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迅猛發展,GDP翻了幾倍,敲鑼打鼓要打造的城市圈也有二十幾個,但真正的城市圈其實就兩個:長三角和珠三角!其它所謂城市圈徒有其名,根本達不到城市圈的標準,城市密度不夠,經濟協同不強。像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圈,城市之間距離達兩三百公里,在產業上更是少有合作,何來城市圈?所以與其自不量力搞城市圈,不如搞都市圈更實在,都市圈成熟了,城市圈自然就形成了。
都市圈:即以一座特大城市為核心,周邊60公里半徑范圍內(城市外環線為起點)的中小城市和城鎮共同組成的經濟生態系統。都市圈內一般通過地鐵、輕軌、BRT連接,實現1小時通勤。
除四大一線城市外,中國哪些城市具備形成都市圈的潛力?
一、成都
60公里半徑內城市20個:龍泉驛區、郫都區、溫江區、新都區、青白江區、彭州、都江堰、眉山、資陽、德陽、崇州、邛崍、什邡、簡陽、大邑縣、金堂縣、彭山區、浦江縣、仁壽縣、中江縣.
60公里半徑內人口和經濟:人口約3000萬,GDP約2.3萬億。
二、武漢
60公里半徑內城市13個:鄂州、黃岡、黃石、咸寧、孝感、漢川、漢南區、新洲區、黃陂區、梁子湖區、華容區、團風縣、嘉魚縣等。
60公里半徑內人口和經濟:人口約2500萬,GDP約2.7萬億。
三、杭州
60公里半徑內城市17個:紹興、湖州、嘉興、蕭山區、余杭區、臨安區、富陽區、海寧、海鹽、桐鄉、平湖、安吉、南潯區、德清、諸暨、桐廬、臨浦鎮等。
60公里半徑內人口和經濟:人口約2100萬,GDP約2.7萬億。
四、南京
60公里半徑內城市12個:鎮江、馬鞍山、滁州、句容、儀征、六合區、浦口區、溧水區、博望區、全椒縣、和縣、來安縣等。
60公里半徑內人口和經濟:人口約1800萬,GDP約2.5萬億。
五、重慶
60公里半徑內城市13個:南岸區、巴南區、璧山區、北碚區、空港新城、江津區、永川區、銅梁區、合川區、長壽區、涪陵區、南川區、綦江區等。
60公里半徑內人口和經濟:人口約2000萬,GDP約2萬億。
六、西安
60公里半徑內城市14個:咸陽、渭南、銅川、興平、臨潼區、高陵區、鄠邑區、閻良區、涇陽縣、三原縣、禮泉縣、藍田縣、乾縣、淳化縣等。
60公里半徑內人口和經濟:人口約2200萬,GDP約1.6萬億。
七、鄭州
60公里半徑內城市14個:開封、滎陽、焦作、新鄉、新密、新鄭、鞏義、中牟縣、尉氏縣、武陟縣、沁陽縣、封丘縣、原陽縣、通許縣等。
60公里半徑內人口和經濟:人口約2500萬,GDP約2萬億。
八、沈陽
60公里半徑內城市11個:撫順、鐵嶺、本溪、遼陽、鞍山、新民市、燈塔市、遼中區、弓長嶺區、本溪南部三區、本溪南芬區等。
60公里半徑內人口和經濟:人口約1700萬,GDP約1.3萬億。
成都都市圈最成熟,一方面城鎮數量足夠多,達到20余個,且人口密集高,另一方面成都城區足夠強大,對周邊的吸引力很強,未來地鐵或輕軌聯通到位,很快就能形成一個巨大的都市區。
武漢、杭州、南京、重慶這四座城市的都市區框架已經形成,人口和經濟實力也足夠強,目前欠缺的就是整合,通過地鐵網絡連接,未來10年內有望形成比較成熟的大都市區。南京也是中國唯一跨省都市圈,馬鞍山、蕪湖、滁州都有向南京靠攏的意向。
西安、鄭州、沈陽三座城市的都市圈還處于形成階段,由于經濟實力還不是非常強大,三城還是以主城區發展為主,但外圍衛星城數量已經足夠多,待主城崛起后再進行統合,估計15年左右會形成成熟的大都市區。
四大直轄市,和這八大都市圈將是中國未來主要的國際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