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城市GDP百強榜已經完成80%,百強城市過去一年的經濟表現已可粗觀。
一、增量十強:重慶、廣州最多
GDP增量是指GDP增加的絕對值,受GDP基數大小和增速快慢兩方面影響,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趕超能力,GDP增量越多,說明城市上升勢頭越迅猛。
重慶(1397億)、廣州(1371億以上)、深圳(1072億)、蘇州(934億)、南京(787億)、長春(733億)、北京(731億)、成都(704億)、西安(699億)、濟南(697億)
今年增量十強有兩個新面孔:
1、長春:在東北堪稱一枝獨秀,不僅超越了沈陽、哈爾濱,按照趨勢,未來也可能超過大連,成為東北第一城。
2、濟南:異軍突起,悄無聲息間就已經前進到第19名。前幾年青島上萬億的時候濟南才六千多億,現在差距越來越小。濟南的崛起說明政策對城市的重要性,中國能把深圳從漁村打造成國際大都會,山東把濟南推進到前15名的難度不大。
二、名義增速十強:長春第一
名義增速:純數字GDP增速,用2020年GDP數字對比2019年數字得到的增速,不考慮物價等任何外界因素。
長春12.43%、曲靖12.20%、連云港7.82%、西安7.5%、濟南7.39%、龍巖7.16%、南通6.96%、遵義6.8%、合肥6.76%、貴陽6.73%
長春出人意外地奪得百強城市名義增速第一,個人感覺這個數字應該是“GDP修正”的結果。
三、負增長城市
共有7座城市GDP負增長:
宜昌-4.47%、襄陽-4.38%、漳州-4.12%、武漢-3.7%、鄂爾多斯-1.98%、哈爾濱-1.25%、榆林-1.13%。
湖北作為疫情重災區,經濟表現比預期的好太多,武漢GDP僅下降600億,排名下滑一位。黑龍江作為疫情第二災區,經濟也受到一定影響,哈爾濱負增長,GDP排名全國第44位,經濟已然下滑到三線城市水平,作為曾經的全國十大城市,沒落至此,令人唏噓。
其它增速較慢的城市還有:
天津0.2%、咸陽0.4%、大連0.41%、佛山0.61%、淄博0.85%、惠州1.06%、湛江1.16%、東莞1.24%。廣東城市走向分化,冰火兩重天!
四、重慶、廣州龍虎斗
去年重慶首次超越廣州,很多人說“北上廣重”時代到來,今年廣州用數據讓這些人把說出去的話收回去。廣州去年GDP突破25000億,而重慶為25002億,不出意外,今年廣州重回全國第4,穗渝爭鋒遠未到畫上句號的時候!
五、南京進入十強
與重慶、廣州的纏斗不同,南京超越天津則顯得波瀾不驚,是南京太強大,還是天津太不思進取?如果天津再不振作,寧波、無錫、鄭州、青島、濟南、西安、合肥都有可能超越天津,別說北方第二城,連北方第四城天津都不一定保得住!
六、萬億城市競爭激烈
今年有六座城市躋身萬億,分別是:
泉州10158億、濟南10140億、合肥10045億、南通10036億、西安10020.3億、福州10020億。
有意思的是這六座城市GDP差距非常小,西安和福州差距甚至小至0.3億,幾乎是一個挨著一個,而且除泉州外,名義增速都超過6.6%,是全國平均增速的兩倍。
可以預見,未來這六座城市將展開激烈競爭,并對排名15位左右的無錫、鄭州、青島、長沙等城市形成壓力。未來,競爭最激烈的不是前十名城市,而是11-20位的城市。我個人比較看好濟南、合肥、西安,未來可能取代無錫、青島、長沙,成為新一線城市新貴。
七、5800-8000億檔城市亂戰
萬億城市之下有一個非常大的斷檔,除東莞外,GDP最高的煙臺、常州也只有7800億,未來這個區間的競爭也會非常激烈。這區間城市有:
煙臺、常州、徐州、唐山、大連、溫州、昆明、長春、沈陽、廈門、揚州、石家莊、紹興、鹽城、濰坊。
這些城市綜合實力半斤八兩,都有一技之長,或工業強大,或一省省會,或人口眾多,或交通便利,或資本實力強大,或創新能力強,總之都非泛泛之輩。決定誰能勝出的關鍵是“政策”,誰能獲得國家、省里政策扶持,誰就能脫穎而出成為下一個萬億城市。我個人比較看好常州、廈門、沈陽。
八、三線城市崛起
近年來三線城市越來越強大,逐漸趕超部分省會城市。未來,具有人口、交通、工業優勢的三線城市也將迎來沖擊萬億俱樂部的機會。個人比較看好的三線城市有:
洛陽、臨沂4.46%、襄陽-4.38%、岳陽5.85%、蕪湖3.73%、贛州4.92%、衡陽4.03%、保定。
這幾座三線城市常住人口普遍在600萬以上,城區人口在200萬以上,工業發達,交通便利,經濟發展迅速,戰略地位重要,發展潛力巨大,有望在2030年左右躋身二線城市。
九、南昌失速
南昌,5745億,名義增速2.67%,在省會城市中增速比較靠后。南昌目前的形勢非常不妙,與濟南、合肥、福州的差距越來越大,領先南寧、貴陽的幅度越來越小,如果再不變革,很可能淪為三線省會。
南昌地理位置優越,京九線、滬昆線兩大主干道交匯,與珠三角、長三角、海峽西岸等發達地區的距離很近,自身工業實力也不弱,何以越來越式微?根本原因是南昌沒有“省會”的覺悟,城市規劃缺乏大城市的戰略眼光,儼然一座普通地級市。
南昌,轄6區3縣,常住人口560萬,市區人口330萬,城鎮人口420萬,城鎮化率75%,建成區面積360平方公里,人口和城市規模在中東部省會城市中倒數第一。十年前,南昌、合肥城市規模相當,現在合肥常住人口已近千萬,早已判若云泥!
江西目前的局面和南昌的弱勢脫不開干系,南昌實力弱小,無法吸附人口、人才、資金,被周邊省份鯨吞虹吸,一直處于失血狀態,江西太需要一個“撐得住場子”的“帶頭大哥”了!
作為省會,別妄想佛系發展,沒有爭雄天下的野心就別當省會,早點退位讓賢!省會就要有省會的格局、氣勢,甭管GDP多少,先把規模做起來,有了人口還怕沒有經濟嗎?一座500萬人口的城市,在資本吸引力上能和1000萬人口的城市比嗎?富士康為何選擇鄭州?如果在南昌,你能招來20萬工人嗎?“消費時代”已經開始,城市經營歸根結底就是“人口經營”,你給人口提供高薪就業機會,人口就回報你消費驅動力,回報你繁榮的城市。
南昌當務之急就是擴大城市規模,早日成為千萬級城市,江西才能擺脫失血狀態。南昌要盡快推進“大都市”戰略:首先合并豐城、樟樹、高安、奉新、安義等周邊縣市,大力吸引外來人口,將人口提高到1000萬左右,建設“大南昌”;其次,通過地鐵、城際鐵路、產業鏈將撫州、新余、宜春、鷹潭等城市納入“南昌都市圈”,讓都市圈為南昌崛起賦能。
南昌不強,江西必弱!南昌,向大而生!
關注城市帝國,城市、農村、經濟、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