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見聞
我居住在富平石川河岸邊的一個小區,高樓幾十棟,有幾萬之眾。地下車庫2個,有1000個泊位,算上地面的1000多個泊位,有2000多輛車可以停放小區。在我們當地,就其占地面積、規模而言都是屈指可數的。小區是個小社會,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天天在這里發生和上演,我講的故事來自身邊,是生活的真實。
1
小區 A棟住著一位老人,丈夫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幾十年風風雨雨,與兒子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年輕時她是"女強人",走南闖北,在外打拼多年,流過汗,更多的是流過淚;當過保姆,看過別人臉色,更多的是受過無數的委屈;當過建筑工人,流汗流淚,也流過血,唯獨沒有向現實和困難屈服過,低過頭。憑著一個女人的倔強和毅力,一位母親的博大胸懷和向往,供孩子讀完大學畢了業。兒子在西安找了份不錯的工作,成了家,有房子、有車子,日子雖然過的不是大富大貴,但也其樂融融。老母親年輕時候超負荷的勞作,提前透支了身體,落下了一身的毛病。兒子本想把高齡的母親接到西安與他們一起生活,可老母親離不開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地方、老朋友,更離不開曾經照顧過她們母子生活的三鄰五舍。沒得選擇,兒子隨了母親心愿,在縣上買了一套房子,與我同住一個小區,時間久了也就慢慢熟悉了,彼此間相互交流,無話不說,成為了忘年交。
老母親生活基本能夠自理,兒子擔心母親一人孤單,日子過的冷清,就請了一個大約50歲年紀的保姆照顧母親平時的生活起居。母親腿腳不大好,在屋子里出出進進還可以,走路稍遠點就有困難。只要不刮風下雨,保姆都會準點兒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在小區轉悠。春天曬太陽,看綠草花開;夏天樹下乘涼,聽新聞八卦;秋天望大雁南飛,享受豐收喜悅;冬天白雪皚皚,心靜如水。
給我的感覺,那里有娛樂,輪椅就會出現在那里,那里有熱鬧,輪椅就不會缺席。老太太在快樂中消磨時光,在時光里忘記孤獨!
每到周五下午,老母親都會在小區門口等待兒子一家三口人的歸來,這大概是老太太最幸福的時刻。孫子趕老遠就呼喚奶奶,一下子激活了老人沉睡的腦神經,此刻的老人就像小孩子一樣快樂。高興,幸福的淚花,滿足,喜悅書寫在老人的臉上,卻羨慕在我們心中。
雙休日,兒子一般會安排五口人外出,帶上輪椅,有計劃的在臨近或者不遠的地方透個新鮮空氣,踏個青,旅個游,賞個雪,共個餐,好讓受盡磨難的母親在最后的時光里,享受太平盛世的清福,少留點人生的遺憾。
老太太告訴我:孫子說他將來對待自己的爸爸和媽媽,就像今天媽媽爸爸對奶奶一樣好。是啊,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和榜樣,其言其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良好的家庭美德就像人體的基因一樣,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代代傳承。
2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C棟樓,住著一對老夫妻,老兩口和我一般年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外嫁他鄉,相距幾千里,多年回不了一趟娘家 。每當父母思念女兒時,通過視頻話聊,以滿足心里的慰藉。老兩口從心底里沒有指望女兒為他們養老送終,但自責當年為女兒婚事考慮不夠周全,把女兒嫁得太遠了,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一定會是另外一種決定,但世間沒有后悔藥可吃。女兒的遠嫁,老兩口把全部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兒子大學畢業后,在一個事業單位上班,收入不菲。十年前,老兩口為了給兒子成個家,把省吃儉用積攢的三十多萬積蓄,買房付了首付。老兩口一六年來縣城,是兒子多次訴苦說孫女無人照看,老兩口才逼迫轉讓了家里的土地和柿子園、椒園,然后來縣上一門心思看管孫女。
兒媳大學畢業后,一直沒有找工作,懷了孩子后,更不想上班了。至從老兩口來縣上,家里的衛生、洗衣服做飯、買菜全是老兩口大包大攬。對于當了一輩子的農民來說,在家里多干點活算不了什么,關鍵是整天心里生悶氣。老兩口做的飯,只有老兩口和孫女吃,兒媳婦點外賣。孫女除了晚上和媽媽睡覺外,三歲前都和奶奶天天黏糊在一起,絲毫沒有喘息的機會,身體累,心里更累。
兒媳在家整天前門不出,臥室門不邁,躺在床上玩手機,就像中了魔一樣上癮,用現代的網絡語言說,是一個超前進入的躺平族。春夏秋冬,我們經常會遇見老兩口帶上孫女在小區轉悠,有家不能回去,有家也不想回去。最難熬的日子是冬夏兩個季節,兩位老人在公園的凳子上輪流休息,一個人盯著孫女玩耍,唯恐把孫女那兒撞著或摔著。農民是天下最樸實的人,更何況為了自己的兒子,這些委屈都不算什么。好不容易熬了五六年,孫女馬上就要幼兒園畢業了,老伴買菜不小心把腿摔折了,身體檢查出了肺癌晚期,這對老兩口無疑于晴天霹靂,雪上加霜,一下子亂了方寸,不知如何是好。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電閃雷鳴,也沒有完全淹沒小兩口在小屋子里濃濃火藥味的舌戰聲,正好被上衛生間的母親無意聽到了:
“我懷上二胎幾個月,你媽就得了這個要命的病,這個孩子是生還是不生?孩子生下來誰管?”兒媳發泄著不滿,步步緊逼。
“母親都病到這個份上了,你不擔心母親的疾病,還優先考慮自己孩子誰管的事,你太自私了。你給我們倆生孩子,又不是給母親生孩子,還擺什么虧欠?真是不可理喻。”話的分量很重,給了妻子嚴厲地批評。
“不是我自私,是這病是個無底坑,到頭來花上幾十萬,最后還是人財兩空。我們身邊發生的實例你不是不清楚。更何況這幾十萬元哪里來?”媳婦辯解道,希望說服丈夫。
丈夫說:“父母為了給我們買房子,掏空了家底,我們做子女的能眼睜睜看著母親受病痛的折磨,這還是兒女嗎?我們的孩子長大了,知道了我們這樣對待奶奶,他們會怎么想,不遭報應嗎?前車可鑒,咱們村的趙老太太,劉老太太今天生活為什么過的那么苦,村上沒有人同情她們,就是她們年輕當媳婦的時候,對婆婆特別的苛刻。風水輪流轉,現在又輪到她們自己了,后悔晚了。再有十幾年,我們也會成為爺爺和奶奶,如果兒媳對你也這樣,你會怎么想?”
“我是現實主義者,想得沒有那么多,考慮不了那么遠。告訴你,我沒有開銀行,沒有錢。我給你們廖家生上一男半女,續上香火,就算盡到了義務。我可不想跟你過日子背上一身債務,做一個討飯的窮鬼。”媳婦向丈夫發出了最后的通牒,似乎這是不能逾越的底線。
也許兒子覺得再這樣爭論下去,相互都會傷害到感情,到天明也不會有一個結果,讓爸爸媽媽聽見了,會更生氣,隨后選擇了沉默。
風住了,雨停了,黑夜掩蓋了這個世界,縣城也睡著了。但對這家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平靜的夜晚,也是一項艱難的選擇,這里面包含著人倫道德、素養、風俗習慣、承受能力和熟悉人的評價和眼光,不要低估社會的輿論,它可以把你捧上天,也會讓你下地獄。
母親把小兩口屋子中的信息告訴了老伴,兒子家里第二天飯桌上就出現了一張紙條,兒子:爸和你媽回老家了,不要埋怨爸媽的不辭而別。你媽得上這個病,不是一天兩天能治好的。今后爸爸媽媽幫不上你們什么忙了,但不要給你們添麻煩。好好和媳婦過日子,家里的事情有爸爸頂著,你就不要操心了。
客車在平坦的柏油路面上奔馳,綠油油的麥苗、村莊、山巒不斷的后移,老兩口沒有好的心緒欣賞窗外的春天,倒感覺有股冬天的寒風刮進心里,不自覺打了一個寒噤。老頭唏噓到:多虧前幾年聽了你的話,沒有把農村的老屋給賣了,要不我們老兩口真成了無家可歸的乞討者了。老婆說,沒有你說的那么悲催,你沒聽人說嗎,智商極品的孩子屬于世界的,優秀的孩子屬于國家的,一般的孩子才屬于我們自己的。兒子是我們自己的,比起那些把孩子送到大洋彼岸的父母強多了,起碼我們還有個希望和念想嘛。
客車緩緩地停在了村子口,這是該線路的最后一站。雨后的橋山清晰可辨,深黛顏色更加的鮮亮,腳下的這片黃土地,才是生命的歸途。
2021年7月13日寫于重慶
作者簡介:王聞民,底店鄉人。原任新疆英吉沙縣第二中學校長(學校后更名英吉沙縣實驗中學),中學高級物理教師,曾任喀什地區物理學會副會長,自治區教育學會會員。主編《中國共產黨英吉沙縣簡史》,并獲自治區黨史編寫獎。退休后,有計劃地閱讀,彌補歷史留給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缺憾;用笨拙之筆,記錄滄桑歲月,豐富自己的文化精神生活;笑看日出日落,從容走向暮年,與夕陽相約。現為富平縣作家協會會員。
講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揚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