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基礎教育正在快速擴張中。日前市教育局局長張基宏介紹,“十三五”期間,深圳擬新改擴建16所公辦高中和170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預計增加學位24萬個。以20:1左右的生師比來推測,這意味著到2020年,深圳將增加萬余名教師。
張基宏談教育
深圳教師隊伍建設,必將成為未來幾年深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沒有好的老師,不可能有好的教育。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名校”,就是指“名師+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常有,但名師卻不常有。
尤其是像深圳教育這樣快速膨脹的體量,規模與質量的協調發展,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其實這也不是新問題了。這些年深圳教育一直在快速擴張。以前名師、名校長隊伍建設,主要靠“引進”。
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深圳從全國各地引進了大量名師、名校長,很多至今還活躍在核心管理或教學崗位上,成為深圳教育發展的“主力軍”。
但這幾年,我們明顯感到深圳“特區不特”了。深圳對人才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一方面是隨著物價尤其是房價的上漲,當年深圳與內陸工資的“鴻溝”不復存在;另一方面,曾經賦予深圳的特事特辦權已在全國復制,“政策紅利”基本消失。
此外,還有一個不期而至的問題,那就是2016年7月,深圳出臺了公辦中小學購買教育服務的實施辦法,規定今后公辦中小學將不得新聘臨聘教師,所需補充的臨時性教育教學需求,一律按規定向社會購買。
看起來這好像是個好事,以后更規范了,也根除了臨聘教師的糾紛問題。但對此師說君持觀望態度??陀^地講,這些年臨聘教師為深圳教育的發展貢獻良多,他們填補了大量的教育教學人力缺口。
這些缺口,靠社會購買能解決嗎?
靠增加在編教師指標現實嗎?
接下來我們看政府部門的應對。教育部門當然看到了大規模的學位建設,對打造深圳教育質量帶來的嚴峻考驗。
市教育局局長張基宏在2016年12月29日的全市教育督導專題工作會議上,也提到接下來的一些工作計劃,包括:
?深化實施辦學水平評估,重點加強對相對薄弱的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辦學水平評估和結果運用;
?推進集團化辦學;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據介紹,市教育局正在制定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預計未來3年,可通過集團化、聯盟化、委托管理和引進市外名校來深合作辦學等方式,增加2萬多個優質高中學位。同時,擬將集團化辦學方案向各區推廣。
名校集團化辦學,自然會受到老百姓的認可。但必須強調的是,僅僅靠“貼牌”于事無補。通過集團化辦學擴大優質學位,核心還是要有好的校長和老師。
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市教育局正在制定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方案,重點是進一步提升新招教師的學歷層次,同時引進一批名校長名教師。
近日《南方都市報》報道,深圳教師入行門檻或將提高,今后新招中學教師至少為碩士學歷,小學教師至少為本科學歷。此舉引起各方熱議。
因為現在深圳教育一方面需要大量新鮮血液,另一方面城市生活成本高企、薪酬已無優勢,這會還來了一道學歷的硬杠杠,今后學校能順利招到人嗎?這是一個疑問。
第二個,名校長名教師的引進。能否吸引到人才,錢當然很重要。在這方面深圳也挺舍得投入。我們看最近龍崗、龍華等區的招聘公告,對人才的優惠政策也很多。
但有兩個問題要提出來。第一,深圳這些獎勵政策,從全國范圍看,也不是特別吸引人了。第二,錢真的不是萬能的,對于高端人才來說,他們同樣看重干事創業的氛圍。
當年深圳之所以能從全國各地吸引大量人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里的改革創新。現在深圳的干事創業氛圍,跟其他前沿城市相比,還有那么大的不同嗎?值得我們反思。
只有真正激發學校的自主性和活力,才能促使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或千里來投。否則,在位者得過且過,優秀者不思其位,即便是年輕的深圳教育,也有可能變得老態龍鐘。
-編輯:小說-
不關注
就搗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