腑安定、經絡通暢、氣血流通,注重整體的調理,因此美容效果更加持久、穩定。同時中醫美容還針對個人情況辨證施治,對損美性疾病審證求因、審因論治,因此針對性更強,效果更為突出。
【痤瘡生長部位分析】
前額:代表心火旺、血液循環有問題,可能過于勞心傷神;亦代表肝臟排毒功能不佳,即是體內積聚了毒素。這時期的你脾氣比較不好,就要多睡覺,多喝水,減少飲用酒精類飲品。
泡一壺杭白菊茶,有助清熱解毒,對呼吸系統疾病及呼吸系統敏感亦有幫助。
鼻梁:有可能脊椎骨出現問題,快找醫生檢查。除此之外,油脂分泌過盛、缺水也都是主要因素。
多喝清水,多吸收維生素B2、B6也可使癥狀得到改善;或在一盤熱水里滴入2滴洋甘菊精油,先蒸臉3分鐘,待水冷后用來洗臉,會改善鼻子油脂分泌過盛的煩惱。
鼻頭:長在鼻頭處,是胃火旺,或消化系統異常。若長在鼻頭兩側,就可能與卵巢機能或生殖系統有關,快找醫生檢查。
鼻翼:新陳代謝不佳,鼻翼附近會出現黑頭、干紋和皮膚破裂,多用嬰兒油或加一兩滴洋甘菊精油按摩,會有很好的效果。
臉頰:可能是肺部功能失常。吸煙者經常出現雙頰浮腫、毛細血管爆裂這些現象,就是因為皮膚含氧量不足之故。
解決方法?戒煙吧!
嘴唇:嘴唇脫皮、冒痘痘、潰爛等現象表示你需要多吸收維生素B2或復合維生素B了。
嘴角:嘴角爆裂或許與鐵質不足有關,吃蘋果、豬肝是個不錯的選擇。
下巴:表示腎功能受損或內分泌系統失調。女孩子在下巴周圍長痘痘或許是因為月事不調引起。
胸前及背后:胸前與背后的皮脂腺分布數量僅次于臉部,因此有些人雖然運氣好不長在臉上,但胸前及背部的痘痘卻讓人不敢穿低胸露背的衣服。治療與臉部青春痘一樣,需要視嚴重程度,使用外用藥物涂抹或加上口服藥物。同時也可以進行果酸換膚改善毛孔阻塞現象及痘疤、色素沉著等情形。注意衣物透氣性及避免出汗過多的情形都有助于預防身上青春痘惡化。
【成人痘、青春痘的區別】
不論成人痘或青春痘,痘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相通的,只是某些因素在成人痘形成的原因中占比較重:
1.皮脂腺分泌過多2.毛孔內、外角化異常3.毛孔內痤瘡桿菌增生4.荷爾蒙失衡(成人痘的主因)5.對化妝品、食品、藥物(如類固醇)的刺激或敏感反應 。皮脂腺的分泌主要由荷爾蒙所控制,特別是男性荷爾蒙(女人體內同樣有此荷爾蒙),當它分泌過旺就會造成皮脂腺過度分泌。過多的皮脂如果無法徹底排出毛孔并清潔干凈,就會將毛孔阻塞,此時若再加上毛孔內、外被老廢的角質細胞牢牢“圍堵”,那毛孔阻塞的情形就將更加雪上加霜,非爆發痘痘不可了。最可恨的是,毛囊內有一種細菌叫“痤瘡桿菌”,它特別喜好油脂,所以旺盛的皮脂就成了最適合它繁殖的溫床了,它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將原本較無刺激性的皮脂分解成高刺激性的“游離脂肪酸”,加上不當擠痘造成的多重感染發炎,到了這個程度,想要避免又紅又腫的痘痘,甚至痘疤或色素沉淀都很難了。痘痘經細菌侵襲產生的發炎現象若不妥善處理,很可能會造成周遭肌膚的連環感染;同樣的,若不根治長痘的地方,痘痘日后在相同的區塊還會一再復發。
痤瘡的預防則尤為重要,平常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 精神、心理因素很重要:不要患了痤瘡就悲觀,要樂觀自信,堅持積極、合理的治療。
* 講究個人衛生:洗臉既不能太勤也不能太少,每天2~3次即可。油性皮膚用偏堿性香皂;干性皮膚用堿性低的香皂如硼酸皂等。切記不要擠粉刺、膿瘡,防止便秘。
* 飲食方面:要注意“四少一多”,即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蔥、蒜等),少吃油膩食物(如動物油、植物油等),少吃甜食(如糖類、咖啡類),少吃“發物”(如狗\羊肉等),適當吃涼性蔬菜、水果,也防過量后引起胃病。
* 生活方面:最好不吸煙,不喝酒及濃茶等,活動性、炎癥性痤瘡(如丘疹、膿瘡)患者要少曬太陽,避免風沙,太冷、太熱、太潮濕的場所也對痤瘡不利。
* 用藥方面:不宜長期服氯、溴、碘類化合物以及皮質類固醇激素等藥物,外用藥的劑型以酊劑、洗劑、霜劑為妥,盡量不用軟膏、糊膏類,由于稠厚性油脂類及使皮膚濕潤的化妝品可加重痤瘡,故不宜使用油脂類化妝品。
尋常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是青春期的常見病,多發于15~30歲男女青年c一般認為,本病多由于青春期間雄激素分泌增加,皮脂腺發育旺盛,使皮脂腺毛囊管壁出現角化,堵塞皮脂的排出而形成“月旨栓”,且與遺傳因素有關,但其確切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現代西醫學亦無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患者常因影響面部的美容而深感苦惱。應用中醫中藥治療本病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痤瘡,在中醫學中相當于“痤”或“痤痱”,或稱之謂“肺風粉刺”、“面瘡”等。最早的記載見于《黃帝內經》:“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郁乃痤。”(《素問·生氣通天論》)不僅指出了汗濕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總括了本病的病機所在。晉代《肘后備急方》提到本病發生在面部,故稱面瘡。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說:“面瘡”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瘡,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比較詳細地描述了本病的癥狀。特別是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中對本病的癥狀、病因、治法、方藥等作了更為全面的論述:“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嘴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內服枇杷清肺飲,外敷顛倒散,緩緩自收功也。”以上論述,說明古代醫家對本病的診治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
現代中醫治療本病的首篇論文發表于1958年。在60年代,除了中醫中藥外;針灸治療本病也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70年代段起,臨床報道逐漸增多。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美的追求日益迫切。至80年代,中醫界對痤瘡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觀察和研究,有關臨床資料大量涌現。在病因病機的探討中,醫家們通過臨床實踐,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古代“郁乃痤”的病機認識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補充和完善。在治療方面,除沿用傳統辨證分型進行論治外,強調內治與外治并重,辨證治療與專方治療并重,藥物治療與針灸治療并重。另一方面,在治法上亦有所創新,如在服藥方面,有采用周期服藥法治療女性患者。在針灸治療方面,采用電針、耳針、埋針、刺血等法,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據統計,中醫針灸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
本病的機理研究,近年來也開始引起重視,如進行了血清鋅、銅及維生素A、E值的測定,結果發現,均比健康人明顯降低,提示了痤瘡患者體內微量元素代謝均呈紊亂現象。實驗研究亦表明,患者的血粘度較正常人為高,且較正常人產生過多的皮脂。這些均顯示皮脂代謝紊亂,血液循環不良是發病的重要因素,與中醫認為瘀血、濕熱致病說頗為吻合。
古今資料表明,引起痤瘡的病因主要與外邪、飲食、血熱、濕熱之邪為患有關,其病理機制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邪襲腠理 肺為嬌腑,易受外邪侵犯,勞累汗出當風,迫于肌膚,正邪之氣相搏,閉阻衛陽之氣,衛氣郁滯則脂液津血運行不暢,蓄于玄府,發為痤瘡。
肺經邪熱 本為陽熱內盛之軀,又嗜煙酒,久則生熱,邪熱郁于肺中,皮毛為肺所主,而鼻屬肺,肺經郁熱熏蒸肌膚,血熱壅滯毛竅而成。
胃腸濕熱 過食辛辣、炙賻之品,濕熱內生,結于腸胃,肺與大腸相表里,腸胃熱盛,腑氣不通,移熱于肺,上熏滯于肌膚毛竅,瘀久生毒,痤瘡乃發。
脾失健運 思慮、勞累過度損傷脾氣,運化水濕功能失職,致濕無出路而聚于體內,郁久化熱生痰,濕熱挾痰,凝于肌腠毛竅而發痤瘡。
痤瘡一病由于好發于青春期,故絕大部分患者在臨床上表現以實熱證居多,分析綜合各地資料,可具體辨證分為以下三型:
1.肺經熱毒 顏面痤瘡以鼻周多見,其疹舨熱紅痛,或中有脂栓,用手指擠壓,有小米或米粒樣的液體排出,甚者可見膿瘡,伴顏面潮紅,口干咽燥。舌質紅,苔微黃,脈來浮數。
2.腸胃濕熱 顏面丘疹色紅,微腫,疼痛,皮損部以額部、口周為多,皮脂分泌較多,炎癥嚴重時伴見膿瘡。同時可見口苦口干,納呆腹脹,小便溲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厚膩,脈象濡數。
3.血熱瘀滯 顏面皮疹呈黃豆或指頭大小,色紅或紫紅,同時伴有囊腫、結節、疤痕等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害,搔癢和疼痛交替出現,嚴重者呈橘皮臉。舌質暗紅或邊有瘀點,苔薄白,脈來細澀。
(1)肺經熱毒
治法:清肺解毒消疹。
處方:桑葉9克,菊花9克,枇杷葉(包)15克,荊芥7克,黃芩15克,生地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玄參12克,桔梗6克,梔子5克,川芎9克,蒲公英20克。
加減:若搔癢甚者加蟬衣、防風;疹色紫紅加紫草;大便秘結加生大黃;月經不調加丹參、益母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為基本方加減治療319例,基本治愈135例,顯效122例,有效5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8.1%。
常用成方:枇杷清肺飲、桑菊飲、銀翹散、防風通圣散、普濟消毒飲等。
(2)胃腸濕熱
治法:清熱化濕通腑。
處方:茵陳10克,黃柏7克,知母9克,枇杷葉9克(包),生地30克,黃芩9克,丹皮9克,黃柏12克,米仁20克,茯苓12克,制大黃9克,生甘草3克。
加減:有膿頭形成加蒲公英、蚤休;癢甚者加地膚子、白蘚皮;納呆乏味者加山楂、炙雞內金。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水濕敷患處。
療效:以上方為基本方加減共治療417例,基本痊愈286例,顯效76例,有效4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8.3%。
常用成方:三黃湯、黃連解毒湯、黃連瀉心湯、龍膽瀉肝湯、清胃散、承氣湯等。
(3)血熱瘀滯
治法:清熱涼血化瘀。
處方:丹參30克,生地36克,赤芍15克,土大黃15克,當歸尾9克,紅花6克,丹皮12克,蛇舌草15克,凌霄花10克,生甘草3克。
加減:搔癢甚者加地膚子、苦參;疤痕形成加馬勃、牡蠣、皂刺。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78例,基本痊愈15例,顯效22例,有效3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4.8%。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湯、丹參飲、桃紅四物湯等。
(1)蛇舌山楂飲
組成:蛇舌草、山楂各30克,生地,紫丹參各20克,玄參15克,枯芩10克,生甘草5克。
加減:氣滯血瘀加郁金、紅花、莪術;脾胃濕熱者加炒白術、炒山梔、地膚子;肺熱加桑白皮;有膿頭加紫花地丁;皮脂溢出盛者加龍膽草;大便秘結者加大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54例,基本痊愈33例,顯效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6%。
(2)清肺消痤飲
組成:桑白皮10克,黃芩10克,銀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紫花地丁20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生地12克,白芷6克,生甘草3克。
加減:皮損感染重,膿血疹多加蒲公英、連翹;皮脂多加苦參;有結節或囊性皮損重者加紅花、夏枯草、土貝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飯后服用),4周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00例,基本痊愈45例,顯效28例,好轉2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
(3)三皮四物湯
組成:地骨皮、白蘚皮、丹皮、生地、當歸、川芎、赤芍、川牛膝適量。
加減:夾濕者加黃柏、蒼術、米仁;挾風者加防風、蟬衣。
用法:月經干凈后12~15天服藥,每日1劑,連服6~9劑,共服3個月經周期。閉經者,服完9劑,間隔20天再服9劑。服藥期間忌辛辣,并停用其他一切藥物。
療效:共治療女性患者88例,顯效61例,有效2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6%。
(4)搽劑
組成:赤石脂、密佗僧、硫磺、樟腦、天仙子、白果各10克,冰片3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加入75%乙醇300毫升中,分瓶裝之,密封5天后即可用之。用前先將藥物充分搖勻至未見沉淀,以棉簽蘸藥外搽皮損處,早晚各1次,10天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144例,基本治愈76例,有效6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5.8%。
(5)痤瘡搽劑
組成:硫磺5克,枯礬10克,生大黃5克,黃連3克,黃柏3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過篩,加冷開水70毫升,拌勻,裝瓶備用。于每晚臨睡前將藥液搖勻,用消毒脫脂棉蘸稀糊狀藥液搽于患處,第2天早晨洗臉時洗去,須堅持天天用藥,連續7~30天。
療效:共治療Z0例,皆近期治愈,療程最短僅7天,最長25天痤瘡消失。
(1)針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曲池,合谷(雙)。配穴:肺經風熱加大椎、肺俞穴,肺脾風熱加足三里,沖任不調加三陰交。
操作:以上穴分2組治療,針刺組57例,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分鐘;電針組87例,用G6805治療儀,斷續波,每次通電20分鐘,均每日1次,20次為一療程。
療效:針刺組57例中,基本痊愈30例,顯效2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5%;電針組87例,基本痊愈76例,顯效11例,全部有效。
②穴位注射
取穴:足三里。
操作:抽取患者自身靜脈血2毫升,迅速加人生脈注射液2毫升,搖勻即注入雙側足三里。抽血和穴注均按常規消毒,每5天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12例患者,治愈105例,占93.8%。其中一個療程治愈者35例,占31.25%,二個療程治愈者70例,占62.5%。余經1~2個療程治療均獲顯效。
③耳穴刺血
取穴:a.耳前(熱穴),耳后(相當于降壓溝);b.內分泌、皮質下穴。
操作:每組每次取一穴,僅用一側,兩側輪番使用。常規消毒后,用細三棱針(亦可用眼科小手術刀片)迅速刺出血(劃破表皮0.1cm),以酒精棉球拭凈,隨后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眼,以免感染。每隔一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217例,基本痊愈132例,顯效59例,好轉2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9.53%
④剃絡拔罐
取穴:主穴a.大椎、至陽;b.身柱、筋縮;c.神道、命門。配穴:降壓溝、熱點、胃穴(均為耳穴)。
操作:主穴每次取1組,以三棱針或皮膚針叩刺數下,出血,然后拔罐20分鐘,起罐。配穴用三棱針或手術刀片(15號)割治,出血數滴,每次選1~2穴。隔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療效:共治療254例,基本痊愈161例,顯效22例,有效6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2%。
(2)單方驗方
①天葵米仁方
組成:紫背天葵草50克(干品15克),薏苡仁30克。
用法:上二藥用淘米水500毫升煎煮半小時,內服半小碗,分3次服,同時取熱藥汁適量擦洗患處,隔日1次。
②剃猬油(外用)
組成:刺猬油。
用法:取刺猬脂肪,入鍋慢火熬油,涼后微凝為淺黃色,涂于患處皮膚,每日1次。
額頭
代表心火旺、血液循環有問題,可能是過于勞心傷神。這類的人脾氣較不好,應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睡眠充足,并多喝水。可以服用“導赤散”以瀉心火。
鼻子
如果長在鼻梁,代表脊椎骨可能出現問題;如果是長在鼻頭處,可能是胃火大、消化系統異常;若在鼻頭兩側,就可能跟卵巢機能或生殖系統有關。可以服用“枇杷清肺飲”合“黃連解毒湯”以清熱燥濕潤肺。
下巴
表示腎功能受損或內分泌系統失調。女生容易在下巴周圍長痘痘的可能是月事不順所引起的。可以服用“知柏地黃丸”以滋腎陰清虛熱。
左邊臉頰
可能是肝功能不順暢,如肝臟的分泌、解毒或造血等功能出了狀況。可以適當地服用“龍膽瀉肝丸”以瀉肝火
右邊臉頰
可能是肺部功能失常。可以服用“枇杷清肺飲”以瀉肺熱。
消痤方治療痤瘡
近兩年來筆者使用自制中藥消痤方治療痤瘡117例,療效滿意。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71例;發病年齡在15~42歲之間;病程為兩個月~13年。均符合衛生部制定的《中醫皮膚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痤瘡診斷標準。
消痤方組成:枇杷葉、生地、桑白皮各12克,牡丹皮、白花蛇舌草各10克,苦參、黃芩9克,槐米、山楂、土茯苓各15克。加減:皮膚油膩加茵陳、薏苡仁,大便干結加大黃、枳殼,經前乳房脹痛加香附、柴胡,結節囊腫加夏枯草、貝母。水煎,每天1劑,分兩次服,30天為一療程。
治療結果:療效評定以衛生部制定的《中醫皮膚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作為參考標準。治愈(皮疹全部消退,僅遺留色素沉著)63例,顯效(皮疹消退70%以上,不再出現新的皮疹)30例,好轉(皮疹消退50%以上,部分出現新的皮疹)24例。總有效率為79.49%。
痤瘡是一種多因性疾病。現代醫學認為,青春期雄性激素增多,致使皮膚中雙氧睪丸1酮增加,皮脂分泌增加,毛囊角化過度形成栓塞,而毛囊內痤瘡桿菌繁殖產生多種酶,分解皮脂形成脂肪酸引起炎性反應。而中醫認為,熱、毒、濕、郁為痤瘡的主要病因病機。
青年人機能旺盛,陽熱偏盛,日久營血漸熱,熱毒內蘊上蒸于肺,發于肌膚腠理而為;或胃腸濕熱,飲食不節,喜食辛辣肥甘腥膩之品,日久中土不化,久郁生濕化熱,濕熱循經上蒸于面部。中藥消痤方中枇杷葉、桑白皮、槐米宣肺化脂,黃芩、苦參、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除濕,生地、牡丹皮清營散瘀,山楂清除胃腸積熱。諸藥合用,奏清熱解毒、除濕祛瘀之功。
中醫處方(一)
【辨證】脾胃濕熱,肺經外感風邪,外邪入里化熱,濕熱上蒸面部所致。
【治法】祛風,清熱,利濕。
【方名】痤愈湯。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黃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烏20克,苦參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實用中醫效驗新方大全》。
中醫處方(二)
【辨證】內火閉結,氣逆于上,風邪外搏,濕邪恣害所致。
【治法】清熱涼血,祛風利濕。
【方名】美容煎。
【組成】生枇杷葉(去毛)12克,霜桑葉12克,麥門冬12克,天門冬12克,黃芩12克,杭菊花12克,細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蘚皮12克,地膚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陳9克,丹皮9克,蒼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5劑為1療程。
【出處】劉結安方。
中醫處方(三)
【辨證】脾胃積熱,熏蒸于肺,痰瘀聚。
【治法】涼血清熱,消痰軟堅。
【方名】加味化瘀消堅湯。
【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術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八法》。
中醫處方(四)
【辨證】肺熱郁滯。
【治法】清肺熱,行郁滯。
【方名】黃芩清肺飲。
【組成】黃芩9克,當歸6克,紅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八法》。
中醫處方(五)
【辨證】風寒外束,陽氣內郁。
【治法】滋陰清熱化瘀,痤瘡偏方。
【方名】滋陰清熱化瘀湯。
【組成】元參15克,天冬15克,花粉15克,赤芍15克,虎杖20克,生石膏20克,生山楂20克,桑白皮10克,白芷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李元文方。
中醫處方(六)
【辨證】肺胃濕熱,外感毒邪。
【治法】清理濕熱,解毒散結。
【方名】白草枇杷飲。
【組成】白花蛇舌草50克,生枇杷葉9克,當歸9克,生梔仁9克,白芷6克,桑白皮12克,黃柏9克,黃連3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元文方。
中醫處方(七)
【辨證】脾胃受納運化失常,積熱上熏于肺,熱久而郁。
【治法】清熱,涼血行郁。
【方名】肺風粉刺湯。
【組成】桑皮25克,當歸15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黃芩6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茜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出處】肖延令方。
中醫處方(八)
【辨證】血熱郁滯。
【治法】清熱滋陰,涼血活血。
【方名】黃芩清肺飲。
【組成】川芎9克,當歸6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紅花6克,黃芩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楊大猷方。
中醫處方(九)
【辨證】血熱風勝。
【治法】涼血疏風。
【方名】犀角地黃湯合瀉心湯加減。
【組成】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30克,赤芍60克,丹皮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桑葉10克,蟬衣10克(去頭足),當歸尾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溫補法治療痤瘡
1.辯證標準:
痤瘡患者伴隨畏寒肢冷、手腳冰涼;大便溏薄、腹中寒;舌質淡,舌邊齒痕,脈細無力。
2,方法
采用自擬溫陽消痤飲治療,處方組成:生黃芪15太子參15金銀花 20丹參15連翹15蚤休10制附子6干姜6肉桂10炙甘草5.加減:淤血明顯加桃仁10紅花10,伴有腰酸背痛加杜仲10續斷10 ,小便清長加仙茅,大便溏薄加云苓15白術15,上方水煎兩次,取汁400ml,分兩次早晚飯前服藥。第八周觀察療效。
3討論
關于痤瘡的病因病機目前多數學者宗濕熱理論,認為痤瘡是濕熱邪毒蘊結肌膚,發為痤瘡。筆者在臨床中發現很多患者雖然膿包累累,滿面色紅等濕熱外現,然脈細無力,舌質淡嫩,細究之多有畏寒肢冷,手腳冰涼,乏力,大便溏,屬陽虛病機。而此種情況又以女性多見。于陽虛患者筆者采用溫陽法治療多有療效。方中參芪溫上部陽,干姜、肉桂溫中陽,制附子溫腎陽,上中下得溫。患者盡管屬陽虛,然膿包累累,終為熱像,因此用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蚤休消瘡腫。丹參一味功同四物,養血活血,甘草調和全方。
關于痤瘡的治療,有學者進行文獻探索,認為濕熱病機是民國以后才開始,民國以前的文獻多數認為是痤瘡是由風寒濕邪侵犯肌體,郁而成痤瘡。【1】治療也是以辛溫之品發散為主。關于痤瘡的病因病機,《黃帝內經素問》解釋痤的原因是“汗出見濕”【2】,內經解釋病機為“勞汗當風,寒搏為皶,郁乃痤”。說明了痤瘡是由于汗出而又受到風、寒、濕侵襲,而汗出的原因又因為陽虛或者內熱蒸騰。《諸病源候論》關于痤瘡的描述:“痤癤者,由風濕冷氣搏于血,結聚所成也。人運役勞動,則陽氣發泄,因而汗出遇風冷,濕氣搏于經絡。經絡之血,得冷所折,則結澀不通,而生痤癤”【3】《太平圣惠方》記載‘‘夫粉刺者…由肌膚受于風邪。搏于津液之氣。因虛作之也【4】在對痤瘡病因病機的認識上,民國以前主要遵循《黃帝內經素問》的觀點,座瘡的病因主要要歸納為本身體質不足風、寒、濕侵襲;病機主要是表郁。陽虛推動無力,血行凝滯,郁結肌表,郁久化熱發為痤瘡。
關于陽虛的成因:陽虛質的成因主要由先天后天兩種因素綜合形成。父母先天體質嬌柔,以及母親在懷孕期間過食寒涼或過用寒涼藥物均可導致子女先天稟賦不足,腎陽虧虛,繼而形成陽虛質。在后天因素方面,社會環境影響、生活習慣不當(如過食寒涼、嗜酒過度、縱欲無度等)、疾病影響及醫過(誤清、誤汗、誤下、誤補)是損傷陽氣的主要因素。【5】
1 定義
痤瘡在古醫籍中稱為“痤疿”、“面皰”、“皰瘡”、“粉刺”、“酒刺”、“風刺”或“肺風粉刺”等,現代仍稱“粉刺”,俗稱“青春痘”。
2 病因病機
2.1 內經云“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經文論述了“痤”的形成誘因:“勞汗當風”,“汗出見濕”、“寒薄”加“郁”。經文論述了形成“痤”的外因乃“風”、“濕”、“寒”,最后經文論述了“痤”的形成機理“郁”!(過食肥甘厚味就會使痰熱郁結,腐于肉里,就會產生“大丁”。陽氣本應該宣泄的時候,卻受到了風寒濕氣的阻遏,汗孔排泄不暢,淤于體表,所以產生的“皶、痤”。)
鬼門開,風、寒、濕自外而入,未能及時發散,郁積而久,形成痤。痤沒能及時治療,郁積化熱化毒,郁毒外發,而成瘡!
在診察“痤”的發病一定要重視“汗出”,汗出意味著毛孔開,中醫稱為鬼門開,外邪才能出!
為何“痤瘡”患者會有便秘?便秘是因為肺氣的斂降功能較差所致!為什么吃辛辣之物會加重病情?辛歸肺經,辛味發散,食辛辣后肺之宣發作用被加強,將郁積在皮膚下的外邪向外發散的結果。
2.2 素體陽熱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機旺盛,營血日漸偏熱,血熱外壅,氣血郁滯,蘊阻肌膚而發;或者過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積熱,循經上薰,血隨熱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氣血郁滯,經脈失暢;或肺胃積熱,久蘊不解,化濕生痰,痰瘀互結,致使粟疹日漸擴大,或局部出現結節,累累相連。
女性在調經促排卵的基礎上佐以白芷、批把葉和白芷效果甚佳。
西醫常用美滿霉素或者是維宏(阿奇霉素片)治療痤瘡,效果也不錯。丹參也有抑制菌的藥理作用。
初期之“痤”,其外邪郁積時間不久,用針挑破,當為白色米粒狀物質,如果此階段治療不當,病程反復遷延,而形成“痤瘡”。“痤瘡”者,“痤”加上“瘡”也。(“瘡”說明“痤”的病癥已經加深加重.)
6 辯證論治
6.1 治則:養血祛風,溫通陽氣,活血散結。
6.2.1 “肺風粉刺”----“痤”
6.2.1.1 內服方藥:枇杷清肺飲(組成:枇杷葉、黃柏、黃連、人參、甘草、桑白皮、連翹、白芷、當歸),只針對“痤”。此病風、寒、濕郁結化火,但寒邪、濕邪仍在。外用散劑顛倒散(組成:大黃、硫黃各等份,共為細末,涼水調敷。一味寒藥加一味溫藥,寒熱搭配,郁熱得泄,沉寒得散)。
“痤”沒有及時治療,臉上現很多包塊,有的顏色紫暗,淤血明顯,有的甚至感染化膿。本病發展到“瘡”,已經是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用藥須要寒熱搭配、攻補兼施。用藥切忌一派寒涼,否則病邪暫時壓制,日久爆發更加厲害,如此用藥,則永無可愈之日。
加用祛濕排膿之白芷、生薏仁、象貝母(似)更好!
6.5 肺熱型 加味枇杷清肺飲 自編了歌訣:枇杷清肺飲柏連 桑皮參草歸芷翹。
6.5.2 氣郁絡瘀型 血府逐瘀湯 其中川牛膝常用30克,尤其適合兼有口干、失眠、大便秘結者。
6.5.3 熱毒壅盛型 我老師常用的清下焦熱毒經驗方,上中焦亦可通用。“歸芍解毒黃 苦參槐銀防” 當歸 赤芍 梔子、黃芩、黃連、黃柏(黃連解毒湯)苦參 槐花 銀花 防風。 可再加遠志、明礬。散結消瘡癰。
6.6.1 從寒熱來看,痤瘡的根本病機是內熱,而火郁是內熱產生的主要原因,治療上應“火郁而發之”,這是治療痤瘡的總則,我治痤瘡不離升麻、柴胡、薄荷、荊芥穗等發散之品。
6.6.2 從氣血分析,痤瘡之病屬于血分,常加元參、茜草、茅根、生地、赤芍等涼血之品。
6.6.3 從臟腑辯證來講具體治則
①肺胃郁熱型—當清肅肺胃,發散火郁—入石膏、知母、黃芩、黃連、枇杷葉等苦寒或甘寒之品。依據:胸面屬陽明胃,而肺主皮毛。
②心火偏亢型—清心瀉火—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之類。依據:心病機十九條講:“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因心主血脈,火毒壅滯脈絡,上蘊于面,則見顏面痤瘡,紅腫熱痛。
③肝膽郁熱型—清肝利膽—入青蒿、黃芩、梔子、郁金等。
6.6.4 加減:
①熱毒熱毒壅盛者,則加清熱解毒之五味消毒飲;
②陰虛者,加增液湯、玉竹,石斛等滋陰養血之藥;
③膿包性痤瘡:加黃芪,當歸,制乳沒,鱉甲,皂刺;
④囊腫性痤瘡:加三棱,莪術,浙貝,夏枯草;
⑤濕毒血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當歸,丹參;
⑥內分泌嚴重失調者:加山慈姑,黃藥子;
⑦痤瘡之疤痕、色素沉著:加黃芪,白蒺藜,二至丸等;
⑧對于高脂血癥患者,要配合降脂治療。
6.7.2 從臟腑辨證看,痤瘡主要是心火和肺的郁熱,脾的痰結。
急性期清心火很重要,諸痛瘡癢,皆屬于心嘛。清心火,用黃連竹葉 生地 苦參 玄參。解熱毒,用五味消毒飲。更嚴重的熱毒則需要使用半支蓮 蛇舌草等。清肺郁熱,選擇黃芩 桑白皮 桑葉 枇杷葉 魚腥草 苦杏仁等。
治療痤瘡,桑葉 桑白皮 僵蠶都很有用。久病必寒必淤必痰結,痤瘡一般都會逐步發展成為慢性的。活血川芎 赤勺 丹皮 當歸 桃仁 紅花 丹參 姜黃等,可以擇而用之。肺主皮毛,痤瘡主要表現在面部。在皮表,應遵循其在表者,散而發之的原則。散發藥物升麻 麻黃 桔梗 羌活 荊芥 薄荷等,無論寒熱,均可配伍。一些辛溫發散的藥物,可以配伍黃芩 知母等,不至于燥。小劑量麻黃無疑有助于皮毛開竅。
脾的痰結,則應考慮化痰散結。化痰藥品陳皮 半夏 膽南星天竺黃 浙貝母 川貝母 桔梗 杏仁等,比較頑固的則需要適當使用白芥子 葶藶子等。散結的藥品夏枯草 浙貝 白芷 連翹 牡蠣 花粉 海藻 昆布 三棱 乳香等。另外淡滲的茯苓 澤瀉、薏苡仁 冬瓜仁 赤小豆等,平和好用,可長期大劑量使用,消痤瘡于平淡無形中,堪稱王道。
痤瘡三型辨治
6.8.1 熱郁肺衛,多見青年患者,以瀉白散加減
6.8.2 胃腑郁熱,以成年人多見,以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
6.8.3 肝經濕熱,婦性患者,經期加重,以丹梔逍遙散加蟬衣,清熱解毒藥如大青葉,連翹、地丁、夏枯草必用,必要時可加丹參、赤芍、桃仁等活血之品。化痰散結之品如生苡仁,浙貝、半夏等。
唇周痤瘡為難治之證,病程多長,可加生芪30g以托毒外出。
陰陽不調,首選葛根桂枝湯;濕氣內存,必須化濕,首選健脾利濕,熱為郁熱,乃虛熱,非實熱,一般不可用清熱解毒,稍輕清氣分熱就夠了,上焦一般用少量黃芩;中焦柴胡配赤芍即可,脾,竹葉、蘇葉;下焦澤瀉淡滲即可讓熱從小便解。
有白頭乃濕成痰,必須要化痰,桔梗杏仁或半夏;紅斑為熱動血分,可活血加當歸,透營轉氣,稍用清熱解毒,竹葉、連翹考慮;口周提示不僅脾,谷道也有濕,可以用生大黃為使,注意一定要量小且前一兩副用,其后除去。
苔白舌尖紅,為水火不濟,多伴失眠,于基礎方中加黃連1克,肉桂6克,丹參6克。
基本方:葛根6~9 桂枝9 赤芍6 白術(或蒼術)5 茯苓15~30, 竹葉5 桔梗 杏仁各6 半夏9 (連翹,當歸各3,丹參6,黃連1 ,肉桂6,柴胡6)(澤瀉9) 甘草5 生姜 大棗。
附:中醫辯證為陰陽不合,脾肺濕阻,生痰郁熱。可擬方:葛根12 桂枝9 赤芍9 當歸6 蒼術6 茯苓12 黃芩3 桔梗6 旋復花(單包)6 浙貝9 生地6 澤瀉9 生甘草3 (克),水煎服。注意第一遍沸后不要超過10分鐘,第二遍可以久煎。分次服用或合并兩次煎液一起服用。先抓六副;愈后鞏固三副。
6.10.1 一見瘡便清熱 中醫外科有陰陽之分,不辯寒熱,一見瘡便清熱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曾碰到這樣一患者,座瘡很厲害,去一中醫治療,用了大量清熱涼血的藥物吃了三天藥,座瘡隱了不少,后來突然爆發,比沒有服藥時更嚴重。說明未見明顯熱象別用清熱藥。
6.10.2 通大便之法運用不當 座瘡好發的人很多伴隨大便不通暢。大便一定要通,研究表明便秘和座瘡有一定的聯系,但通法并非只有瀉下藥一種。也當分清寒熱虛實,該用溫陽的藥物還是要用,有是證用是藥。不要畏懼加重座瘡。潤下的方法是我最常用的,有時候甚至不用潤下,在滋陰的前提下用點枳殼,同樣能達到通大便的效果。
6.10.3 滋陰潛陽與活血散血 內有瘀熱發于外。倡辛涼之法,少用苦寒之劑(除非熱象重,可佐)。此熱是由于肝經郁滯引起。用清熱之法之能暫平郁滯引起的化熱,而不能清除瘀滯。一般座瘡久發之人平時都會忌辛辣,但都不能讓臉上的座瘡消失,因為郁熱也需要疏肝氣散淤血。為什么要滋陰?肝,體陰用陽。沒有體陰談不上用陽。疏肝之法亦是如此。確切地說應該是養陰,我不推薦用滋膩的方法,柔肝養肝用沙參、麥冬、白芍等足以。
11 現在研究:
11.1.1 古代醫家的治療痤瘡用方規律 古醫家對痤瘡的認識較統一,認為其主要病因為感受風、寒、熱、濕等外邪,郁積生熱而成,其病位在肺經,病性多屬實。治療上內服枇杷清肺飲、外用顛倒散為經典治法,沿用至今。
11.2 現代醫家治療痤瘡的用方規律
11.2.1 內治法
11.2.1.1 初起予疏風清熱 肺經風熱。此型較輕,面、背部丘疹色紅,或痛或癢,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療予疏風宣肺散熱為主,用枇杷清肺飲加減,以枇杷葉、桑白皮為君藥,宣降肺氣,疏散肺熱。有用辛涼輕劑桑菊飲宣肺達邪,清營透疹。亦有自擬新方,如陳洪緒基本方: 荊芥、防風、枇杷葉、僵蠶、桔梗、連翹等,或加薄荷 蟬蛻增強疏風清熱之力。李賽美善用祛風藥,常加防風、白芷、白蒺藜、白僵蠶等輕清上揚,善走頭部,既引營衛氣血暢行于頭部經脈,又引藥上行。
11.2.1.2 注意清熱除濕 現代醫家認為,陽明經上行于頭面,若素體胃腸有熱,或暑熱侵犯胃腸,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使胃腸積熱或脾失健運而濕熱內蘊,積熱循陽明經上行,郁聚毛孔則發本病。主要表現為皮膚油膩不適,皮損為丘疹,或膿皰囊腫,色紅腫痛,口干,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利濕法中茵陳蒿湯應用比例較高,多用茵陳、茯苓、澤瀉、生苡仁等。而劉升堂以葦莖湯和五味消毒飲加減。張秀美認為南方地區濕熱蘊結為其主要證型,用薏苡竹葉散合仙方活命飲加減。劉瓦利擅用黃芩、黃連、黃柏、苦參清熱燥濕。梁貽俊主張健脾化濕清熱,方選四君子湯加黃芩、黃連、銀花、連翹。
11.2.1.3 重在解毒消癰 痤瘡的病機關鍵為熱毒之邪貫穿其始終,故解毒消癰之法用于各型。藥效分析,銀花、連翹既有疏風散熱之功亦有解毒消癰之效;生苡仁、黃連、大黃、生山楂等品都具清熱解毒消癰之能。或有表現以膿皰、炎性丘疹為主,皮疹鮮紅密集,伴面紅、口渴、煩躁、便干,舌紅苔黃,脈數,此為熱毒甚者。故有醫家主張熱毒型、熱毒壅盛或熱毒蘊結之分型,多用五味消毒飲為主方,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蛇舌草為主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11.2.1.4 兼以活血化瘀 “毒”與“瘀”是痤瘡治療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相輔相成、不可或缺。肝氣郁滯明顯者,以疏肝解郁為主,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加減。熱毒煎熬津液,凝聚為痰之痰瘀證,痤瘡經久不愈,以化痰逐瘀散結。痤瘡經前增多,經后緩解者,即為沖任失調,氣血失和,治宜調理沖任,多用益母草、女貞子、當歸、丹參。
11.2.1.5 不忘補虛健體 有主張素體陰虛火旺為根本原因,選知柏地黃丸加減。有認為腎陰虧虛、肝氣郁結是女性患者纏綿不愈原因的,治以疏肝理氣,滋腎養。而陳漢章主張肝經虛熱,治以滋養肝血,調攝沖任,方以四物湯加減。梁蘋茂將其分為虛實兩端,又根據患者兼癥分:脾虛濕困證、腎虛不榮證、氣血兩虧和肺腎陰虛證,分別予參苓白術散、萆薢分清飲、八珍湯和參麥冬湯加減治療,并注意瘡口不易愈合者,重用黃芪托瘡生肌。李燕等分期治療,認為后期患者多脾腎虛弱,治以健脾補腎,兼清余邪,二至丸合參苓白術散加減。
11.2.2 外治法 外治亦遵循辨證原則,但多用清熱解毒、活血散結之法。
11.2.2.1 清熱解毒力強 對皮損較多,病變較嚴重者,多配合外用之法,故清熱解毒之力較強。常用藥如:硫磺、大黃、苦參、黃連、連翹、野菊花、銀花、蘆薈、滑石等,甚用輕粉、爐甘石、冰片。風熱犯肺,丘疹較密集者用薄荷、牛蒡子、蟬蛻等疏散風熱,透疹解毒。
11.2.2.2 兼顧活血散結 痤瘡的發展從丘疹、結節、囊腫、瘢痕到色素沉著,均需活血行瘀。常用藥有丹參、赤芍、當歸、丹皮等,生大黃亦有活血行瘀之效。亦常用蒲公英、天葵子、白芷、皂刺活血排膿,夏枯草、浙貝母消腫散結。
11.2.2.3 注意美白祛瘢 患者多擔心愈后留有疤痕或色素沉著,故需注意美白祛瘢,白芷、茯苓、僵蠶、白附子等藥具有此功效。梁貽俊外治痤瘡之經驗喜用僵蠶、冬瓜仁、桃仁、白芷以減輕色素沉著。
12 案例
12.1 “wq7659”:某某,被痘痘困擾3年之久、黔驢技窮、幾近絕望之時。 處方(淡附子25g 甘草25g 生地黃100g 炒白芍75g 桂枝50g 當歸50g 牡丹皮50g 丹參50g 僵蠶50g 荊芥25g 紅花25g 炮姜25g 桔梗25g 川芎25g 炙麻黃25g)。 用法:5劑,煎服,每天一劑。 效果:原本經常泛油的皮膚不油了,長出來的痘痘也很快消退了,之后也幾乎不長新的了,只是在熬夜后偶爾散發一兩顆。我服藥前的癥狀主要是長比較大的包,炎癥的表現比較明顯,而且有較大的硬結,痘痘成熟后會出膿。服此藥后很明顯的不再長類似的大包了,但是如果一值班、熬夜,偶爾還是會有散發的幾顆,但比起之前確實好多了,痘痘數量少了,也比以前的小,痊愈也快,也基本沒有硬結。(附“注定是庸醫”的方解:主要是《成方便讀》的陽和湯: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為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領熟地、鹿膠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勛,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不特協和諸藥,且賴其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則化耳。附子引火歸元,牛膝也可以引火下行,前提是有火。所謂子可養而不可害,賊可驅不可留。)
12.2 “suannai78”:我用“杏林一壺春”戰友的桃核承氣湯合升降散方治痤瘡配防風通圣丸有一定效果:桃仁,桂枝,白芍,甘草、芒硝,大黃、 姜黃、蟬蛻、僵蠶、枳實、茯苓、地膚子、白芷、皂角刺、枇杷葉、桑白皮等。此方外透內達,使邪有出路,風痰濕瘀通治,且不涼遏,如果虛多可加黃芪;濕多可加虎杖、公英;久用可加黨參護胃以助力;生姜、大棗根據情況取舍,大棗一般我不放,嫌其滋膩。
12.3 小馬歪歪:我最近做了個藥丸.治療痤瘡.方子如下:桑葉 僵蠶 白芷 花粉浙貝母 夏枯草 川芎 升麻 茯苓 薏苡仁 桔梗 蒲公英 地丁 皂角刺丹皮 赤勺 澤瀉 川牛膝 苦參 甘草 牡蠣.按照一定比例做了藥丸。一般痤瘡都是慢性的.先吃上1~2月再說。
12.4 “pangyongyeh”:用荊防敗毒散合三拗湯補中益氣湯陽和湯治療痤瘡:荊芥15g 防風15g 川芎8g 茯苓8g 羌活8g 獨活8g 柴胡8g 前胡8g 枳殼8g 桔梗8g 甘草5g 麻黃8g 杏仁5g 葛根15g 熟地8g 鹿角霜8g 干姜8g 肉桂8g 白芥子8g 黨參15g 黃芪15g 當歸8g 炒白術8g 陳皮8g 升麻8g 水煎服或散劑分服,療程1~3個月為宜。如此這般都可根治不復發。脾腎陽虛、風寒挾濕毒為其病機。
12.5 “978679519”:辛味藥有散瘀作用,所以也是要用的,我常用的方子是自已擬定的加味消毒飲,組成藥物為;七葉一枝花、白芷、桑葉、菊花、赤芍、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背天葵、香茶萊、決明子,一般服藥一到兩個星期即有明顯療效或治愈,對于伴有嚴重感染的,就用仙人活命飲。
12.6 是微 :痤瘡的病機在濕、寒、瘀、熱。有個老師的酒藥方:虎杖25g,地龍數條,配50度以上的酒,泡三天即可,每日二次,每次5ml,服三個月即可。中間有個爆發期,然后又慢慢消退。地龍的量視痤瘡的顏色深淺而加,色紫暗者,量多。
12.7 愛秋:關于“汗出見濕,乃生痤痱”。我曾經治過一個非常典型的病人。女性,20多歲,白領,盛夏時勞后大汗出,回家洗澡后立即吹空調,當風而臥。次日即發現背部遍生紅疹,瘙癢,破后有白色脂狀物,遂來我處求醫。問過病史馬上想到的就是這句條文,再觀舌脈,舌略紅,苔薄白微黃,脈弦細。汗出則腠理虛,濕氣得以入,復遇寒邪,濕氣郁而不出為病。故當實血絡,開腠理,則濕氣自出。予四物湯養血,薄荷、白芷、防風疏表,羌活引經并能發散表邪,甘草調和諸藥。藥后病人未復診。數月后,因月經病來求醫,訴上方服后不到一周,后背即平滑如初。
12.8 “dxb880206”:用經方柴胡家龍骨牡蠣湯效神
最后附巍子記述基層老中醫視為獨到隱秘的“根據陽經在頭面部的分布區域酌加引經報使藥”歌訣:
十二引經藥歌訣:
十二引經心連辛,心包柴胡丹皮親,肝經川芎青萸柴,脾經葛芍升蒼蔭,肺經升麻桔蔥芷,腎經桂肉獨知辛,胃經葛芷升麻膏,膽經柴胡青皮濱,大腸升膏與白芷,小腸藁本黃柏乒,三焦柴翹骨青附,太陽膀胱羌活津。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1.心經: 問君何藥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并牛黃。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2.肝經: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3.脾經: 補脾人參綿黃耆,扁豆白術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術甘草宜。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4.肺經: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溫肺木香冬花尋,生姜乾姜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5.腎經: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6.胃經: 補胃需用蒼白術,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乾姜。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7.膽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
8.大腸經: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并蓮肉。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乾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藥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9.小腸經: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小腸要求溫,大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藁本。
10.膀胱經: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11.三焦經: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并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
12.心包經: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藥并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我在讀高中時臉上是偶爾出現一兩個,誰知到大二時,都二十出頭了反而是此起彼伏。初起不以為意,多了也感覺不自在了,有時還都比較大,洗臉碰到時疼痛難忍,不注意碰到甚至會潰破,流黃白豆腐渣樣的東西,很是令人討厭。無奈何求診于我的臨床啟蒙老師孫玉信。看了舌苔,搭了脈,提筆開了一個普濟消毒飲加減的方子。吃了5付,臉上痘痘明顯減輕,基本不再出了,已經出來的也在變小、變淡。后來得知,這是孫老師繼承他的老師河南名醫張磊先生的經驗。張老認為壯年痤瘡,多屬濕熱內蘊所致。普濟消毒飲本身處方立意是以清熱解毒、發散郁熱為主,張老常在原方化裁基礎上加薏苡仁以利濕清熱排膿,療效頗佳。當然,中醫臨床更多是要辨證,這個方子雖有柴胡、薄荷、牛蒡子、連翹等辛散涼潤為主,但還有黃芩、黃連、板藍根苦寒清熱藥,對于熱毒蘊結、濕熱內盛療效為佳,若脾胃虛寒的就不能輕易妄投了。
目前中醫外科教材對本病的分型,大致是肺經風熱、腸道濕熱、痰濕瘀阻等。治則多以清肺熱、泄濕熱、化痰濁、祛瘀血等入手。當然,這個分型還是基本符合臨床的,但還不盡全面。因此對于這個疾病,祛風散邪也是重要的一種方法。風藥不但可以疏散郁熱(火郁發之),還可開泄腠理,使結于肌膚之邪氣有外透出路,事實張老選普濟消毒飲也暗含以此意。我個人臨床辨證治療此病基礎上,對于屬濕熱、郁熱、瘀熱互結等,常喜歡加荊芥、白芷二味。荊芥溫而不燥,可投血分熱邪外出;白芷可辛溫,可消散癰腫、透瘡排膿,有本草記載本藥可“使人面白”,古代不少宮廷美容外用方都配伍有白芷。二者雖性溫,但配伍于整體偏涼方劑中,可去性取用,是無關大妨的,可縮短治療過程。我個人認為,佐辛溫發散風藥于痤瘡屬實熱為主者,有幾個作用:1.開泄腠理、邪有出路;2.發散郁火、協助清熱;3.走竄通行、散結消腫;4.佐制過寒、避免冰伏,顧護脾胃生發之氣。
目前很多青年生活、工作不慎注意,熬夜久坐、勞心多慮,且年處青春,相火易動,這些很容易導致陰虛火旺,因此滋陰降火也是治療的一個方法。曾聽一個老師講過此類病例,以清熱瀉火療效不佳,后以知柏地黃湯加減見功。但此類病人在表現火旺基礎上,常陰虛一面也較為明顯,且其“痘痘”以下頜多見者居多,以此處屬腎,腎水足則相火內潛,水虧則龍火上燔外亢。
此外,疏理肝氣也是治療本病的一個入手點。西醫講很多本病屬內分泌失調。臨床因情致不遂,肝木郁滯,氣機不暢化火者也不少見,且多見于女性以及一些心思比較細密的人。此類女性患者多伴有痛經、月經不調等兼癥,臨床須注意疏肝調經、散郁清熱等方法,方子可選取的比較多,如丹梔逍遙散、四逆散、當歸芍藥散等均可化裁。
目前隨著火神派的影響,有人倡導本病屬陰寒內盛、虛火上浮,主張扶陽散寒為主。不可否認,此類證型臨床也是可觀存在的。但到此種虛陽上浮程度相對并不是特別多,倒是因過用苦寒傷陽、土不伏火的不少,且因陽虛不化水,不能鼓動氣血,兼有痰濕、瘀血的更多。因此,溫陽化痰、通經活血也是其中一治法。
臨床其實很多證型是相兼的,單純一種證型的并不是很多。如肝郁可致脾虛,也可導致內熱,脾虛可致痰生,最終形成痰、瘀、熱、虛等多層病理因素相互交足,當需分清。藥物選擇,清熱如黃芩、黃連、蛇舌草,連翹、金銀花、茵陳、薏苡仁等,活血如赤芍、丹參等研究對本病療效都較好,辨證時可適當依據證型選取。有時還可根據多發部位參考辨證:額頭多見胃火,雙頰多見肺熱、口周多見脾胃濕熱,下頜多陰虛火旺等。但臨床很多時候是發病比較廣泛,不會依據理論分的這么局限。
除了藥物之外,飲食清淡、少熬夜、調節情緒等也很重要。如果不能注意,即便辨證無誤,有時藥物也很難起到很好效果。
養陽氣 痘痘的成因,在于脾胃虛寒
女人都要反復對著鏡子照,直到把自己照成天下最美的天使。女人都注重外表,都是靠外表光鮮照人的。所以,照鏡子一定最先看見的是皮膚,也就是人體系統的第一道防火墻,這道防火墻保護機體,抵抗病邪入侵,同時,它也是內臟和經絡的一塊展板,當內臟和經絡出現問題時,就會在皮膚上反應出如皮膚變暗、沒有光澤、色斑或者長痘的狀況。
我們來看看痘痘具體是怎么形成的。當飲食入胃,消化后本來應成為氣血,但要是脾胃虛弱,進入腸胃的食物就不可能全部化成氣血,有一部分就會變成痰濕。這污濁的痰濕可不會主動消失,會隨血液在周身流動,長痘痘不是年輕女性的事么?因為年輕,肝火旺,污濁的痰濕就會隨火氣往上升。身體本來是在找出口把這痰濕排出去的,但人體的孔道7個在頭上,下邊只有前后陰。所以,更容易隨著肝火往上升,臉部的皮膚總是要細嫩些,于是,肝火就容易從那里往外排。排也不是一次性排盡,有些就沉淀在了皮下,光存在那里也還不錯,關鍵是它還會出來污染血液,血液一污染,就像油污一樣,飄在了哪里,哪里的皮膚就冒出一片來,什么蝴蝶斑、黃褐斑,討厭得要命。到了這時,又不得不去買那些天價的美白祛痘護膚品,把希望全寄托在這上面了,可還是不管用,而且你還不能保障包里的銀子是否能一直跟上你的需求。
很多女性沒有經驗,一見痘痘,就認為自己上火了,于是找些祛火的中藥來吃,祛火的藥沒有不寒涼傷脾的。有痘痘本就脾胃虛了,再用寒涼一攻伐,于是更加虛弱,更多的痘痘就源源不斷地冒了出來。這就是一個經驗,頭面部容易上虛火,主要是因為腎陽不足、腎氣虛了,血液到達不了頭部,頭面得到的血液供應減少,于是就會出現眼睛干澀、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上火癥狀。但這個火幾乎都是虛火,用寒涼藥物一滅,人體的正氣就更虛了。
粉刺,也是因為腎陰傷了,虛火上炎。本來身體想陰陽平衡來著,但你老不睡覺,老傷腎陰,陽就過分了,就通通地往上冒出來,發為粉刺。腎陰這么一直虛下去,然后一定就會導致腎陽也要出問題。
很多火熱之癥都是假象,不但不是真正的火,反而是虛火。
中醫說的上火,大都是虛火
現在“上火”的人很多,有人會以為這是體內陽氣充足,是身體好。
這需要辨證,當然也很簡單,中醫將火分為實火和虛火,實火的治療是用清熱、降火的瀉法,只要是實火,現在中醫最常用的各種清熱、解毒、降火的藥和西醫的消炎藥都是對癥的,連吃幾天肯定降火。但是,現在真正屬實火的人鳳毛麟角,多數都是虛火。
虛火則需要用補法,一瀉就更糟糕了。
這個虛火一定是由寒引起的,《黃帝內經》里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寒為熱病之因,寒邪過盛,表現的方式就是熱癥、熱病,為什么寒重反而會引起火呢?因為寒重傷腎,腎陽虧損、腎氣虛弱,腎水無法灌溉、滋潤全身,缺水嘛,身體就會干燥。腎一虧虛,所有的臟器也跟著缺水,就易摩擦生熱。什么口腔潰瘍啦、頭面部上火長痘痘啦,眼睛干澀、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等,具體地說,胃火導致胃疼、口苦、打嗝、大便干等癥狀;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黃痰;肝火產生煩躁、失眠、女性會有乳房脹痛等。當然,還有各種炎癥,為什么是炎癥?炎就是火,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都是缺水后的火,但這個火一定是虛火。
虛火才是現代人的普遍病癥,實火太少了,幾乎都是虛的,這就可以仔細去追蹤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否在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呆的時間過長?因為這是外感虛火癥的來源。是否壓力太大、經常熬夜、吃辛辣煎炸食物,且抽煙喝酒太多?因為這是內生火的主要誘因。是否常喝酸甜飲料、生化飲料、嗜吃冰涼之物?因為這是寒重傷腎的起因。最后還可問問,是否是情緒不調,多悲觀厭世?因為這是情志致病,且多是陰冷病的開始。
徹底治療痘痘的方法
美女最煩青春痘,都知道只要青春不要痘,于是聽說什么有效就去買,有的也許趕上了正好有效,但大多數都是越抹越出斑點,出色塊,甚至是皮膚發紅發癢,于是心灰意懶,生活得更加煩躁無比。
要治青春痘,還得全面了解你的對手。青春痘一般現于臉,額頭,這些全都是胃經的勢力范圍。青春痘外紅內白,這叫熱包寒。這個熱是哪里來的?是真熱,還是虛熱?多半都是虛的,表面看起來一派熱象,于是有的請中醫調理,就先去火,從泄入手。這不但不得要領,還多半是起了反作用,因為這個熱是虛浮于表面的熱,它包裹的寒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仔細來看這個寒,就是胃寒,吃了太多的食物,沒有消化,轉變為垃圾,就捂在那里,就跟垃圾堆似的,捂久了一定發熱,一發熱就用冰水或寒涼飲料去澆,胃陽日漸不足,內里一片寒涼,有些可以說是極度寒涼了。寒就是陰,往外使勁地逼迫陽氣,也叫陰盛格陽。所以,熱都被逼在表面來了,多寶貴的陽氣,都快守不住了,就要從體表浮散了。人身陽要化陰,陰要養陽,二者要平衡,于是,寒涼大量逼迫陽氣外行的結果,走到陽氣集中的臉上、額頭上就走不動了,寒就暫時地聚集在那里,為熱一包。長青春痘的女性都比較年輕,還有資本去耗散,總還有熱去給寒打包,于是,青春痘就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知道青春痘怎么長的,也就明白了治療的方法,那就是先得改變飲食習慣,再不要暴飲暴食,不食生冷食物傷肺傷胃,精神上要放松,切忌郁悶,以免再度加重胃寒,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提升胃陽。不明白這一點,不切實地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今天簡單地補補胃氣,但過不了幾天就又復發了。
脾胃好了,消化吸收就好了,然后再以山藥薏米芡實粥生氣血,化濕邪,寒濕干凈了,再想法打通經絡,痘痘就再也沒了。
明白青春痘的事,知中醫陰陽寒熱虛實表里
女性只要把青春痘的事情想明白了,配合醫生治好了,就會從里邊得到很好的經驗,因為這是陽氣出了問題嘛,那么就會切身感受到養陽的重要了,就會知道身體的陽和陰是怎么個平衡法,也就會反復揣摩清楚一些道理,用在今后的日常養生中。
青春痘是陰寒逼迫了陽氣退守臉部和額頭,你可以照著這個路子繼續往下去想,女性天生陽氣不足,最容易陰陽不平衡,那么陰陽失調就是一個大病機,具體還會有哪些病呢?比如說晚上睡覺出汗,為什么晚上睡覺會出汗?原來,半夜一陽初起后,漸漸加大的陽氣就逼迫身體里的陰寒氣外出,于是就有了汗,跟我們感冒也是一個道理,陰氣重了,等到七天后陽氣漸漸恢復,就能逼迫陰氣外走,中醫的治療用發汗,也就是通過發汗把陰寒之氣逼出來。這些都是身體由陰陽不平衡趨向平衡的表現。這當然說的是身體體質很好,如果是體質素來虛弱,陽氣不足,陰陽不平衡的結果就很有可能是失眠,便秘了。失眠、便秘總是很難治,原因也就在于體質根基不好,沒法調動出足夠的元陽之氣,所以,治療的根本就是多補后天脾胃的陽氣,強身健體。
女性一定要想到,自己的身體里有一團火與熱,也就是有足夠的陽氣,陽氣損則成陰癥,陰氣占上風就生寒癥。而陽氣受損是很難恢復的。明朝大醫張景岳總結人的先天體質,“或因喪敗,以致陽氣不足,多見寒從中生”。清朝名醫程仲齡《醫學心悟》中把寒癥歸納為“口不渴,或口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這都說的是里陽一虛,則生化鼓動無力,此時最易患病。當代腫瘤大家孫秉嚴甚至認為腫瘤大多就是由寒癥引起,又總結說:“不論長江以北還是長江以南,也不論是沿海還是內陸,寒型和偏寒型癥候者最多,約80%。”寒型和偏寒型就得補,補主要補腎和心,但各有側重:補腎火主要補脾土,若見能食不能化,乃胃不病而脾病,治當補脾,補脾之陽,尤要注意補腎中之火。心火主要補胃土,若見不能食,食之安然者,乃脾不病而胃病,當補心中之火,所以胃之陽虛責之心,脾之陽虛責之腎,心、腎之陽俱虛,脾胃之陽自然不足,脾胃之陽不足,也要消耗心、腎之陽,就形成了內寒。
只要內里寒了,腫瘤、癌癥什么的溫床就建立起來了。
說起來,人體正常的體液要占到百分之七十,這都需要陽氣來養護推動,陽氣不足,當然就推動不了,也溫煦不了全身上下。更關鍵的是,陽不足,體液就會出問題,少了就容易上火,多了就是痰濕。所以,部分青春痘問題也可以說是由陽氣不足引起的體內###失調造成的,治療起來一要溫陽,二還要祛濕。
女性都很心細,每治好一種病,都要這樣去反復地總結,養生就在于你自己去悟,然后按照自己理解的道理和方便的法子去實行。身體再不好,也要對自己充滿信心,我們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很強的抵御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根本就來自于我們的陽氣。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的生成,也需要陽氣化育。其實,現代人最易罹患的疾病,從糖尿病,高血壓,哮喘,過敏性鼻炎以至于各種亞健康等,都是陽虛。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養陽真的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