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皖在中國是比較特殊的三個省,不僅因為他們是包郵地區,更因為他們與上海構成了強大的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和發動機,代表著中國制造的最高水平,是中國全球產業鏈最重要一環。從城市群來說,三省是一個整體,在長三角內部,他們之間也存在競爭,尤其是城市的競爭!
過去十年,江浙皖三省城市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讓我們看看圖表:
一、江蘇城市變化
江蘇13座城市,人口合計增長608.7萬人,增長超過百萬的有蘇州(228.2萬)、南京(131萬),無錫(108.9萬),增長超過50萬的有常州(68.6萬)、徐州(50.3萬),有3座人口負增長,分別是泰州(-10.6萬)、淮安(-24.4萬)、鹽城(-55萬),蘇南人口大幅流入,蘇中大幅流出,蘇北小幅流入,江蘇人口正呈現出兩頭粗、中間細的葫蘆形,蘇北人口外流趨勢逆轉,而淮河兩岸人口堪憂!
二、浙江城市變化
浙江11座城市,人口合計增長1013.9萬,人口大幅流入,總人口達6456.8萬,躋身中國人口大省之列!浙江人口增長主要來自三座城市,杭州(323.3萬)、寧波(179.8萬)、金華(168.9萬),三市人口增長672萬,相當于流入了一個人口大市的人口!浙江11座城市均實現人口正增長,除舟山外,人口增長率都超過7%!杭州(1193.6萬)、溫州(957.3萬)、寧波(940.4萬)三座城市人口超900萬,躋身全國人口特大市之列!
三、安徽城市變化
安徽的情況則是冰火兩重天,15座城市有6座人口正增長,9座人口負增長,不過全省總人口增長143.5萬,扭轉了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持續流出的趨勢,其中省會合肥流入182.3萬,成為安徽人口正增長的中流砥柱,強省會對人口的吸附作用非常明顯。此外皖北人口大市阜陽人口也增長了60萬,常住人口回升到820萬。分區域看,皖南除蕪湖外均以人口流出為主,皖北以小幅流入為主。從城市人口看,除合肥、阜陽人口較多外,其它城市人口均低于500萬,6座城市人口低于300萬,4座城市人口低于200萬,城市碎片化現象比較嚴重,建議合并撤銷一些人口較少的地級市,以節省財政,提高行政效率。
四、八大都市區逐漸成型
江浙皖三省人口增長如虹,而主導這一切的其實是少數核心大城市,他們的影響力正超出本身范疇,向周邊延伸,形成有較強凝聚力的都市區,其中比較明顯的是八大都市區:
1、杭州都市區
包括杭州、紹興、嘉興、湖州,總人口2597.6萬,以制造業、旅游、文化、科技和服務業為主,科創活力在全國位居前三,2020年GDP30817.3億,人均GDP11.86萬元,是長三角南翼核心。
2、寧波都市區
包括寧波、舟山,總人口1056.2萬,以航運、貿易、旅游和制造業為主,是全球最大的海運樞紐,海洋化工產業中國第一,2020年GDP13920.8億,人均GDP達13.18萬。
3、溫州都市區
包括溫州、臺州,總人口1619.6萬,以制造業、金融和商業為主,民間資本實力強大,具有左右市場的能力,同時也是海外華人商業的領導者和探索者,具有一定全球影響力。2020年GDP12093.4億,人均GDP7.47萬,看似很低,實際上人均GDP對于溫臺毫無意義,其財富早已如樹根一般,深藏于地下!
4、金華都市區
包括金華、衢州、麗水,總人口1183.4萬,以商業、貿易、文化、旅游、制造業為主,這里群山環繞,山重水復,理論上不是商業發展的沃土,40年前這片地區總人口不足500萬,而現在超過千萬,全球小商品中心,無數人追逐財富和明星夢的夢想之地!2020年GDP7883.04,人均GDP6.66萬,個人認為嚴重低估!
5、蘇錫常都市區
包括蘇州、無錫、常州,總人口2548.8萬,以制造業、旅游、科技、文化、貿易為主,全球最大的制造業中心,“世界工廠”的“超級工廠”,三市規模以上工業營收達64345億,工業實力超過全球90%的國家!2020年GDP40346.2億,人均GDP15.83萬。
6、南京都市區
包括南京、鎮江、揚州、蕪湖、馬鞍山、滁州,總人口2687.6萬,以科技、教育、旅游、文化、制造業為主,是長三角北翼核心,近年來隨著南京經濟崛起,南京對周邊的吸引力大大增強,皖南人口流出,主要是流向南京。2020年GDP34058.3,人均GDP12.67萬。
7、徐州都市區
包括徐州、宿遷、淮北、宿州、棗莊,總人口2529.7萬,以農業、能源、制造業為核心,是長三角的菜籃子,也是上海外來人口重要來源,近年來隨著徐州崛起,周邊城市紛紛向徐州靠攏,徐州也有意將周邊聚攏起來,以軌道交通為基,構建徐州都市區,實現大徐州的復興。2020年GDP15479.35,人均GDP6.12萬。
8、合肥都市區
包括合肥、六安、淮南、蚌埠,總人口2009.4萬,以制造業、科技為核心,是安徽經濟的核心,近年發展非常迅速,已經成為長三角都市圈第五極。2020年GDP15135.1億,人均GDP7.53萬。
未來長三角內將是既合作又競爭的態勢,競爭將不僅僅是城市之間的競爭,而是都市區間的競爭,這種更高層次的競爭,將進一步激活長三角的經濟活力和競爭力!長三角城市將從群狼時代,進入群龍時代!
而在都市區內部,如何構建交通系統、產業鏈,進行產業分工和協作,實現共贏,將非常考驗核心城市的運籌能力!
我對長三角八大都市區綜合實力排名如下:蘇錫常>南京=杭州>合肥>寧波>溫州>徐州>金華。
未來發展潛力如下:蘇錫常>杭州=南京=合肥>徐州=寧波>溫州=金華。
你更看好哪座都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