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我們民間看得特別多的書,許多人對其中的故事都能夠娓娓道來。當然了對于其中各方的實力,大家都有各自的喜歡,有喜歡蜀漢劉備諸葛亮,五虎上將的,也有喜歡曹操荀彧,許褚張遼的,然而,我們卻很少有看到喜歡孫權的?這是為何呢?
事實上孫權統治下的東吳,還算是比較強大的。不過他做的這幾件事情,卻讓人對他意見頗大。
背棄盟約
三國演義此書,本身就是尊劉抑曹的,劉備集團代表的是正義的一方,所以很多人都是喜歡劉備集團的。襄樊之戰,關羽在前方攻城略地,打的曹魏抬不起頭,大家都以為關羽能夠徹底擊敗曹軍,幫助蜀漢實力更上一層樓。結果在這個時候,孫權卻在背后捅蜀漢的刀子,偷襲了荊州,搞得關羽后院起火,不得不回撤。后來,東吳還伏擊打敗關羽,將其俘虜處死,令人遺憾。在演義中,在民間,關羽都是一個令大家十分喜愛的人物。他不僅武藝高強,還是忠義的代表,眼看他馬上就要成功了,卻突然被孫權偷襲身死,很多人在感情上是接受不了這一點的,所以非常討厭孫權。
而且站在大局上看,孫劉兩家本身就是結盟的關系,兩家一起對抗曹操。關羽打敗曹操對東吳也有好處的,可以減少江東的軍事壓力,畢竟孫權在合肥一線的戰事中表現太差。
合肥之戰
孫權打合肥不知道打了多少次,然而次次都被曹軍擊敗,軍事能力簡直和曹操、劉備不是一個檔次。當初曹操率主力征討馬超,只給合肥留下了數千人馬,結果孫權帶了十萬人去進攻,愣是沒有打下合肥,還被張遼帶的八百敢死隊擊敗,差點被活捉,狼狽至極。終孫權一生,合肥都是他的恥辱,東吳軍隊始終無法打過合肥。很多網友戲稱,孫權打合肥,簡直就是在給張遼送人頭、刷經驗,憑借孫權一己之力,硬是把張遼送進了古今六十四名將。也正因為孫權的軍事能力超級弱,比不上曹操劉備,很多人對他不喜歡。
無識人之明
劉備、曹操都是當世的豪杰,比較看重人才,也頗有識人之明。他們的手下,文臣猛將如云,人才濟濟。而反觀孫權呢,在識人這方面,就差了一大截。當初龐統在周瑜手下做事,能耐是比較大的,很受周瑜重視,赤壁之戰,還是龐統給曹操獻上的鐵索連環計。然而周瑜去世后,雖然魯肅將龐統推薦給了孫權,孫權卻因龐統長相丑陋,不愿意重用,導致龐統最終投靠了劉備,為劉備立下了大功。這一點上,孫權確實比較差,令人喜歡不起來。
原文:魯肅邀請龐統入見孫權。施禮畢。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問曰:“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統曰:“不必拘執,隨機應變。”權曰:“公之才學,比公瑾如何?”統笑曰:“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權平生最喜周瑜,見統輕之,心中愈不樂,乃謂統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統長嘆一聲而出。
逼死陸遜
劉備一生最恥辱的一戰當屬夷陵之戰了,他原本盡起蜀漢精銳,討伐東吳,結果卻在夷陵遭到大敗,而擊敗劉備的人,正是陸遜。陸遜雖不是武將,但卻足智多謀,是一名非常優秀的統帥,也正是因為此戰,很多人對陸遜路轉粉。
陸遜原本是孫權的侄女婿,和孫權的關系還是很不錯的,而且他為東吳立下了汗馬功勞,保住了東吳一方平安,地位極高。然而他的下場卻并不是太好。當時孫權和大臣在他臥室商議,想要換掉天子孫和,結果這件事情被孫和知道了,于是孫和找人去向陸遜求情,希望他向孫權進言,為自己說說好話。陸遜也認為立太子這種事,要有嫡庶之分,于是多次向孫權進言。孫權發現自己想要換太子這件事情被泄露出去后,追查泄密者,很快就將他們抓起來了,而陸遜顯然也和這些泄密者互通過消息,于是孫權多次責備陸遜,最后逼得陸遜自盡而亡。
《三國志》原文: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馀財。
陸遜本是東吳棟梁,又頗有謀略,深受大家的喜愛。然而孫權不分是非,直接將陸遜逼死,更加引起了大家對他的討厭。
總結
從孫權做的這四件事情來看,背棄盟約讓喜歡蜀漢喜歡關羽的人討厭他,合肥之戰讓喜歡軍事謀略的朋友討厭,逼死陸遜也讓為數不多的東吳粉對他討厭不已,就他干的這些事情,哪一件都讓大家對他,越看越不順眼。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