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如楊絳先生生前的期望,大眾對她的紀念終于從熱烈中平靜下來。人們主要討論她對人生的理解,比如,我與誰都不爭;比如,曼妙的人生就是……;先生的智慧語言溫暖著撫慰著在這個時代追逐著不由自主的許多人的心靈。
轉念,我們的生活各就各位,被時代裹挾,而我們能夠像先生那樣過著平淡簡約的生活嗎?難啊!于是如我者,不禁對先生生活方式仰慕。如果眾生平等,職業無高低貴賤;如果社會以德為先,而不完全以財富來評判;如果我們完全可以拋下那些浮華的生活方式,過自己的生活,甘心并有志同者。那么,先生的生活方式,先生平和人生態度便會返回到這個世界、這個時代。
縱觀先生的一生,不可謂不努力,不可謂不收獲。只是,她選擇了她們喜歡的方式,她與鍾書,與錢瑗,《我們仨》。做學問,少社交。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可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蓁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