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歷史上的李逵。從其表現來看,與小說中的李逵差異巨大,并非小說中李逵這一人物形象的歷史原型。那么,李逵這一人物是《水滸傳》作者首創而出的還是另有人物原型呢?答案非常明確,李逵這一形象的原型人物出自于早期水滸故事。
在宋、元時期的話本當中,李逵這個名字便已經出現。在《大宋宣和遺事》當中,李逵的名字便出現在宋江所看到的天書當中。在天書中的三十六名天罡中,李逵位居第十四位,綽號為“黑旋風”。而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李逵同樣以“黑旋風”的綽號出現,其排名卻變為第二十位。不過,在這兩部著作當中,李逵僅僅是一位配角,并無事跡。
到了水滸故事空前繁榮的元代,有關李逵的雜劇大量涌現。《錄鬼簿》、《元雜劇全目》收錄的水滸雜劇共有三十三種,與李逵相關的就有十六種,占整個水滸雜劇的一半,留存至今的亦有六種,其中以康進之的《梁山泊黑旋風負荊》和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最為出名,被譽為元代水滸戲的雙壁。從元雜劇中李逵的形象來看,無疑就是小說中李逵形象的人物原型。
在康進之的《梁山泊黑旋風負荊》當中,惡霸宋剛和魯智恩冒充宋江、魯智深,強搶民女滿堂嬌。滿堂嬌之父王林誤以為搶走自己女兒的是梁山的宋江,便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李逵。李逵的表現卻非常謹慎,追問王林有何證據。
當王林拿出紅絹褡膊時,李逵誤以為此事確為宋江所為,便怒氣沖沖回到梁山,大罵宋江和魯智深并砍倒了杏黃旗。隨后,三人下山找到王林進行對質。直到此時,李逵才發現原來是此事是有人冒充宋江、魯智深所為,李逵對自己的莽撞非常后悔,負荊請罪。此后,李逵與魯智深奉命下山,將宋剛和魯智恩活捉,將功補過。《梁山泊黑旋風負荊》的這一故事情節,后來也被《水滸傳》作者進行了加工改編,并放入了《水滸傳》第七十四回中。
在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中,鄆城縣孔目孔榮與妻子郭念兒打算前往泰安東岳廟進香,因避免遭到惡人迫害,便來到梁山向宋江求助,希望宋江能在梁山好漢當中挑選一人擔任護衛任務。李逵主動請纓,前去護送孔榮夫妻。誰知孔榮之妻郭念兒與白衙內有染,在途中的火爐店與白衙內私奔。隨后,孔榮狀告白衙內,卻被白衙內打入死牢。
為了營救孔榮,李逵喬裝改扮混入死囚牢中,不僅救出了孔榮,還將牢中的犯人全部放跑。到了第二天,李逵又來到白衙內的住處,將白衙內和郭念兒殺死。離開白衙內住處時,李逵又在墻壁上寫下了“是宋江手下第十三個頭領黑旋風李逵殺了這白衙內來”這二十三個大字,并帶著兩人的人頭回到梁山復命。這一故事情節也被《水滸傳》作者進行了加工改編,《水滸傳》中的張順殺死李巧奴就是源自《黑旋風雙獻功》。
與《水滸傳》中的李逵心理扭曲相比,元雜劇中的李逵是一位莽細兼備、粗雅合一的喜劇英雄,除了性格魯莽之外,還有著粗中有細的一面。與此同時,元雜劇中的李逵也并非是《水滸傳》中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而是頗具文人氣質。在《梁山泊黑旋風負荊》和《黑旋風雙獻功》中,李逵先后吟唱過一些文采飛揚的佳句,但這一特點卻并未被小說作者所采用。
整體而言,元雜劇中的李逵形象豐滿,性格特點鮮明。除了莽漢的性格之外,還有著文人氣質。這也使得李逵這一人物形象在《水滸傳》成書之前便已經深入人心,為《水滸傳》中李逵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藝術原型。
參考書籍:《梁山泊黑旋風負荊》、《黑旋風雙獻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