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老味道
吳瓊
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中,這個飛速發展著的時代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每天伴隨著人們,電子信息技術充溢在每一個角落里,高樓林立與霓虹閃映成了每一座城市的標簽。世界變小了,各個地方的差異也日趨淡化。然而,作為一個東北人,每當冬天來臨的時候,我還是能夠格外深刻的體會出一番獨特的味道來。特別是一下了雪,那種老奉天、老烏拉的味道又隱隱的浮現了出來。
在滿清時期,東北并不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東三省,而是東北四省,分別為奉天、吉林、黑龍江和熱河。當時,奉天省包括了遼寧、內蒙古通遼、內蒙古興安盟,吉林省是吉林和黑龍江東部的總稱,黑龍江是黑龍江中西部和內蒙古呼倫貝爾,熱河省便是河北承德和遼寧義縣、錦州和內蒙古赤峰、通遼。地域劃分看上去有些混亂,但在那個滿族八旗所統治的天下,連他們的姓氏、名字都是極其拗口的。到了今天,我們能夠清晰記得并且懂得的,就是無論是滿清還是后來的民國時期,奉天省的省會沈陽,當時被叫做奉天府,吉林省有一個吉林市,是全國唯一一個省、市同名的城市,那時被叫做吉林烏拉,后來才被劃歸到黑龍江省,并且成為其省會的哈爾濱,是一直沒有被改過名字的,雖然在當時只是一座小城,但這個名字卻是滿語、蒙語、俄語、通古斯語和女真語五種語言的集合,至于翻譯成漢語究竟是什么意思,至今眾說紛紜。
“冷”和“雪”大概是東北這個地方區別于東北以南地區最顯著的兩大特征,一入了冬,一飄起了雪花,厚厚的棉衣棉褲或是棉袍裹上了身。尤其是這里屬于滿清皇朝發源地,滿清子弟自詡是從馬背上得天下的,以勇武為榮,生活習性也是不拘小節的。一直延續下來的豪爽奔放的性情,就連最文靜靦腆的女孩子,穿起冬裝來走在大街上,腳步也帶著些許鏗鏘有力,腰身的搖擺也不似江南小女人那般的柔弱。白茫茫的雪,雪天里天空特有的,說不上是白、是灰還是藍的顏色,倘若再襯上幾片帶著歷史痕跡的古老而又斑駁的城墻,那情景,整條街,整座城,都是滿滿的懷舊風情,那老味道便也充溢著你的內心。
曾經被叫做奉天的沈陽,在后金時期被叫做盛京,那時候清朝還沒有正式成立,努爾哈赤將其定為國都,并在此修建了皇宮,沈陽迎來了歷史性轉折,從一個軍事衛所,一躍成為盛京皇城,逐步發展為東北中心城市。它的最初聞名于世,大概是由于東北王張作霖的出現。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直奉戰爭失敗后撤回關外,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布東北三省“獨立”、“自治”。直到今天,走在沈陽的大街小巷里,仍然能夠隨處可見那高墻和城門都是滿清遺留下來的風格,讓你忍不住還是想把它叫做奉天。并且絕大多數人都相信他們的老祖宗努爾哈赤身陷危難時,是被狗所救,仍舊延續著不吃狗肉的習俗。
吉林省現在的省會長春在偽滿時期被叫做新京,由于取了這個名字并非本意,人們至今絕口不提,但對于與它相鄰的吉林市,卻依舊保存著一處吉林烏拉滿族鎮的古城遺址。烏拉是滿語,譯為沿江的城市。在那里會舉行隆重的薩滿儀式,也飄溢著老烏拉的正宗味道。隆重的薩滿教儀式以祭祖為大宗,慣于龍虎年或蛇年春秋二季操理,分家祭和族祭。家祭時要選擇本家取妻生子、就職榮升、修宅遷居、壽老病故或兒女久病初愈等紅白喜事的時候。全族團結、喜慶豐收可操辦族祭。無論是那種祭祀都得請全族老幼參加。在整個祭祀活動中,可分祭神樹、殺豬祭神桿、領姓、擺件子、蒸糯米、打打糕等一整套習俗。滿族風味飲食主要有哈依瑪、打打糕、菠蘿葉餅、粘豆包、大小黃米;“火勺”有煎、炸、蒸、煮四種做法。一靠近那種傳統的風俗,便把吉林烏拉這個名字在心底默念了千萬遍。
哈爾濱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墻的城市,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二十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后有三十三個國家的十六萬余僑民聚集這里,十九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哈爾濱文化深受俄羅斯文化影響,哈爾濱的城市也是由俄羅斯人最早進行規劃的。在哈爾濱可以看到很多俄羅斯人遺留下來的俄式建筑,俄羅斯歌舞、西餐、啤酒遺留至今。很多哈爾濱人都有一種濃濃的俄羅斯情結,這可能來自于他們常穿的布拉吉、常喝的格瓦斯、常吃的里道斯和常見的木刻楞。在這所典型的移民城市中,曾最多容納近十六萬人的俄羅斯僑民。僑民的到來對這座遠東的年輕城市各方面進行著“改造”。如今,當雪花飄起的時候,走在哈爾濱的任何一個地方,都翻仿佛置身于前蘇聯時代。
老味道,深植于心。感知老味道,不靠嗅覺,那是抹不去的記憶。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