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他的身影,他是忠孝兩全的代表,是人們愛戴的青天大老爺,由于色彩太濃厚,以致于我們都懷疑他的真實性,而歷史上確實有這個人存在,出生于公元999年,北宋名臣,也絕對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好官。但是一些文學作品畢竟是有藝術加工的,而歷史上的包拯與影視劇中所介紹的包拯有一定的不同。
首先歷史上的包拯臉蛋并不是很黑,在一些影視劇中或者戲劇中都是黑臉包公,這是代表著他鐵面無私。而且他也并非兄嫂養大的,因為他曾經為父親守孝。甚至他的家境也并非描述的那樣一貧如洗。包拯在28歲的時候就考上了進士,然而在這個時候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在附近做官,擔任一個稅務主管的職務。后來父母離世在家守孝,守孝期滿回歸官場,開始了他的青天大老爺的道路。但是今天咱們不講他的剛正不阿,青天大老爺之路,講一講他的家事。
包拯有過兩個妻子和一個小妾。可第一任妻子姓李,但是因病離世,沒有給包拯生下孩子。而第二任妻子董氏,帶著一個陪嫁丫鬟孫氏,而孫氏最終也嫁給包拯,成為小妾。而這個第二任妻子其實是給包拯生下一個兒子叫包繶,并且包繶在父親的辛勤教導之下,頗具父親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風范,在20歲左右的時候就被任命為潭州通判,并且娶了宰相的外孫女崔氏,前途一片光明,可以說假以時日定是一位肱股之臣。
而包拯是在35歲的時候才有的這第一個兒子,對于他是寄予厚望的,并且不久包繶和崔氏給包拯添了一個孫子,取名包文輔。這里給大家解釋一下,因為包拯有時也被稱作包文正,按資排輩的話就和孫子一輩了,其實不然,對于包文正的這個名字我查閱一些資料,一是根據《七俠五義》中來的,二是民間的稱呼,因為文正是文官中非常高的一個稱呼。比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周文正公等等。可是盡管包拯有一兒一孫,但是他們卻相繼離世,導致晚年的包拯時常感嘆后繼無人。
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無人承襲香火在古代是被認為對祖先的不敬。所以包拯在過60歲大壽的時候,也依然是感嘆自己沒有后代,而賓客也都表露出惋惜的神色。這時他的兒媳崔氏卻跪下說:您還有一個兒子,令眾人也是驚訝不已,包拯的妻子董氏趕緊警示兒媳不要在這場合胡言亂語。而事實卻是包拯還真有一個兒子。
包拯的小妾孫氏曾經為犯人求情被趕出家門,因為包拯是不允許家人耽誤他判案的。可是被趕出家門的孫氏卻意外發現自己懷有身孕了,但是這件事情很少有人知道,而崔氏得知孫氏娘家已經沒人了,于是將她安排在自家的老房子里,并且照顧孫氏成功生下一名男嬰。
兒媳崔氏解釋完,將一位小孩帶了出來,包拯驚喜不已,感嘆自己終于有傳承香火之人,于是給這個孩子取名包誕,眾人隨后也是紛紛送上祝福。包拯教導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不要貪贓枉法。而4年后包拯去世,5歲的包誕為父親守孝,宋仁宗深知包拯家風,有意栽培包誕。多年后包誕也成為了一代清官,受人敬仰,并且他對待嫂子如同母親一般。
包拯一生清廉,雖然幾經磨難,在官場和家中總是波折不斷,但是好在得以善終,并且也有一位優秀的兒子傳承香火。而這里著重強調一下崔氏,堪稱兒媳中的楷模。與丈夫結婚僅僅二年,丈夫就去世了,隨后又經歷了喪子之痛,但是她沒有頹廢,而是挑起家中的重擔,替他丈夫盡孝公婆。包拯曾經明確表示兒媳可以改嫁,在當時看來宰相的外孫女應該是不愁嫁的,但是她沒有選擇嫁另一戶好人家安穩幸福地度過一生。因為她表示能夠替丈夫盡孝這樣一位受人敬仰的公公,她就已經非常滿足。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作者必定刪除。
參考資料
《包拯集》
《七俠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