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流金歲月
文/吳瓊
最近說起追劇,最熱的當屬根據亦舒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流金歲月》。我是個念舊的人,當下流行的東西很少去觸碰,之前也沒有看過這部小說,倒是搜出了1988年香港版本的老電影《流金歲月》來看,畫面雖已不太清晰,全劇都是粵語,又沒有字幕,說的什么全部靠猜,但還是從那種舊的影像中嗅到了我喜歡的氣息。
亦舒的確是個獨特的作家,人們熟悉這個名字大概更多的要源自于前些年的熱播劇《我的前半生》,那也是由亦舒的同名小說改編。她的小說故事情節性很強,也充滿了曲折和意外,但看完了就是會讓你覺得很貼近生活,那些曲折和意外都是現實中有可能發生的,并不會有一個作家在閉門造車編故事的感覺。
故事有兩位女主人公,一個叫蔣南孫,一個叫朱鎖鎖,最開始看到這兩個名字覺得奇怪的很,這不像是兩個正常的姓名,倒像是幾個普通而又毫無關聯的的漢字硬組合在一起的詞匯。
這兩個女孩子可真是名副其實的小姊妹、老同學,從十七歲時起就坐在一間教室上課,比青梅竹馬的戀人還要讓人羨慕。蔣南孫家境優越,朱鎖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拼,將她寄養在舅媽家,這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在父親去世之后愈發的強烈,蔣南孫無條件地把她接到自己家里生活。之后的情節自然是畢了業走出了學校,兩人各自有各自的經歷。融入到社會中不再像在校園里那樣單純,蔣南孫擁有了一份從經常被老板嘮叨到自己當上了老板的工作,她愛的人不愛她,愛她的人她又不愛;朱鎖鎖為了生存,從一個清純少女變成了大老板們經常去應酬的夜總會的舞女,有了接觸上層社會的平臺,人也變得八面玲瓏,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就把自己嫁給了一個富二代,但其實在她內心里從來沒有放下學生時代她和蔣南孫共同暗戀的一個人,她不愛她的丈夫,嫁給他只是因為他是她所有接觸的人當中能給她最好的物質生活的一個。
后來,蔣南孫的父親炒樓盤虧了本,欠下了一大筆債,又因心臟病突發去世,是朱鎖鎖幫她還清債務,幫她料理父親的后事。再后來,朱鎖鎖離婚,與暗戀的人分分合合,痛苦的時候是蔣南孫一直在身邊陪伴她。總之,整個故事就是這兩個女人在互相幫助,期間也有過爭吵、嫉妒、誤會,但到最后回憶起來,留在記憶中的仍然是那段學生時期的青蔥歲月,所有的恩恩怨怨都隨風而逝。
對于這二人后來的經歷我內心并沒有太大感觸,只是學生時代的那一幕幕,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很多年以前。我的學生時期也有過一個蔣南孫的朱鎖鎖、朱鎖鎖的蔣南孫,那個時候兩個同學之間的好,最佳的表現形式就是在一起,沒有邁向社會、來自工作、情感、家庭之間的煩惱,不需要你們去共同面對更多的風風雨雨,只是兩個孩子之間單純的你喜歡跟我在一起、我愿意為你做什么。但就是這樣的基礎,才為你們日后邁向社會去共同面對更多的風風雨雨鋪就了堅實的奠基。看到故事中出現的白球鞋、白裙子、齊耳的短發、旁邊別著一枚發卡、拎著書包、拉著手,在教室里、在樓梯間、在操場上,看男同學打籃球、躲避壞孩子的追趕、躲在一間臥室里說悄悄話,我竟然落下了兩行熱淚,這樣的情景何等的熟悉!
你之后結交的再好的朋友,會跟你通宵去喝酒KTV、會告訴你如何管住家里的財政大權、會教給你怎樣防止男人出軌、會在你生日那天給你發紅包、會為了避免跟你撞衫而不再去穿那件她很喜歡的衣服。而只有這樣的老同學,只有蔣南孫的朱鎖鎖和朱鎖鎖的蔣南孫,會待你比自家姐妹還要親近、會故意跟你戴一枚同樣的發卡、會跟你換著穿不同顏色的扭著麻花棒的毛衣、會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即使見不到面也要給你寄來她認為你會喜歡讀的書。
其實這樣的故事是每一個人過去的一段不同的縮影,每一個人都曾有過一段屬于自己的流金歲月,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蔣南孫和朱鎖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