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董克文從馬來西亞開畫展回來,在朋友圈曬大馬朋友送他的一款臺灣阿里山高山茶。看著模樣清新,茶湯清淡素雅,忍不住與他約茶。
小城相熟的文人、畫家,到老董的工作室文空間品茶、侃大山,人舒心松弛,每回去都能造設出一段屬于各自的休閑時光,回味甘馀。
老董是個能將雅致與時尚融于生活日常的人;工作室辟一塊品茶地,背景有音樂隱隱托襯,拉呱話題展開并不求工整,任性而散漫,卻又有清泉石上流的透徹會心。
幾個月沒來文空間,又見他有新作在描畫。
壁畫人物是傳統繪畫中比較特殊的門類,熬神耗力,所費之工時也絕非一般繪畫所能比擬。有些大畫從勾線到著色完成,需數百個時日。也許正因為是照本摹寫,個人的意興必須收斂住,以工夫換功夫,那種枯燥與寂寞如失眠者的漫漫長夜。老董總愛說自己愚笨,做事死心眼,鉆牛角尖,恰好對應了描摹壁畫人物對繪者的苛求。
我則以為,畫家對藝術表達樣式與題材的選擇、堅持,內里有心意與機緣在,很像冥冥之中確定了你的宿命,會身不由己。
其中的樂趣與心得自知。
數十年如一日描畫,揣摩的某一刻忽而豁然開朗,長久積蓄之后的勾畫與著色上的瞬間頓悟,都會生出一種透心徹骨的大喜悅。
極其勾魂攝魄的事情。
近期兩次到馬來西亞辦畫展、開講座、進行文化交流,老董經受的震撼與開悟,不亞于幾十年前在中國美術館搞個展。馬來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衷,對壁畫藝術的喜愛,遠超出他的預料。有人坐飛機過來看展、聽講座,講座報滿了無座席甚至愿意站著聽。展開看,有身為炎黃子孫的文化認同與尋根,也有盛行于東南亞一帶佛教文化的熏陶。更讓老董感覺有些詫異的是,壁畫臨摹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深得他們的敬愛。
他們對畫作以及對畫家本人的敬重與熱情,使得老董非常感動。
對老董來說,這么多年對壁畫臨摹的堅持,意義已變得有些越來越抽象;而馬來之展之行,讓老董感受到那么生動真切而又深刻的作品感染力。
意義感再次洶涌澎湃。它也是一種強大的推力,遭遇的這些共鳴時時溫暖著他。
我其實對繪畫對喝茶都一知半解,也不求甚解。畫面勾我眼球便反復去看,茶湯的口感喜歡便一杯一杯地去享用。文化的第一功能,便是讓自己的日常活色生香。
老董泡茶雖無多少專業考究,卻也跟壁畫勾線一樣流暢、熟練。他先預熱茶具,一泡沖水后馬上倒入公道杯,使茶葉受熱均勻,再次高沖沸水,出茶湯,輕晃杯,讓它香氣溢出。我以前喝寶島茶留下的印象可能是凍頂烏龍類,乍一看這款高山茶,湯色也太淺淡了,說是半發酵,卻有著幾分綠茶的成色。一泡入口,香氣類型并不明確。凍頂烏龍湯色蜜綠帶金黃,茶香清新典雅,香氣清雅 ,喉韻回甘濃郁且持久。而這款高山茶卻慢條斯理。
老董說,莫心急,小口細飲,喝醒了味覺再體會。果然,三泡之后漸漸品出阿里山高山茶的柔滑細膩,回味悠長。
口齒留香,且花果香馥郁、持久,喉韻十足。
作者相關文章
董克文的永樂宮壁畫情結
關注馬爾的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