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以如此長的篇幅、如此多的篇數,去細寫閱歷一地或一人的風景而生出的感慨。
這塊草原所觸發的歷史情懷,竟如此深重。
穿過成吉思汗紀念廣場和蒙古博物館,站在高臺上,遠眺這位世界大英雄的衣冠冢,我想起一首詩的詠嘆:
千年來的歷史凝重
十世紀前的駝鈴輕敲
蒙古族奔馳的鐵騎電閃雷鳴
馱過一個迅速興起又很快衰敗的王朝
它意味悠遠而深長。
把時代拉長了看,一個過于注重武功的游牧民族,誕生出了這樣一位舉世罕見的大英雄,未必全是好事。
黑格爾談及成吉思汗時說:他們時常集合為大群人馬,在任何一種沖動之下,便激發為對外的活動。他們先前雖然傾向和平,可是這時卻如洪水一般,泛濫到文明的國土上,一場大亂的結果,只是滿目瘡痍。
這樣的騷動,當這些部落由成吉思汗和帖木兒做領袖時,就曾經發生過:他們從高原橫沖到低谷,摧毀了當前的一切,又象一道爆發的山洪那樣退得無影無蹤——絕對沒有什么固有的生存原則。
成吉思汗和他的部屬,所搶掠、蹂躪其他民族的財富、文明,開創了一個蠻荒、蠻橫的武力至上的非文明治理原則。
對這段歷史的思考卻是兩端的對立:被蒙古鐵騎踐踏的歐洲國家,至今談及那一段經歷,驚懼猶在;而在我們這一邊,卻將元帝國的疆域擴展,看作是一種偉大人物造就的歷史輝煌。
實際上他對歐亞大陸交往、溝通所做的貢獻,遠不及其洶涌澎湃的破壞力造成的負面。
元朝末期,統治者對下層人民進行殘酷的統治和剝削。
1351年,劉福通率白蓮教教眾和被征挖黃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組織“紅巾軍”對抗元軍,開啟了元末農民運動。
1368年,朱元璋推翻大元帝國,建立明朝。
蒙古人被迫退出中原,回到塞外。
一個生活在上天所賜予了美麗與遼闊的草原民族,本該和平而安詳的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他們卻做了一件長久震撼了世界歷史的大事情,用鐵蹄踐踏出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這是世界歷史上版圖第二大的帝國。
蒙古帝國最大疆域的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南至南海。
占了世界土地面積的22%。
草原上的駿馬和駱駝,承載不了建設和發展這么大疆域文明的重負。
畢竟只是個馬上民族,他們在馬背上降生,在馬背上成長,甚至在馬背上死去。
成吉思汗是個馬上的大統領,他跨馬揮刀統一了蒙古草原,攻下了金朝的中都,又將馬蹄所到之處視為自己的領土,掠奪人口和財物,為自己的子孫攻下了一大片土地。
廣場上的雕塑畫面,展示了許多年以來蒙古人對自己民族的這個偉大領袖的無比尊崇和自豪。
《世界征服者史》作者波斯人志費尼說:亞歷山大在世也會將成吉思汗尊為自己的老師。全能的真主使成吉思汗才智出眾,使他思想之敏捷和權力之無限為世上諸王之冠。所以,史書雖然記載了古代偉大的庫薩和的實施,以及法老愷撒的法令律文,但是成吉思汗卻憑借自己的腦子創造出來了類似的東西,既沒有勞神去查閱文獻,也沒有費力去遵循傳統。
征服他國的方略、消滅敵軍的措施,也全是他自己領悟的結果。
倘若那善于運籌帷幄、料敵如神的亞歷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計用策方面做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種種妙策中,他會發現最好的方法莫如盲目地跟著成吉思汗走。
是的,成吉思汗為蒙古族樹立了一種智慧、高大和兇猛的標桿,這也是這個民族政治與軍事上衰敗后,歷經許多年苦難的源頭。
沒有人敢小覷蒙古族的力量,歷代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只有分化、瓦解、消弱以及對蒙古族采取更為嚴厲的約制措施。
贊美、崇拜成吉思汗的人只是被其耀眼的武功結果的光環所炫目,為馬蹄踏出如此大的疆域而驚異、嘆服,實則這段武功至上的歷史,對人類文明、中原文明而言,它就是一場浩劫。
成吉思汗說:如果你們(蒙古族)忘記了自己的文明、語言、文字,乃至民族,那么我將會隨時回來懲罰你們和你們的后代的!
這位勇猛、機智、無畏的蒙古之王,沒有提及要蒙古人繼續用鐵蹄橫行天下。多少算是這個民族的幸運。
自由而快樂的生活在美麗草原上的蒙古族是幸福的,他們經歷和享受了很多年的和平生活。
駿馬不再是戰爭的利器,他們之中恐怕再也出現不了第二個成吉思汗。
這是他們的幸運,也是人類的幸運。
作者相關文章
關注馬爾的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