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期間效力東吳的山東籍名臣人數較多,早期最為知名有諸葛瑾、太史慈、徐盛、潘璋等人。本文要介紹的,則是東吳中后期的山東籍名臣。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之前已有專文介紹過諸葛恪,這里不再贅述。
山東籍名臣第一位:諸葛靚,他是瑯琊郡陽都縣人,即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諸葛靚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曹魏名將諸葛誕之子,東吳重臣諸葛瑾的堂侄。按照字音讀法,他與堂伯父諸葛亮的名字同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因不滿司馬氏擅權亂政,諸葛誕舉壽春之眾向東吳請降,為表歸降誠意,將諸葛靚送至東吳朝廷為質。
諸葛靚少有才名,效力東吳期間深受重用。吳末帝孫皓登基時,諸葛靚被任命為右將軍,與御史大夫丁固共同鎮守建業。諸葛靚任職期間,平定地方叛亂、抵御外敵入侵,在東吳末期的戰事中立下了不少戰功,累遷至大司馬。吳國滅亡后,諸葛靚拒絕出仕西晉,最終在家鄉病逝。
山東籍名臣第二位:是儀,他是北海郡營陵縣人,即今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是儀是孫權執政期間禮聘的名士,原本姓“氏”。是儀在北海郡任職期間,因被郡相孔融嘲諷,遂改姓“是”。是儀才華出眾,以文章辭藻優美而聞名。孫權時期,是儀歷任騎都尉、忠義校尉、裨將軍、偏將軍、侍中、中執法、尚書仆射等職。
是儀在職期間,為官清廉,不置產業、不受施惠。周圍鄰居們都蓋起了大房、豪宅,是儀的房子仍舊是簡陋且僅能容身的舊房。是儀不重吃穿用度,用自己的錢財救濟、施舍窮困的鄉鄰,家中沒有任何儲蓄。孫權聽說是儀的事跡后非常欣慰,經常對他進行額外封賞進行貼補。
山東籍名臣第三位:劉基,他是東萊郡牟平縣人,即今山東省煙臺市。劉基是東漢末期揚州刺史劉繇的兒子。江東之戰期間,劉繇戰敗逃往豫章山區,后被山民殺害。孫策平定豫章后,念及劉繇是東漢宗室,為其舉辦喪禮,將其家屬接往吳郡照料,當時劉基才十四歲。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被曹操冊封為驃騎將軍后,聘劉基出仕。
劉基長相俊朗,才華出眾,歷任東曹掾、輔義校尉、建忠中郎將、大司農、郎中令、尚書等職。劉基在職期間,備受孫權的器重和信任。一次,虞翻在酒宴上的怪異行為惹怒了孫權,孫權當場拔劍就要斬殺他。當時,群臣驚恐,無人敢上前阻攔,唯有劉基緊緊抱住孫權好言相勸,最終平息了孫權的怒火,虞翻也因此保住了性命。
山東籍名臣第四位:諸葛融,他是瑯琊郡陽都縣人,即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諸葛融在東吳眾臣中的身份也較為特殊,他是諸葛瑾的次子,諸葛恪的弟弟,諸葛亮的親侄子。諸葛融自小在家中頗為嬌慣,雖然學識廣博,但卻無一精通。不過,諸葛融性格寬厚豁達,掌握了多種技藝,因此受到孫權的喜愛。孫權念及諸葛瑾的功績,在諸葛融成年后任命其為騎都尉。
赤烏四年(公元241年)諸葛瑾病逝后,諸葛融承襲爵位,駐守公安。孫亮登基后晉升其為奮威將軍。諸葛融在職期間,東吳外無戰事內無憂患,諸葛融也因此享樂了好多年。但是,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孫峻在朝中誅殺諸葛恪后,派遣孫壹、施績等將率部討伐諸葛融。大軍圍城時,諸葛融飲藥而死,三個兒子皆被誅殺。
山東籍名臣第五位:滕牧,他是北海郡劇縣人,即今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滕牧于吳廢帝孫亮時期出仕,后被權臣孫綝流放至邊塞荒涼之地。吳景帝孫休繼位后大赦天下,滕牧返回朝中任職,歷任五官中郎將、衛將軍等職。滕牧的女兒嫁給了孫皓,后被冊封為皇后。不過,孫皓繼位沒多久,滕氏失寵,滕牧也因此被罷官免職,流放至交州地區,最終病逝途中。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