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標題下“富平人”訂閱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或收藏
麥收往事
劉 琳
前陣子回家,田野里一片金黃,又到了麥收季節,只不過因為機械化再也看不到村民們急匆匆忙碌的身影,村里的媳婦大媽們三三兩兩悠閑地坐在大門前的樹蔭下聊著東加長西家短的閑話,偶爾村道里開過來裝滿麥粒的三輪車,最忙應該算是把有點潮濕的麥子攤開來晾曬的工作了,但這點活那能和以前的工作量相提并論呢。
記得小時候麥收前做的第一件準備工作是碾場,一家人老老少少齊上陣,每家幾乎都留一片地不收種常年當作晾曬東西場地,父親比較勤勞不舍得空一片地出來,就會在麥收前一周把固定的一塊三分地的麥子早早一收,先占暫時放到就近別人的麥場上,把麥子根拔下來,挑些水均勻潑灑在修理平整的地上,等晾曬差不多的時候用繩子掛到石碾子上,全靠人力拉著石碾子把場碾實、碾平,當然條件好點的用牛拉著碾,后來改用拖拉機碾場,等到整片地平整光滑沒裂紋才算成功。麥收的第二件準備工作是磨刀,最開始用鐮刀收麥子,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還能提高割麥的效率,所以老早父親就把割麥用的鐮刀集中起來,把家里的磨石拿出來,旁邊放上一小盆水,給鐮刀上撒些水就開始了磨刀的工作,時不時拿起刀刃來瞇著眼睛看看磨好了沒有,拇指輕放在刀刃上抹一下,去檢查是否達到鋒利的標準,一番準備后一切準備就緒只等麥收大戰拉開序幕。
快收麥子的前幾天父親天天去自家麥地里查看,回來在飯桌上給家里人通告:北邊自留地的麥子還沒干透,要等個兩天才能收,西邊紅旗渠的一畝半麥子已經熟透了等等的話,然后安排麥地的割麥順序,全家人做好割麥的準備。第一天割麥,一大早媽媽早早的起來把水先燒開晾好,提著一壺開水若干茶碗,一家老少拉著架子車趁著太陽還沒有升起來趕到麥地里,一路上碰到各家各戶全是一樣的行頭,大人們簡單的寒暄問候,小孩子們睡眼惺忪走著或坐在架子車里,來到地頭,本以為自家來的夠早啦,發現已經有起得更早人家都開始收麥子了,父親一輩子不甘落在人后,大喊一聲:趕快下地干活,一會太陽出來能把人熱死,看人家誰誰誰都收了半畝地了,于是趕麥大戰正式拉開序幕。父母和哥哥姐姐一人一把鐮刀,左手抓住一把麥稈,右手握鐮刀在距離地面十厘米出往上一揮麥稈應聲而斷,快速把麥子排成一排整齊放好,過一會媽媽返回到割倒的麥子前,用一小撮麥桿當繩子捆住一抱麥子,在我的前方父親永遠在割麥,媽媽基本上在捆麥子,我年紀小割不了就挎個籠蹲在地上拾麥穗,仔細的尋找地上遺留的麥穗,就這樣蹲這一步一步蹲的往前挪,雖然活不重但蹲的時間久了也是腰酸背痛。隨著太陽越升越高,溫度也越來越高,辛苦勞作的家人滿臉都是汗水,直接在脖子上搭個毛巾,有汗了直接擦一下,身上的汗水已經把衣服都浸透了,可是大家都不敢歇一下,因為父親會一聲大吼:快干活,別偷懶,今早必須把這塊地收完。終于連父親也覺得累了說可以歇一下,大家趕快坐下來休息,喝點水,這時父母親會大聲的和相鄰地里收麥子的鄉親打招呼,喊人家過來喝水,勸別人累了就休息之類的話。還沒坐幾分鐘,父親大喊一聲:別光坐著了,干活,早早干完早早回,我當時心里有多少個不情愿呀,但沒辦法,只能聽大人的話,乖乖從地上爬起來繼續干活,終于經過一上午的不懈努力一畝半的麥子全靠家人的雙手全部割完了,現在的重頭戲就是裝麥子,能不能安全的最大限度的拉著滿滿一車自麥子回去還是個技術活,麥捆既要摞的高還要用繩子捆的結實,大人們小心的護送一車麥子拉回到各家的麥場里卸下來,直到把麥地里所有的麥子都安全運送回來。
接下來才是真個收麥子的高潮,每天天剛蒙蒙亮一家老小就一起床來到自家麥場,把收割的麥子散開厚厚的鋪滿整個賣場,在烈日下慢慢炙曬,期間還要用鐵叉把所有的麥子翻過來繼續暴曬,等翻上若干次直至整個麥穗曬得干干脆脆,只需稍微用力一碰麥粒就掉下來的程度就開始了碾場,最開始應該用牛拉著石頭碾子細細碾過每寸鋪滿麥稈的麥場,到我小時候的時候已經有了拖拉機,一個村里先富起來的一兩家人買了拖拉機,用拖拉機的車頭拉著足有1.5米長石頭碾子在鋪滿麥稈金燦燦的麥場上來回碾壓,直到把圓柱形空心的麥稈碾成薄薄且緊貼在一起的麥稈,把麥粒從麥穗上碾出來是碾場成功,如果麥稈沒曬干透,就算再用碾子碾上更多次也很難把青麥粒碾下來。此時是最輕閑的時候,麥場旁邊是媽媽早就準備好的涼茶,也有在涼開水中放了白糖的甜水,喝起來甜絲絲的,當然是小孩子們的最愛,大人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看著拖拉機碾場,喝著茶水,點評自己或別人家的收成。等碾場完畢后就到了全家大小齊上陣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是鄰居互相結盟,基本上會兩三家互相幫忙,人多力量大呀,每人手拿鐵叉把用石碾子壓的緊實的麥稈挑起來在空中使勁抖動,用力把麥粒從麥稈麥穗上抖下來,在都抖動的過程中最開心的就是看到聽到麥粒嘩啦啦的落下來。在農民的眼里,每一粒麥粒都是珍貴的,都凝結著他們辛苦的汗水,閃爍著勤勞致富的光芒,所謂粒粒皆辛苦對他們最有感觸,為了最大限度的收獲自己的成果,保證把每一粒成熟的麥子都收進自家糧倉,我們還需要把前一輪的碾場再來一次,于是把抖過的麥稈蓬松的豎起來,一叉一叉把整個麥場碾過的麥桿仔細抖動翻曬,讓著大太陽再好好暴曬個把小時,讓拖拉機拉著石頭碾子再仔細碾過鋪滿麥稈的麥場,再次用鐵叉挑著抖動麥稈,讓剩余的麥粒干脆全部的落到場上,終于碾場成功完成。
接下來的環節叫起場,用鐵叉把沒有了麥粒的麥稈高高往前挑起來,使得所有麥粒與麥稈完全脫離,就這樣全家人一叉叉的把麥稈往前移動,越聚越多,再用大木叉把麥稈堆往早已選好的麥場一角,要把所有碾過的麥稈堆起來,要求這麥堆要盡量少占地方,所以每家的麥堆都推得高高的,所以怎么堆好麥堆也是個技術活,哈哈,這個時候每家的小孩子就派上了用場,我家自然是我嘍,我爬上正在堆的麥堆上,大人們用叉把麥稈挑起來仍上去,我負責用腳把它們踩實,鋪平,要讓頂端鋪成圓形,而且上端要逐漸縮小面積,把麥垛壘好的標準是結實,不能偏或歪,否則麥垛容易倒塌,看起來似乎不費力,但很臟,大人們只管用木叉把麥稈仍上來,但扔到我的面前的不只是麥稈,還有塵土、麥稈的碎屑,它們朝我撲面而來,我只能瞇著眼睛,小心呼吸,眼里有活,雙腳雙手不停的矯正扔上來麥稈位置,哪顧得滿身滿臉都是塵土碎屑的,終于麥垛完工,一般麥垛都得有個七八米高吧,父親把鐵叉叉到麥垛高處,我小心的順著鐵叉滑下來,回頭看看有自己勞動成果高高的麥垛,心里還是很自豪的。別小看了這個麥垛,農家人一年的生火材料全靠它了,因為麥稈曬得干透,每次用時從底下某處有規律的抽取,用竹籠挎回去,用火柴點燃一小把放進農家灶膛里,從每家每戶的煙筒里飄出炊煙裊裊,美味的媽媽制造的各式美味出現在各家里,慰藉著勞動者的脾胃和心靈。
把麥稈挑走之后的麥場上鋪了厚厚一層麥子,用木推子把這些混著各種碎屑的麥粒推到場中央,由于麥子越推積累越多,我力氣小就推不動了,大人們會接力一截一截的往前推,直到把所有麥子都推到一起形成金字塔式的麥堆,這時候小孩子的活基本就算結束了,父親的揚場就要開始了,用木锨把麥子高高揚起,借助風力把麥粒和其他的碎屑進行分離,麥粒會垂直落下,而碎屑會被風吹到一邊去,勞動人民即使沒怎么上過學校,沒學過多少物理知識,但生活的常識會教會他們很多的應用,所以科學來源于生活,又反饋給生活更多的便利而已。如果沒有風就不得不租借大風扇,由拖拉機帶動大風扇轉動吹出強勁的大風,把麥粒吹出來,反復經過風力的輔助分離作用,終于得到了干凈的麥堆。
隨著曬麥的環節到來,又到了小孩子們發揮作用的時候,接下來的幾天好天氣里,為了讓麥粒曬干存儲,每天太陽剛剛露出臉,全家人來到麥場上,用木推子把金字塔式的麥堆散開均勻攤開在麥場上,接下來我就留在麥場旁邊的陰涼處,隔上一會用木耙子把麥子進行翻曬,有時候調皮用自己的兩個腳在麥堆里貼地往前挪,也能把麥子翻曬,回頭看看自己在麥場上用腳丫子畫的歪歪曲曲的線條還得意的不行,哪管會把腳丫子搞臟這回事,等到太陽下山全家人在把麥子聚攏起來,第二天再進行攤曬,就這樣在大太陽下暴曬三五天,父親把曬好的撿起一把看看,仍一顆到嘴里一嚼,只聽得咯嘣一聲,父親說曬好了,可以拉回家入糧倉了,于是架子車拉著媽媽提前洗好的二三十個肥料袋子來到場上,兩個人合作用鐵戳兜把麥子裝到化肥袋子里去,這邊裝那邊扎口,把裝滿麥子的袋子口要扎緊,另外一邊往架子車上裝,架子車裝滿后有拉車的推車的,齊心協力把裝滿麥子的車安全的運回家,放入糧倉儲存起來。
從每年秋天十一的播種,經歷了秋天的初生長,捱過了漫漫寒冬,迎來了春天復蘇,終于等到了夏初的收獲,這期間每年冬天要冬灌一次,春天還要大水灌溉一次,春天快要抽穗時為防蟲害還要噴藥一次,春天萬物復蘇,麥子長勢很好,可地里的雜草生命力似乎更旺,整個春天似乎都要去麥地里拔雜草,等到快吐麥穗時更是每天去麥地里拔掉燕麥,最怕的就是五月的風,千萬別吹大風,不然麥子一倒,割麥子的工作量增大不說,收成還要減半,所以在麥子成長的這整整八個月里才不是甩手不管,麥子就自己長好了。所以農村人最最重視的就是夏收了,直到看到麥子進糧倉才宣告收麥工作大功告成,才能休息一下,從準備到最后結束要用至少半個月或更多的時間,而夏收的開始往往是農村一年里最忙碌的時間,遇到下雨天來臨前更是會爭分奪秒,所以每到夏收時節中小學一律放假,稱之為忙假,從六一開始放兩周時間,所有人全心全意只為保衛夏收成功,這半個月里全家老小齊上陣,沒有人喊累,只要看到金燦燦的麥子越堆越高,流著汗的臉上笑容卻越燦爛。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逐漸改變了生活,現在的農村幾乎與城市并無太大差異,平整的水泥路面取代了泥濘的土路,互聯網的普及給了農家人一樣的視野和娛樂,聯合收割機的出現則完全取代了以前繁忙笨重的純手工夏收工作,現在的夏收學校已經不再放假,在外工作的農機子弟也不必趕回家,因為一臺收割機只需十幾分鐘就能收完一片地,好多媳婦大嬸們就像平時一樣坐在家門口的樹蔭下繼續家長里短的聊天,主人家只需一兩個人站在地頭把收麥的錢準備好就行了,收割機把收好的麥子直接裝袋,用三輪車運送回家,再利用起吊機把麥子運送到平房房頂暴曬幾天即可儲存進糧倉,甚至直接在地頭直接賣給收糧食的商販,所以科技改變生活,使生活更加便利。可是,我看到地頭里已經成熟的麥穗思緒卻不由自主的回到了以前的麥收時代,腦海中出現了曾經的繁忙景象,溫習父輩的勞作,更加佩服我們的父輩憑借自己的辛勞的雙手為后輩們創造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所以這萬萬千千樸實勞作的農家人,才是我們的家園不斷發展壯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