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絡 文:職場實戰經驗
導語:現在的同學聚會,為什么越來越多人都不愿做組織者?原因很現實
第一、組織同學聚會費心費力,還不討好,容易被同學抱怨,眾口難調,不可能讓每個人滿意,所以很多人不主動組織了。
筆者有位朋友組織過一次同學聚會,連老師一共三十幾人,老家是一個小縣城,消費水平不高,本來是讓每人出300元,一個同學一人500,為了避嫌,一個同學收錢,一個同學記賬,一天下來,每人AA265元,同學提議,剩下的錢留著下次再聚,我沒同意,有的同學這次能來,下次不一定能來,后面全部發紅包退每人235元,一天下來真的挺累。
第二、時間不能統一,現在同學聚會都是誰組織,誰出錢,沒有AA一說,就是能聚到一起也是攀比看誰有錢,再有就是同學聚會的重點上學時暗戀的人就開始調侃,總體來說,現在同學聚會就是一個比一個有錢,一個比一個有權沒點錢,沒點權,還真不敢去。
第三、筆者認為:出現這種問題主要原因不是組織者,而是參與者對同學及同學聚會的認識偏差。必須明確一點:同學也分親疏遠近,分三觀。除重要時間節點聚會(如第一次,十年 二十年)屬于普遍性外,簡稱大聚會。
其余大部分可以當成志同道合的同學會,簡稱小聚。大聚會要恪守原則,簡單,溫暖,務實。組織者能力非常重要。小聚就無所謂了,如果小聚還嘰嘰歪歪,那就不是一路人。
結語:大家對此怎么看呢?寫在評論中,大家一起交流。
本文原創作者:【職場實戰經驗】 請大家多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