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關羽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華容道義釋曹操”。這個故事說的是曹操兵敗赤壁后,倉皇逃到華容道,遇上了關羽。曹操苦苦哀求,關羽于心不忍,最終放過了曹操。當然,大家也都知道,這個故事出自于文藝作品,未必是真實的歷史。那么,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關羽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曹操在兵敗赤壁后,的確進入過華容道。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山陽公載記》載,周瑜火燒赤壁后,曹操率部從華容道向北撤退。由于道路泥濘,曹軍行動緩慢,用了很長時間才得以通過。當走出華容道后,曹操非常高興,說了這樣一句話:“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按照該書的說法,當曹操安全通過華容道后,劉備才率部趕到,并在道路兩旁放火,但已經毫無作用了。這些記載說明,當時率部追擊曹操的的確是劉備。那么,關羽是否在這支追擊的隊伍當中呢?《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江表傳》道出了答案。
據《江表傳》記載,赤壁之戰開始后,周瑜曾來到鄂縣的樊口。劉備聞訊后,立即駕船與周瑜見面。在這次會面當中,劉備詢問周瑜有多少兵馬,周瑜回答有三萬之眾。劉備認為兵力太少,難以抵御曹操,但周瑜卻信心百倍,認為這些兵力足以擊敗曹操。
這次會面過后,劉備對于周瑜能夠擊敗曹操心存疑慮,便從隊伍中抽調了兩千兵馬交給關羽和張飛,讓他們伺機而動。這個做法的目的很明顯,是為了盡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實力。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在整個赤壁之戰過程中,周瑜率領的東吳軍隊發揮了關鍵作用,而劉備的作用只是掩護和策應。等到了周瑜火燒赤壁、曹操倉皇而逃時,劉備一看時機已到,這才下令發動追擊。這么做既可以擴大戰果,也能夠避免隊伍的損失,非常符合劉備的行事作風和性格特點。作為劉備軍中最為善戰的將領,出現在華容道的劉備軍隊極有可能就是由關羽率領的。不過,以區區兩千兵馬與曹操的數萬大軍硬拼,自然不是關羽想看到的。因此,行動遲緩也就情有可原了。
作為孫劉聯軍的前線統帥,周瑜對此自然一清二楚,或許這也是為什么周瑜在赤壁之戰后極力建議孫權限制劉備集團發展的重要原因。從史料的記載來看,曹操在赤壁經歷慘敗后,經華容道、江陵返回了大本營許昌,孫劉聯軍在后緊緊追趕,隨后在江陵地區與曹軍爆發長達一年的戰斗。盡管這次戰役的規模遠不及赤壁之戰,但持續時間卻長達一年。
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孫劉聯軍幾乎傾盡全力,在赤壁之戰中幾乎毫無作為的劉備集團也不得不參與戰事,劉備派出的便是關羽。不過,與發揮出色的東吳將領相比,關羽的表現并不耀眼。當然,這只是后話,稍后再向各位進行介紹。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