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MP
腸道疾病
///
大麻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炎癥性腸病菌群
示意圖
大家對于炎癥性腸病(IBD)這個專有名詞可能會有一些陌生,不過,如果博士說腹瀉、腹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部包塊這些詞,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更何況腹瀉和腹痛是很多人都親身體會過的,可經常腹瀉、腹痛可就需要注意了,這有可能就是IBD的前兆。
IBD為累及回腸、直腸、結腸的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目前病因尚不明確,有學者分析可能與環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因素等有關。
典型癥狀:
腹瀉:血性腹瀉是UC最主要的癥狀,輕者每日2~4次,嚴重者可達10~30次,呈血水樣;CD腹瀉為常見癥狀,多數每日大便2~6次,糊狀或水樣。
腹痛:UC常為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陣發性痙攣性絞痛,疼痛后可有便意,排便后疼痛暫時緩解。絕大多數CD均有腹痛,性質多為隱痛、陣發性加重或反復發作,部分以右下腹多見,與末段回腸病變有關,其次為臍周或全腹痛。
里急后重:因直腸炎癥刺激所致。
腹塊:部分CD可出現腹塊,以右下腹和臍周多見。
其他癥狀:貧血、發熱、消瘦等等
目前這種疾病的治療均予以抗炎、免疫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治療,輔以飲食調理,有嚴重并發癥者積極手術治療。但目前,IBD在臨床上暫無無根治的方法,而且容易復發。在過去的20年中, IBD的發病率和流行率在亞洲、南美、中東、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陡升,增長速度在南美和東亞尤其顯著,已成為全球性疾病。據201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中國2005-2014年間IBD總病例約為35萬。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IBD患者將達到150萬人。
從圖上的數據也可以看出,中國IBD患者的數量正在逐年增加,但目前的治療法案并不能滿足現階段的患者的情況,于是,針對這一現象,有關IBD治療研究的學者們找到了治療該種疾病的新方法!
大麻可以治療IBD
緩解IBD的常規療法主要是通過免疫抑制,并且由氨基水楊酸鹽,抗生素,皮質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和生物療法共同進行緩解。但鑒于有限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副作用,患者常常選擇保守治療甚至放棄,但隨著大麻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不斷被挖掘,以及一份1990年記錄著IBD患者通過使用大麻來緩解疾病的情況的病例報告,大麻用于治療IBD的方法正逐步浮出水面。
ECS(內源性大麻素系統)由內源性大麻素作用的受體以及參與其生物合成和降解的酶組成。且ECS存在于所有脊椎動物和人類中,并且分布在器官和各個組織中。例如CB1(大麻素受體)主要在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和腸神經系統的神經元中;CB2(大麻素受體)主要在免疫細胞中。而且研究發現,在胃腸系統中,CB1和CB2存在于腸切片的所有層中,包括肌間神經叢和粘膜下神經叢以及上皮。這就意味著大麻素受體存在于最豐富的B細胞(B淋巴細胞)上,這就表示其可以很輕易地殺死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以及CD8(陽性T細胞)和CD4(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重要免疫細胞)的白細胞。
總體而言,作用于CB2的內源性大麻素可以使炎癥反應減弱,而CB1則可以控制中樞功能,包括疼痛控制,飽腹感,惡心和嘔吐。而這也間接證明了大麻素可以治療炎性腸病的可能。
CB1的分子圖
案例分析:
一份來自41名CD患者和33名UC患者的內鏡活檢標本醫學調查報告顯示:在炎癥性IBD粘膜中,Anandamide(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大麻素一種)大麻素的水平顯著降低,這與N-酰基 - 磷脂酰乙醇胺 - 磷脂酶D(NAPE-PLD)的降低和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AH)的增加相關,而且CB1在CD和UC的發炎區域中有所增加,但CB2似乎沒有改變。
在對比了接受直腸腫瘤切除手術的患者與24例UC患者的ECS具體情況后,研究人員還發現,兩者的ECS有很明顯的差異。
嚴重的全結腸炎患者的NAPE-PLD(磷脂酶D)有所降低。在靜息性結腸炎中,用氨基水楊酸鹽和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的CB1、CB2和DAGL(二酰基甘油脂酶)有所降低,而NAPE-PLD水平升高。在患有急性全結腸炎的患者中,固有層免疫細胞顯示MAGL(單酰基甘油脂肪酶)和FAAH有所增加但經適當治療后,MAGL與FAAH水平有所下降。
換句話說,這些研究進一步顯示了大麻素似乎在腸道病理學中具有明確的作用,并且大麻素很可能成為IBD的治療藥物的潛在成分。
IBD患者表示
大麻的確對他們的身體
有所改善
數據分析(一):
2014年,一份來自加拿大的調查報告顯示,使用大麻后的大部分IBD患者表示情況有所改善。在參與調查的319名IBD患者中,91%的患者表示使用大麻可改善IBD癥狀; 83.9%的患者表示腹痛改善;76.8%的患者表示腹部痙攣得到改善;48.2%的患者表示關節疼痛得到改善,28.6%的患者表示腹瀉得到改善。而令人驚訝的是,35.7%的患者認為大麻的效果優于皮質類固醇,近43%的患者認為使用大麻的副作用較皮質類固醇少。此外,82.1%的用戶計劃繼續使用大麻治療IBD,87.5%的用戶建議將大麻用于其他患者以治療IBD。
數據分析(二):
2011年,以色列30名CD患者進行了一項觀察性研究,這些患者均因常規治療效果緩慢以及慢性頑固性疼痛無法忍受而開始使用大麻。在使用大麻治療后,21名患者有顯著改善,所有患者的平均Harvey-Bradshaw指數從14減少到4.7(P <.001)。平均排便次數從8減少到5次。雖然26名患者在使用大麻之前需要皮質類固醇治療,但在使用大麻后使用皮質類固醇的患者數量明顯減少,這表明大麻可能具有皮質類固醇激素的作用。而且患者使用氨基水楊酸鹽、硫嘌呤、甲氨蝶呤和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的數量也大幅下降,進一步證明大麻的確改善了這些患者的身體情況。
上述數據均表明,IBD患者使用大麻是未來的趨勢,且越來越多的患者表示想使用大麻來治療IBD,同時數據和報告也表明了患者通過大麻治療IBD的確具有實質性治療效果。
圖為兩種大麻素分子對比圖
總結:
對于未來的IBD研究而言,重要的是研制一種易于口服的大麻藥物制劑,在標準化生產形式中規避并優化風險。對于大部分IBD患者而言,特別是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使用大麻來緩解疼痛、惡心和厭食的癥狀是患者選擇這種大麻藥物的原因。雖然大麻并不是百分百能夠消除這種疾病,但改善和治療的效果確實不言而喻的,博士也希望能夠早日研制出這種藥物,畢竟,腹瀉可以有,但發展成IBD可就不好了。
END
◆本期編輯:麻 小
◆插畫:索 爺
◆責編:Lee
◆主編: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