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了將近2個月的電影院終于打開了大門,3月16日,新疆多家電影院成為疫情后復工的第一批影院。隨后杭州、南京、沈陽、長春等多地已陸續發布通告,稱電影院可以恢復開放,近期電影院似乎將迎來“復工潮”。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北京、上海都出臺了電影院復工指引和指南。但截止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尚未恢復開放電影院。筆者所在的十八線小縣城的3家影院目前也是大門緊閉。
某北京地區影城經理面對采訪時表示:“即使觀影人數不多,也希望能趕快開門。但是由于目前北京仍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所以還沒有開業準備?!?br>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3月24日,全國共有493家影院復工,較23日減少了43家,全國復工率4.36%,較23日下降了0.38%。
春節疫情期間有人預測影院復工或迎來報復性觀影,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還是過于想當然。
報復性觀影?
場均人數不足一人!
復工首周(16日到22日),全國觀影人次為3810,共取得118225.2元票房,這樣的成績還不足正常狀態下一家影院一周創下的票房。
而在3月24日,全國票房僅2.4萬,平均票價25.5元的情況下,單日觀影人次過百的僅有烏魯木齊一家影院,大多影院觀影人次兩位數,不少影院還是個位數。
此前,很多影院為復工推出了一些優惠措施,如指定全天電影免費看,推出爆米花零食優惠套餐等。
符合復工的影院在安全保護方面也做了比較足的準備,如24日江蘇宣布全省影院進入“回歸倒計時”,要求影院返崗人員在相關平臺登記報備,綠碼方可上崗;3D眼鏡等公共物品“一用一消毒”;錯位隔排隔座售票,觀眾距離1米以上,并備口罩。
但面對電影院復工,大多數人的態度還是“安全考慮,在家看視頻。”
除了態度謹慎,缺少大家感興趣的新片,也是一部分觀眾不愿走進電影院的原因之一。
筆者注意到,在復工前幾天,各大影院上映的影片均為延期的老片,如《誤殺》《動物特工局》《藍色百褶裙》《魔鏡奇緣3》等。
3月17日,中影表示《中國合伙人》《狼圖騰》《戰狼2》《流浪地球》《何以為家》這5部影片將以公益方式上映,發行方和片方應得43%的分賬部分將全部讓利給影院。這5部影片已于3月20日重映。
3月25日則重映了13部影片,包括《少年的你》《尋龍決》《紅海行動》《綠皮書》《一條狗的使命》等中外影片;3月26日將重映《捉妖記》《十二生肖》《尋夢環游記》等3部平片。
根據外媒報道,《阿凡達》等進口大片的復映工作也在洽談當中,緊接著,4月初將有適合長線放映的文藝片進入市場。
可以看到,影院復映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片單中將以中外經典影片為主。
但經典大片的復映,能夠成功激活當下的市場嗎?顯然相當困難。
日前財經網一項調查顯示,1.4萬名參與投票的用戶中,有1萬人表示近期不會去影院,只有數百人明確表示愿意去支持。大部分觀眾的態度非常謹慎,就算走進電影院也是為了自己期待的新片。
但大規模的新片上映還未可知,很多影院都處在觀望中,有業內人士預測,樂觀估計,國內影院實現全面復工,或許還得等到五一檔。
誰是大贏家?
新片無法正常排片,從院線轉戰線上成為了影視公司的另一種選擇。
春節期間,《囧媽》出品方歡喜傳媒以6.3億價格把影片版權賣出給字節跳動,在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這部原計劃在大年三十上映的影片,最終以“網絡首播”的方式在抖音、西瓜視頻、歡喜首映等平臺上同步播出。
盡管口碑不是很好,但該電影依然取得了“上線3天總播放量超6億”的好成績,并使得互聯網視頻平臺有了第一次與電影出品方、發行方合作的機會,進而引發了院線端的抗議。
隨后,甄子丹主演的功夫喜劇《肥龍過江》,于2月1日上線愛奇藝和騰訊視頻。
再之后,原定檔2月下旬的喜劇片《大贏家》由于疫情撤檔后,于3月20日登陸線上平臺,成為今年第三部在網絡進行首映的院線電影,并且上線3天后在抖音上《大贏家》的主題頁顯示已有12億次播放。
這些“騷操作”不僅讓發行渠道有了改變,也使得電影的發行模式趨多元和靈活。比如電影《大贏家》采取了“云路演”,大鵬、柳巖等主創空降評論區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網絡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疫情沖擊的美國電影市場,也在經歷著成批的電影撤檔。據美國票房網站BoxOfficeMojo的數據,最近一周的票房為5892萬美元,創下20年來周票房新低。
而好萊塢不少院線電影也開始放到視頻平臺點播,包括《隱身人》《愛瑪》《狩獵》,原定4月10日北美院線上映的動畫《魔發精靈2:世界巡演》更是直接宣布將在影院上映同日,開始線上視頻點播。
國內國外接二連三的院線轉戰網播,難道線上電影時代真的要來了嗎?在疫情過后,當影片不再面臨時效壓力時,網端發行模式是否將持續?
對比,行業人士的看法并不統一。有人認為,從發行成本來看,網端模式相對較低,院線發行結賬周期較長,賣給視頻平臺則能提前鎖定收益,快速回款。對于電影出品、發行方來說,與互聯網平臺的合作也對探索線上播映效果有了一些借鑒,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合作形式。
但更多的人表示,網端發行,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中國的電影作品與流媒體之間的探索還處在初級階段,缺少更多的案例與探索,短時間內很難在平常時期成為一種常態。
表面來看,線上觀看讓影片出品方和播出平臺以及觀眾“都很快樂”,但最后的“大贏家”是誰還是未知。
片方也許通過網絡放映盡早回收了成本,卻有被院線拉入“黑名單”的風險,且影片口碑難以發酵;平臺也許在短期內獲得了用戶增長,如何保持新增用戶的粘性卻是難題。
但愿疫情過后,出品方、院線、互聯網視頻平臺等各方能夠保持一種互助互利的健康關系。
整理 / 湖南豬血丸子
責編 / 如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