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古城樓的夕陽真是壯美。
暮色蒼茫,城樓在晚霞里厚重如鐵。
到曲阜來肯定是因為孔子。
我們的腦海里,沒有孔子的話,曲阜無足輕重;而到了曲阜才知,這座城市自身的淵源哺育了孔子。
是曲阜的綿長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成就了孔子,而頗有成就的孔子又使得曲阜至今仍為東方文化的圣城。
這是很有趣的一座城和一個人相互依存的故事。
曲阜是塊寶地。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華夏、東夷兩族的祖先就在曲阜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
炎帝、黃帝、少昊都曾經(jīng)徙都于此; 如今這里還有少昊墓留存。
沒有孔子的曲阜,也曾高大上。
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
盡管多有戰(zhàn)禍,至春秋末,其禮樂仍保持完好。
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tǒng)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有記載: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及長,入太廟,每事問。
這種文化氛圍和嚴謹而細實的禮儀環(huán)境,是孔子認知體系形成的重要基礎。
山東人性與民風的粗放與豪爽,齊魯?shù)孛驳拈_闊與起伏,很難與古代禮儀的精致與繁縟相牽連。但在中華早期文化的形成過程中,魯國曾扮演過重要角色。伯禽是周公的兒子,受封魯?shù)亍?/span>
伯禽在魯國苦心經(jīng)營,老老實實貫徹周朝的禮儀制度.。
魯國嚴格遵循以血統(tǒng)為基礎等級森嚴的統(tǒng)治制度,以推行血緣宗法禮制為立國第一要務。它的意圖雖說是削弱當?shù)氐牡胤絼萘?,培養(yǎng)尊崇權威和尊卑的意識,卻對于禮教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政治角度觀其實際效果,魯國王權相對穩(wěn)定,但是國力發(fā)展緩慢。自周公以后魯國從來在諸侯國中都是被欺凌的對象,對照的例子是當時相鄰的齊國,"尊賢上功",并且"因其俗,簡其禮",沒有僵硬的推行周禮,因而迅速大發(fā)展,使國力強大起來。
儒學的一套,建立秩序非常有效;而要強國稱霸,便呈現(xiàn)不能立竿見影的迂腐。
按照我們今人的視覺,儒家文化的母體實際上來源于周朝儀禮,一種并非源自魯國的外來文化。正以為它有移植特點,所以它比原汁周禮更富有想象力,帶有一種活鮮。
儒家文化理念里,周禮是被理想化的。尤其是在春秋戰(zhàn)國崇尚實力、武力爭天下的政治格局中,給人超強穩(wěn)定與充滿秩序感的周禮,對于關注民生的知識分子來說,具有巨大的誘惑力。
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顯要王國的魯國,在如今的曲阜已經(jīng)被矮化。
眼前的曲阜城既以孔府、孔廟、孔林“三孔之地”而著稱,實際上也圍繞“三孔之地”而形成。
街面上古跡舊址甚多,孔府、孔廟與孔子故居同在一條側街上;不遠就是顏廟,兩三里遠即是孔林了。
若與孔家土地相比較,曲阜這座城就顯得卑微。
此地僅孔林就占地面積達200萬平方米,相當于十年前曲阜城的兩倍。
林中古冢累累,碑碣林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等手跡石刻。
據(jù)歷史記載,孔子的“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諸異樹”。至今已有古樹20000余株,枝繁葉茂,四季蒼翠。
孔府和孔林,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與其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孫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
孔子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廟,每年祭。
漢代自漢武帝以后,歷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讀經(jīng),對孔子也不斷追謚加封,同時擴大他的祠廟,孔廟的規(guī)模也越修越大?,F(xiàn)存孔廟占地327.5畝,建筑物466間,前后有九進院落,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筑,左右對稱,布局嚴謹,氣勢宏偉。前三進院落布置導向性建筑物,如門或牌坊。第四進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閣奎文閣,其中藏有歷代皇帝賞賜的圖書。
第七進院落中有“杏壇”,據(jù)說是孔子生前講學處。
孔廟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寬54米,進深34米。
廊下有28根龍古柱,每根石柱都用整塊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雙龍對舞,襯以云朵,山石、濤波,造型優(yōu)美生動,是罕見的藝術瑰寶。
孔廟中還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畫像磚,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和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
孔廟的東側是孔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的府第。
它始建于宋代,經(jīng)歷代不斷擴建,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
占地200余畝,有房舍480余間。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貴族莊園。
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頒發(fā)的圣旨,或處理家族內(nèi)事務。
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園,幽雅清新,布局別具匠心,可稱園林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范例。
孔府藏有大量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貴。孔廟、孔府和孔林(文化遺產(chǎn))199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在孔子的居住地,我試圖把所有的宏大敘事都棄之腦后,只去想當年一個學者、長者的平凡生活。
但我已看不見他的痕跡。
作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