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分析了山東城市的發展情況,本期主角安徽。
安徽是近年發展比較迅速的省份,2010年GDP全國排名第14位,2020年上升到了第11位,與第10位的上海相差20億,與第九位的湖南相差3100億,以安徽的發展勢頭,未來有較大概率會超越湖南。
一、過去十年安徽城市的進步
1、第一座特大城市
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過去十年合肥人口增長191萬 ,市區人口達到511.82萬,如果將肥東、肥西兩縣城區人口計入合肥城區(早已融為一體),則合肥城區人口應該在550萬左右,成功躋身特大城市之列,這是安徽有史以來第一座特大城市。
擁有一座特大城市對安徽來說意義重大:1、抵御長三角對安徽的人口磁吸,維持人口穩定;2、增強安徽參與長三角經濟區的話語權,試想如果合肥不強大,如何跟杭州、蘇州、南京等巨頭談合作?如果有,那也是請求經濟援助;3、樹立安徽自信,安徽這幾年形象的改變和自信心的建立,和合肥的崛起息息相關;4、科技創新,小城市也有科技創新,但受限于對人才吸引力不足,小城市的科技創新規模永遠無法與特大城市相比。可見,合肥成長為特大城市對安徽來說,利大于弊。
2、蕪湖和阜陽的成長
十年前蕪湖和阜陽GDP全國排名都在100名之外,還是四線城市,而現在蕪湖排名61,阜陽第99,城區人口也雙雙突破150萬,都已經是標準的三線城市。而蕪湖更是開通了城市軌道交通,市轄區數量達到5個,市區人口達到240萬,具備了沖擊二線城市的潛力。
3、全國百強城市達到4個
2020年GDP百強城市,安徽四城上榜,合肥第20、蕪湖61、滁州88、阜陽99,總數位居所有省份第九,向經濟大省又邁進了一步。
二、安徽城市存在的問題
1、城市層次不分明,二線城市斷檔
粵蘇魯浙閩五大經濟強省都有3個以上二線城市,廣東、江蘇更是有5座以上,而且多數地級市人口都在300萬以上,城區人口也在100萬以上,基本沒有五線地級市。
而安徽,除合肥外,沒有第二座二線以上城市,地級市大小參差不齊,人口不足300萬的地級市達6座,市區人口少于100萬的城市達7座,城區人口少于100萬的達6座,城市規模普遍偏小,競爭力不強,在中國城市版圖中政治地位不高。
2、長江的作用沒充分發揮
長江是中國內河黃金航道,是孕育大城市的搖籃,沿線二線以上大城市數量眾多,但擁有416公里長江航道的安徽卻沒能發展出一座二線江城。曾經的長江五虎,其它四虎輝煌依舊,唯獨安慶徹底沒落,安徽愧對長江的厚賜。
3、區劃過多
行政區劃越多,行政效率越低,財政負擔越重,經濟發展越落后,最典型的就是河北。安徽雖然不像河北那么極端,但行政區劃也明顯偏多:安徽6100萬人口,16個省轄市,9個縣級市,50個縣;江蘇8474萬人口,13個省轄市,21個縣級市,19個縣。對比之下,江蘇行政區劃要比安徽精簡高效的多。
4、人口空間分布不合理
皖北經濟落后,人口2000多萬,皖南經濟發達,人口卻只有600多萬,這種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合理。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和經濟獎勵,將1000萬皖北人口引流到皖南,推動皖南城市做大做強。人口分流后,皖北進行大規模行政區劃縮編,村莊、鄉鎮、縣市合并,打造成以大農業為主,工業為輔的農業生態區。
三、安徽16市發展潛力評價
城市定位:合肥,安徽中心城市;蕪湖,副中心城市;阜陽、蚌埠、滁州,區域中心城市;其它城市,普通城市。
1、合肥
特大城市,新一線城市,目標國家中心城市。合肥大勢已成,制造業體系位居全國前列,科技創新能力躋身全國前十,產業結構和產業潛力也都位居全國前十,不出意外,合肥未來能躋身全國12強之列,主要競爭對手有天津、西安、鄭州、長沙、青島、寧波、濟南,這六座城市各有千秋,誰能勝出都不意外。合肥最大短板是是人文基礎薄弱,文化產業比較落后,其次是都市圈基礎薄弱,60公里范圍內只有六安一座地級市。這兩大短板短期內都很難彌補,不利于合肥向綜合性城市轉型。
2、蕪湖
目標二線城市,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中國重要科創城市。蕪湖最大短板就是人口少,城市規模較小,在大城云集的長三角屬實難以出頭。經濟大省都有雙子星城市,如廣東之廣州、深圳,浙江之杭州、寧波,江蘇之南京、蘇州,安徽要想成為經濟大省,確實需要一座城市與合肥組成雙子星,而這個角色非蕪湖莫屬。建議在江北建設“蕪湖新區”,仿照雄安新區模式,積極吸引皖北人口、長三角核心區產業,合肥再支援一些高校校區,將蕪湖新區打造成安徽改革開放的窗口,爭取到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300萬,則蕪湖總人口就有望達到700萬,GDP達到1.5萬億,足以晉升二線城市。
3、阜陽、蚌埠、滁州
這三座城市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建設:
阜陽:皖北中心城市,人口龐大,交通發達,但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應將主要工作放在招商引資上,爭取在10年內成為新興工業城市;
蚌埠:皖中中心城市,位于安徽地理中心,是除合肥外區位條件最好的城市,工業也有一定基礎,但人口和行政區劃阻礙了蚌埠的發展,建議做如下調整:懷遠縣撤縣設區,和淮上區合并成懷遠區;鳳陽縣并入蚌埠,撤縣設區,和龍子湖區合并成鳳陽區;淮南市并入蚌埠,設壽縣區、八公山區(八公山+謝家集區)、大通區(大通+田家庵區)、鳳臺區(鳳臺縣+潘集區)。調整后的蚌埠,人口633萬,轄8個市轄區,定位安徽第三大城市,物流中心、重要工業中心。
滁州:滁州最大短板是市區太小,建議將全椒縣和來安縣撤縣設區,這兩個縣縣城區與滁州主城區都只有幾公里,融合起來不困難,滁州工業發達,未來應作為皖北人口轉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4、安慶、馬鞍山
這兩座城市位于長江沿線,適合發展大工業,如汽車、造船、機械、電氣、家電、家具、大型裝備等,應以這些制造業為主,如果能吸引足夠多的皖北人口,未來也有躋身三線強城市的可能。
5、其它調整
淮北和宿州合并成宿州市,淮北降為淮北區;銅陵和池州合并成九華山市。調整后,安徽省轄市減少至13個。
總之,安徽需要進行大的變革,汰弱存強,做大中心城市,積極提高城鎮化率,實現人口的空間合理分布,實現城市等級的躍遷,以城市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和內循環經濟運轉。如果城市晉級順利,安徽是有希望躋身中國經濟大省之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