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一部反映“入廁難題”的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再次得到了眾人的關注和叫好。與這兩年在我國上映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線》一樣,《廁所英雄》也是一部反映社會問題的印度電影,它的走紅在印證印度電影在我國電影市場崛起的同時也給當下我們電影的創作帶來啟示。
印度電影全面爆發 以小博大成為亮麗的風景線
近二十年,我國的院線電影上映的國外電影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好萊塢大片,夾縫中只會混進少量的日本和韓國等國的電影,印度電影一直處于絕跡狀態。直到2011年《三傻大鬧寶萊塢》進入我國院線電影并第一次引發觀影狂潮,影片最終雖然只最終一千多萬元的票房成績,但印度的歌舞片與喜劇的結合已經讓不少受眾感受到印度電影的魅力。
之后2015年又一部由阿米爾·汗主演的《我的個神》最終票房過億,影片在打破印度電影在我國電影票房記錄的同時,辛辣的社會批判以及對于宗教的質疑也贏得了觀眾的好感。
印度電影的真正大熱終于在2017年全面爆發,這一年《摔跤吧!爸爸》票房低開高走,憑借口碑發酵不斷逆襲,最終創造近13億票房的神話,這一現象級影片更引發我們的電影人與觀眾們的思考:我們離這些優秀影片還有多遠,我們這樣的電影大國是否已經被印度這樣的電影強國超越。
今年,印度電影依舊沒有停下腳步,已經上映的三部影片票房均有不俗的表現:《神秘巨星》獲得了7億多的票房佳績,《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票房近3億,《起跑線》票房過2億,印度電影的神話仍在繼續。而隨著接下來的幾部印度電影的上映,印度電影全面爆發的時代已經來臨。與好萊塢大片不同,制作成本不高但屢屢票房過億的印度電影正以小博大,成為我國院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寶萊塢模式下印度類型電影更趨成熟 喜劇現實更受待見
印度電影雖然屢次上演票房神話,但并非所有的印度電影都是神話。電影類型的不同以及口碑的巨大差異,則直接決定了它們最終的票房。
回顧這幾年票房收益好的印度電影,它們都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類型上主打喜劇類型,內容緊貼現實,情感真實催人淚下,并且上演后口碑都很好。
每部電影在密集的笑點之外,淚點也很突出,而影片在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同時,影片中的現實問題也就或多或少引發他們的關注和討論。比如,《摔跤吧!爸爸》聚焦父女教育以及夢想和榮譽;《神秘巨星》講述小人物夢想和反映女性社會地位低下;《起跑線》則是典型的貧富差距以及社會教育不公。
而在這些票房光鮮的影片之外,其他類型的影片也都不受觀眾樂見。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之后,另一部2014年在我國院線上映的同樣是由阿米爾·汗主演的《幻影車神:魔盜激情》最終票房不到2000萬,票房的失利一方面是影片的類型是動作犯罪而不是喜劇,另一方面影片的口碑很平,豆瓣電影評分只有7.2分,遠低于那些高票房的影片。
與此命運相同的還有2016年上映的動作冒險片《巴霍巴利王:開端》,這部影片評分也只有7.2分,類型和口碑上均不理想,最終票房不到1000萬。
印度電影的啟示:現實主義也能收獲高票房 品質很關鍵
這次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廁所英雄》廣受國內媒體好評,也說明了我們的電影太缺少現實主義這一塊,即使市場上有幾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最終票房也均不理想。
而印度電影上映的票房神話也證明了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也能獲得不俗的電影票房。只不過這些現實主義要進行商業類型的包裝,比如在類型上走喜劇路線,情感上給觀眾適當的訴求。
與之相對的是我們國內的電影人過于追求現實本身,考慮觀眾的接受度遠遠不夠,他們的心態遠遠沒有印度電影人做得好。
另一方面,在內容層面,《廁所英雄》來源于真實事件,《摔跤吧!爸爸》也是有真實的人物原型,這些也說明電影關注當下,深入社會中真實存在的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比起完全虛構的類型故事,深入挖掘這些小人物在情感和故事上反而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
當下,我們的電影創作出現了不少誤區,要不就是太過于追求好萊塢的大片模式,制作一些成本很高的魔幻特效大片,比如《西游伏妖篇》;要不就是青春片喜劇片泛濫成災,抑或是追求所謂的IP。但其實在強調動作,特效這些電影故事內容之外,有一股現實主義的清流正等待我們開發,而做好這一塊要遠遠比拍一些口碑撲街的爛片要好很多。
這幾年印度電影的回歸現實領域,以及帶來的電影崛起給我們國內深陷創作誤區的電影人敲響了警鐘,電影回歸現實也是一條很好的路,我們的電影與其追求特效畫面,不如靜下心來把故事講好,把電影的品質提上去。因為好的品質是電影的方向,而只有做好了類型才是我們實現電影強國的出路。文化輸出的前提是先讓本國觀眾得到認可,之后才可能實現他國觀眾的認同。這方面不斷上演的印度電影引發的全民討論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作者:雪夜我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