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背后的故事
文/溪青淺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桃花詩,寫偶遇,寫癡情,寫傷感。由此,不光造就了一個流芳百世的詩人,還衍生出了一段浪漫動人的故事。
寫詩的這位崔護,是今天的河北定州人,大約生活在1200年前的唐德宗貞元年間,當過首都長安市長(京兆尹),國家監察委主任(御史大夫)、兩廣(廣東、廣西)省委書記兼軍區司令員(廣南節度使),活了70多歲。
落第之后郁郁寡歡,獨自去郊外散心,走到位于西安長安區樊川潏河北岸的桃溪堡,這里桃花開的最艷,是文人墨客、達官貴戚賞春游覽的好地方。
崔護賞花賞得口渴了,旁邊又沒有奶茶店,附近也沒有外賣,只能隨意敲開一戶人家,豈料出來的是位妙齡女子。開囗向姑娘討口水喝,姑娘迎他入門奉上茶水,據說倆人只是互通姓名并未多談,但直到夕陽西下時,崔護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
崔大公子是否從此情根深種,依依惜別不得而知,沒人知曉崔公子的情感歷程,但要說對面若桃花的姑娘心心念念,朝思暮想倒也不見得。
只是這一走就走了一年,直到第二年高考金榜題名后才想起這位名叫絳娘的姑娘。于是興致勃勃重游舊地,卻見姑娘家柴門緊扣,意興闌珊之際在門上留詩一首,寫出了自己尋桃花姑娘不遇的悵惘。
崔護一生留下了六首詩,只有這首人面桃花詩讓他名噪一方。也許故事就到這里結束了,但偏偏有好事的孟棨在《本事詩》中再創作了一版關于崔護與絳娘的動人愛情故事,讓這首詩更加深入人心,得以流芳百世。
人們希望的結尾自然如故事當中那般,三天后崔護又重訪小院,發現院中哭聲陣陣,得知絳娘自去年起便思念成疾,三天前外出歸來后見他題在門上的詩,以為從此錯失良緣,一病不起致香消玉隕。
崔護執手呼喚,感動了天地,讓絳娘重返人間,倆人從此結秦晉之好,絳娘一路輔佐崔護官運亨通。
這么完美的大結局恐怕只有童話里才有吧。不怪我潑冷水,咱們冷靜地分析一下這個故事:崔護在郊外賞桃花口渴敲農戶的門,開門的是絳娘本人,看來家中沒有丫鬟,是個小戶人家,據說是父女倆相依為命。
在當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的年代,姑娘獨自在家,迎一個青年陌生男子進門已是不妥,何故還要向對方說出自己的姓名呢?如果絳娘只是一個不懂禮教的農戶之女,崔護又何以會念念不忘呢?要么相貌脫俗,要么爛漫天真,總有吸引閱盡春色的大家公子之處。
可能落魄的崔護正值人生低谷之期,遇姑娘贈一瓢之飲,對絳娘的初印象還是不錯的。一年之后春風得意馬蹄疾,自然意氣風發賞桃花,故地重游想起去年的偶遇,尋姑娘不遇有點小遺憾,突發感慨寫下這首詩,沒成想這首詩就出名了。
你寫詩就寫詩吧,還非得把詩寫在人家門上。引得四鄰八坊紛紛前來觀看,何況這里是京郊桃花最艷的景點,正值春游的好時節,王孫公子們最愛吟詩作賦,聽聞有新鮮出爐的絕佳詩作,豈能不來圍觀?
在姑娘家門前里三層外三層圍著欣賞崔護的大作,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念誦還不夠,還要探頭探腦朝里觀望,都想一窺絳娘人面桃花的芳容,再評頭論足一番,絳娘家門口很快會成為當地一景。
您崔公子寫詩寫爽了,興盡而歸,還讓人家姑娘家門口成為網紅打卡地。閑著沒事的文人墨客們最愛八卦了,流言蜚語滿天飛,讓一個小門小戶的姑娘如何生活下去?也許人家早定了親,你白紙黑字的夸人家人面桃花,字里行間一腔癡情,好像早跟人家私定終身了似的,這黑鍋讓人如何背?保不準就被人退親了。
姑娘的病大概率不是相思成疾,很可能是怒極攻心的。被放在熱鍋上炒的姑娘百口莫辯,此后怎么好嫁人?何況這個浪蕩子題完詩就不見蹤影了,姑娘的下半身托付于誰?
至于說崔護千呼萬喚癡情一片,感動天地,閻王爺大筆一揮讓姑娘重回人間,那更是荒謬,崔護會起死回生嗎?還是會心肺復蘇術?有沒有可能是姑娘悲憤欲絕,幾天水米未盡短暫的昏過去了,又被崔護大力搖醒了呢?
崔護身為官二代,又金榜題名,前途無量,在那個特別講門第的年代怎么肯娶小門小戶的絳娘為妻呢?就算他一時被愛情沖昏了頭腦,他的父母家族可愿意?
就算是題詩毀了姑娘的名節只能迎娶回門,兩家的門第可謂云泥之別,很有可能是一乘小轎抬了做妾,小門小戶的農家女如何在大家族里生存?被嬌妻美妾鶯鶯燕燕簇擁著的崔大官人又如何能與絳娘相濡以沫琴瑟和鳴?
對這首詩美好的演繹無疑是一個古代版灰姑娘的故事,只是童話而已,切莫當真。沒有了絳娘,還有無數個粉面桃腮的美嬌娘,絲毫不影響崔護的人生桃花依舊笑春風。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一笑,便是千年萬年,每一季桃花兀自美麗,不為你我,也不為那個杜撰的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