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瑤韻琴聲
初秋的揚州,晴空萬里。我們從東關(guān)古渡下去,沿河邊向北,漫步在古運河畔,河面波光粼粼,兩岸綠樹成蔭,雖不是春天,可垂柳隨風起舞,不似春光勝似春光。抬望眼,又一橋飛駕河面,那是便益門橋,是一座東西走向雙車道加人行道的現(xiàn)代化橋梁。與過去南北走向僅供人力車通行的架在護城河的原便益門橋相比,換了人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為防御倭寇騷擾,在揚州宋大城東邊故基上擴建,謂之新城。明清揚州新城的東北部,東關(guān)原稱利津門,由此派生的地名有東關(guān)街、東關(guān)外南河邊等。清代同治年間,便益門為新城北面的門,取“方便、有益”之意,在揚州古城中算是一個偏門。余志群先生曾在《便益門里西風漸》一文中寫道:照片拍攝的地點為便益門街北首,方向由南朝北,即從城門口由里朝外。斷壁殘垣的城樓上清晰可見的“便益門”匾額,點明地址。便益門取“方便、有益”之意,在明清揚州古城中算是一個偏門。所以城樓樓面不是三開間,只有一間,活像個土地廟。時間為20世紀40年代后期。城門洞口有一警察,頭頂大蓋帽。這套裝扮與1947年模范馬路交通崗亭下的那位一樣,故推算這張照片拍的時間在1946年至1948年的初冬,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時分。照片左側(cè)是磚縫整齊劃一的墻體和洋式窗戶,這是圣公會的產(chǎn)業(yè)。墻體陰影下走著一前一后,前面男士頭頂短沿禮帽,左腋夾著一摞報紙,右手提著一根文明棍,后面跟著的女士穿著有裙擺的花格裙,上身淺色毛衣。面對街另側(cè)身著老棉祅頭戴瓜皮帽的少年、吃力地挑水的老嫗以及肩上扛著柳藤筐賣菜土生土長的揚州人,他倆旁若無人,目不斜視,自命不凡。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揚州便益門在新城東北,創(chuàng)于嘉靖丙辰。以倭變,用副使何城、舉人楊守誠之議,都御史陳儒、御史吳百朋、崔楝、知府吳桂芳、石茂華、先后任其事。城外護城河本名市河,知府吳秀所浚;初引官河(運河)水注其中,歷久內(nèi)河高于官河,仍于官河口筑堤以蓄內(nèi)河之水。堤內(nèi)有吊橋,為便益門,渡游船皆集于是。便益門是為了方便百姓的出入而設(shè)的,因為有運河,有碼頭,舟楫往來方便,來往客商聚集,客棧、商鋪、飯莊等應運而生,漸漸形成了一條街-便益門大街。城門外,過便益門橋叫便益門外街。1951年,蘇北行署決定拆城筑路,城墻南段現(xiàn)為南通路,東段為泰州路,北段為鹽阜路。鹽阜路東的便益門城樓相繼拆除,便益門大街南北貫通。城門內(nèi)便益門內(nèi)街,我們的母校—江蘇省商業(yè)學校,就在便益門內(nèi)街131號。便益門內(nèi)街東邊有幾家日雜百貨小店,大都是居民住宅。街東南有一家菜場,叫泰州路菜場,緊靠運河邊那是揚州紅星針織廠。出了便益門,沿城墻邊是北護城河,架在北護城河上通向便益門外街的是便益門橋。北護城河為明清揚州城的北側(cè)護城河,北護城河東引古運河水,經(jīng)個園、史公祠、天寧寺、冶春園、紅園、盆景園直接通向瘦西湖的重要水道。為加強北護城河管理,臨古運河邊建成便益門水閘,兩岸古樹成蔭,已成為揚州著名濱河綠化帶。60年代初,便益門外大街商業(yè)氛圍濃厚,曾流傳著“金東關(guān),銀西門,熱熱鬧鬧便益門”的說法:店鋪林立,有百貨商店、糧油店、熟食店、燒餅店,煤炭點、裁縫店、澡堂等,還有大眾劇場,揚州市麥粉廠。在便益門外大街上,我們曾品嘗過1兩糧票3分錢6角崢崢的金剛臍、2兩糧票4分錢的陽春面,草爐燒餅,金黃色的油條,購買過牙膏牙刷……,昔日便益門大街的繁華,猶如一幅幅美麗的運河故事,讓你細細閱讀、品賞。由于便益門大街東緊臨古運河,河邊地勢低,每年雨季,古運河水都會淹進居民家中,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政府決定,便益門周邊啟動拆遷改造,便益門街、便益門外街拆遷后,原址建成了《萊茵苑小鎮(zhèn)》、寬闊的高橋路和古運河風光帶,便益門社區(qū)就設(shè)在《萊茵苑》旁。悠悠運河水,便益門橋下流。你看,古運河上架起的新的便益門橋,雄偉壯觀,橋下,悠悠運河水,源遠流長。便益門內(nèi)街今改稱便益門大街,僅為一條巷子,沒有商店,揚州市廣陵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座落便益門大街103號。(便益門大街南邊有小巷叫昔有橋,現(xiàn)叫江家橋,革命烈士江上青曾寓局此巷)如今,便益門城樓,便益門外大街雖然已不復存在了,但從便益門橋下流淌的運河水,卻是永遠抹不掉的記憶。
千年運河一直奔騰著她青春活力的浪花,《運河兒女》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1、【運河原創(chuàng)】吃油條引起的串想(作者:何平)
2、【運河原創(chuàng)】便益門記憶(作者:瑤韻琴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