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介紹了漢末三國時期籍貫為襄陽市的名將和謀士,本文要介紹的則是這一時期襄陽市籍的名臣。從史料的介紹來看,有四人堪稱名臣。其中,襄陽市襄州區二人,襄陽市代管的宜城市二人。
第一位介紹的襄州區名人名叫張悌,隸屬于東吳帝國。張悌,字巨先,年少成名,在吳景帝孫休在位期間擔任過屯騎校尉一職。盡管張悌能力出眾,但卻因為為人過于圓滑而遭到時人的譏笑。東吳天紀四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發動的滅吳之戰正式打響,晉軍六路大軍共二十余萬兵馬直撲東吳,時任東吳丞相的張悌奉皇帝孫皓之命率領三萬將士趕往牛渚地區阻擊晉軍。張悌來到牛渚后,立即率部渡過長江,在楊荷橋一帶將晉軍城陽都尉張喬統率的七千部眾團團包圍。最終,張喬率眾投降,這也是滅吳之戰打響后東吳取得的最為輝煌的戰績。
不久后,張悌率部在版橋與西晉揚州刺史周浚展開激戰。晉軍攻勢凌厲,吳軍抵擋不住,傷亡慘重。東吳副軍師諸葛靚見狀,派人護送張悌返回后方,卻遭到張悌的拒絕。此時,張悌已決意以身殉國,遂命副軍師諸葛靚率部撤退,自己沖向敵陣,最終死于亂軍之中。
第二位襄州區名人名叫楊儀,隸屬于蜀漢帝國。楊儀,字威公,早年曾在曹魏荊州刺史傅群手下擔任主簿一職。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楊儀離開傅群投奔關羽,從此成為劉備集團的一員。關羽任命楊儀為功曹,派他作為信使前往成都面見劉備。在劉備交談期間,楊儀提出了不少富有遠見的建議,令劉備大為欣賞,隨即將楊儀留在成都,并任命他為左將軍府兵曹掾。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楊儀被晉升為尚書。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隨后便發動了夷陵之戰。楊儀因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被調離成都,改任弘農郡太守。
蜀漢帝國進入諸葛亮時代后,楊儀受到了諸葛亮的器重。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楊儀被任命為參軍,兩年后又隨諸葛亮來到漢中,成了諸葛亮的主要幕僚之一。到了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諸葛亮又將楊儀提拔為長史、綏軍將軍,負責后勤及糧草供應。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楊儀率部退回漢中,并誅殺了蜀漢名將魏延。
不過,楊儀自恃功勞巨大,自認為可以接替諸葛亮的職務。但隨著后主劉禪下詔任命蔣琬為尚書令、成了諸葛亮的繼承人,楊儀的希望破滅。楊儀大為不滿,在后軍師費祎面前表達不滿,甚至后悔當初沒有投靠曹魏。費祎將楊儀之語報告給后主劉禪,劉禪大怒,將楊儀罷官免職,流放到偏遠的漢嘉郡。不料楊儀卻再度上表誹謗大臣,最終自盡而亡。
兩位宜城籍的名臣均隸屬于蜀漢帝國,他們分別是馬良和向朗。馬良是荊州名士,早年與諸葛亮關系密切,加入劉備集團后更是以出色的能力受到重用,先后擔任荊州從事、左將軍掾等職。馬良曾多次出使東吳面見孫權,受到孫權的高度禮遇。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馬良被任命為侍中一職。同年,夷陵之戰打響。馬良隨軍參戰,并在次年前往武陵郡一帶招納五溪蠻加入劉備大軍。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兵敗夷陵,馬良在戰斗中陣亡。
第二位宜城市籍名臣名叫向朗。與馬良一樣,向朗早年亦為荊州名士,曾在荊州牧劉表手下擔任過臨沮縣縣長。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向朗加入劉備集團。劉備奪取荊州數郡后,向朗奉命負責秭歸、夷道、巫山和夷陵四縣的軍政事務。劉備奪取益州后,向朗離開荊州,在巴西郡擔任太守,不久后轉任牂牁郡太守。
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后主劉禪即位。向朗先是擔任步兵校尉一職,不久后又被調入諸葛亮的丞相府擔任長史。兩年后,諸葛亮親自率部南征,向朗留守丞相府,負責朝政事務。從向朗這一時期的表現和作用來看,諸葛亮是將向朗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培養。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之戰,馬謖兵敗街亭,令諸葛亮慘敗而歸。馬謖撤回漢中后,因為擔心遭到處罰,便請求昔日好友向朗協助自己逃亡。向朗一時心軟,答應了馬謖的請求,這也令諸葛亮勃然大怒。在馬謖被處死的同時,向朗被罷官免職。
數年后,向朗得以復職,但卻失去了成為諸葛亮繼承人的資格。諸葛亮病逝后,向朗被晉升為左將軍,封顯明亭侯,于蜀漢延熙十年(公元247年)病逝。
參考書籍:《三國志》、《晉書》、《襄陽耆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