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病逝前對劉備十分忌憚,一直在想方設法壓制和限制他的發展空間。這從赤壁之戰后,周瑜在荊州給劉備劃分的治所就能看出來。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江表傳》中的記載:赤壁之戰結束,周瑜領南郡太守,把南岸的地域劃給了劉備。劉備領兵屯住在油江口,后將此地改名為公安。這里所說的“南岸”只是指南郡南岸的地域,并非是荊州長江以南的地區。這說明劉備當時只在周瑜哪里借到了南郡南岸很小的一塊地方,周瑜就是想借此困住他,不讓他繼續發展壯大,但是這個計劃沒有成功。
原劉表的部下在曹操戰敗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又來改投劉備。這正好給了劉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為借口,在此找孫權借地盤。孫權經過魯肅的勸說,以及自己也進行了一番思慮之后,答應把南郡借給劉備供其發展。
周瑜病逝之后,孫權命程普領南郡太守,拜魯肅為奮武校尉統領周瑜兵馬,二人共同駐守江陵。魯肅當時是孫權最為信任的謀士,程普當時在東吳諸將當中的地位僅次于周瑜,兩位重臣一同前往鎮守,足可見孫權對江陵的重視程度。
另外,曹操敗退之后,命心腹大將曹仁等率重兵駐守江陵,而孫權又命周瑜等將為爭奪江陵,與曹仁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惡戰。這說明:占據江陵有著極其重要的軍事意義。但就是這么一個極其重要的地方,孫權卻在周瑜死后不久,就做出了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
《三國志·魯肅傳》中記載:“肅初住江陵,后下屯陸口。”《三國志·程普傳》中的記載:“權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江夏。”這兩段記載說明:孫權派魯肅和程普到江陵駐扎沒多久,就把南郡的地盤借給了劉備。魯肅被派到了陸口,程普又返回了江夏。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呢?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首先,孫權為自己找了一塊擋箭牌。
前一篇文章當中曾經提過,赤壁之戰后,南郡的敵我形勢比較復雜。曹仁駐守襄陽、周瑜駐守江陵、劉備駐守公安,三方勢力犬牙交錯。當時孫劉聯盟雖然沒有解除,但也只是表面上的風平浪靜,私底相互牽制、提防,不能同心據曹;襄陽跟江陵相距又不遠,稍不注意就會短兵相接;還有就是江陵特殊的地理位置,這里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只要圖謀荊州,江陵就是首戰之地。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僅在南郡這一塊地方就牽制了孫權很大的精力。這從自江陵攻克之后,先后委派的駐守將領就能看出來:周瑜、程普、魯肅,當時孫權最為依仗的三個人都在這里駐守過。所以,與其在這里耗費這么大的精力,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借給劉備。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把劉備推到自己和曹操中間,這樣就有了一塊擋箭牌;二、騰出手來發展壯大自己,等時機成熟了再要回來。
其次,集中精力抗拒曹操、防御劉備。孫權把江陵借給劉備之后,就等于說是把東吳占據南郡的所有地盤都給了他。這從明面上來說:相當于孫權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不僅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還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方也借給劉備發展。這是在向劉備傳達永結盟好之意,希望兩家合力抗擊曹操。
不過這其中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據《三國志·吳主傳》中記載:孫權先把豫章分出來一個鄱陽郡,把江陵借給劉備之后,又把長沙郡分出了一個漢昌郡,命魯肅為漢昌太守駐扎陸口。這幾個地方都在劉備占領的荊州南部四郡的東邊,正好跟江夏郡連成了一條線。之所以把豫章和長沙再分出來兩個郡,其目的也是為了增設郡守委派駐軍。
這說明:孫權舍棄南郡及江陵的目地,實則是想抽出手來在荊州諸郡的東面建立一道軍事防線,既防御劉備東擴,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武力收復荊州諸郡。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