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寫作能力提升系列資料(十一)
材料作文開頭如何引述材料
作文失分,主要是立意不太準確。如有些考生立意太大,把孝敬父母轉化成一般性的“感恩、回報”;或立意太小,把孝敬父母轉化為“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該怎么做”之類;或立意太偏,把孝敬父母要么引申到對“老齡化社會”的議論,要么引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作文失分的另一大因素是因為對材料的運用不恰當: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間部分甚至是在結尾處才出現;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論據的地位。
⑴引論的寫作
考生在寫作供料議論文時,在“引論”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1、引述材料過長,不簡潔,不概括;2、亮出的觀點不夠鮮明有力;3、材料和觀點之間缺乏有機的過渡,使觀點和材料成為“兩張皮”,不貼肉。
要使材料引述簡潔、概括,必須根據觀點的需要進行定向敘述。所謂定向敘述,既是要分析論點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進行敘述。例如提煉的論點是“勤能補拙”,引述的材料必須具有以下三個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補“拙”,并出成果。這里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難以分析出論點。再如論點是“不要畏懼失敗”,這也限定了引述材料必須具備下列三個要素:①要有“失敗”;②要有“不畏的情況”;③經過頑強奮斗后取得勝利。這里的“失敗”因素很重要,而學生在引述材料時常常忽視關于“失敗”因素的引述。
要使亮出的觀點鮮明有力,就必須明確表示反對什么,主張什么,擁護什么,應該旗幟鮮明,愛憎分明,切忌語言閃閃爍爍,模棱兩可。
要避免材料和觀點之間出現“兩張皮”現象,就必須對原材料作一點分析,它的好處是:①告訴讀者,我的立論是有根據的,使立論站住腳跟;②蓄勢。對材料的分析是圍繞立論進行的,這樣,就為進一步論證作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對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簡潔,一二句話即可。
二忌材料使用不當。試題是提供的材料,是寫作的話題、“引子”,全文的中心、觀點、論證都是由材料生發而來的。寫議論文,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其他文體也不能整篇脫開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評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么提出來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寫作要求則無法直接聯系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確使用材料,議論文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開頭即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寫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云。這種為答題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較普遍的毛病,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首先看材料在寫作過程的作用,話題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話題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則是特定的觀點的載體。也就是說:前者的材料只是為了引出一個話題,本身并不規定文章的中心,材料與文章是一種疏遠的關系;而后者的材料卻是寫作內容和立意的依據,本身規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與材料是一種很親密的關系。其次看寫作的角度,話題作文圍繞的是話題,所寫的文字只須與話題有關就可以,材料作文圍饒的是材,所寫文字與材料密切相關。
(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話。(2)句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
1.引——從材料中引出論題或論點。或開門見山,或邊聯系實際邊敘述感受,或述讀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論題或論點。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語言要精練,概括力要強, 80字左右為宜,否則,會讓人覺得拖泥帶水,不簡潔。“論題或論點”從材料中“引”出,是一種高層次的緊扣“材料”。請看《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開頭: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詩中的詩句。
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么是適合自己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屬。
此文開頭,借曹操的詩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問,然后順勢提出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論點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我給學生總結了給材料議論文五步曲:“一標二轉三證四聯五結”。一標,標題,二轉,是指正文開頭就要轉述材料提出論點。三證,是指從原材料中提出論點后,擺事實,講道理,就是用事實和道理去證明論點的正確,使之有說服力。四聯,是指應該由點到面生發升華。五結,緊扣主題,寫好結尾。
二轉,給材料議論文寫作,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么提出來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所給材料和寫作要求就無法直接聯系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給材料議論文一定要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轉述時,應作一些技術加工,凡材料中與論點關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內容都要淡化或刪去,而材料中與論點密切相關或明確表達觀點的內容則要強調和突出,使材料的轉述和提出的論點保持一致,達到“論點源自材料,材料生發論點”的要求。注意,不可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轉述,把作文與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物。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簡潔、有度、融合。簡潔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則是引述材料的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簡潔,因為評卷老師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帶水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從而影響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夠做到的,它使文章緊扣題目,思路清晰,結構完整,不至于在內容項、結構項大量失分。如能靈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鹽入水,便達到融合的標準,很能體現較高的寫作水平,極容易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因而獲得高分。
引用材料要簡潔簡潔引述材料,是以閱讀理解試題的供料為前提。只有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實現簡潔引述材料的目標。其次,心中要有閱卷老師。你的作文是寫給他們看的,他們對于供料熟悉的程度遠遠超過自己,大可不必擔心他們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與自己議論有關的句子和詞語,增強引述的向心力。
開頭引用材料,主體聯系材料,結尾點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
引述材料較高的境界是“融合”
現在介紹幾種引述材料的方法。
照搬法
[材料2]某雜志社作調查:“你對同學最贊賞的品質是什么?”調查結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樂于助人”。
[材料3]某單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記名問卷調查:“你如果遇到別人碰上麻煩事時會怎樣對待?”回答“悄悄走開”的人不少。
這是1997年高考作文試題,材料非常簡潔明了,引述材料可用照搬法,一次性照搬兩則形成對比,或一次照搬一則分而用之亦可。
概述法
1、1987年6月,A縣舉行小學生游泳比賽,育民小學取得了團體冠軍。
2.1986年初,育民小學一位老師提出建議:“我們這里河湖港汊很多,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為校內學生舉辦游泳訓練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學校務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并決定請一位教練進行理論指導。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學聽到一些家長的反映。有的家長說:“舉辦游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有的家長說:“我們的孩子從小在水里泡大的,還要訓練什么?”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學校長在家長會上說:“我們舉辦游泳訓練班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強學生體質,一是為國家培養體育人才。近年來,我國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現了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優秀運動員,在一些國際比賽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至于說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為游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
6.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長同意后,育民小學游泳訓練班正式開辦。經過科學訓練,學生游泳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結合以上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一篇短文,題目自擬。字數在400~600之間。
這道作文題目的材料篇幅長、內容多,宜用概述法:
育民小學在A縣游泳賽中一舉奪得團體冠軍,為什么呢?經過了解,原來該校辦了一個游泳訓練班。在一位教練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了嚴格的科學訓練,這才奪冠的。
運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蓋材料的內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論點同向。
裁縫法
閱讀下面材料,以《更心愛的》為題,寫一篇思想評論。
傳說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父親發現后質問家人:“這是誰干的好事?”華盛頓心里有點緊張,但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面前,帶著羞慚的神色說:“爸爸,這是我干的。”父親問道:“砍掉我的櫻桃樹,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嗎?”華盛頓回答說:“可我告訴你的是一個事實呀!”父親聽后,不但沒有懲罰華盛頓,反而贊揚說:“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用裁縫法引述,請看:
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但他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面前承認了,結果父親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贊揚說:“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這樣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來的一半,但把華盛頓砍櫻桃樹,向父親承認,以及受到贊揚的主要內容保留下來了,而且幾乎是引用原句,很有裁縫法的特色。
切割法
請認真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600字。
一次,吉鴻昌將軍與國民黨駐美大使館的一位參贊去華盛頓郵局。郵局的工作人員看不起中國人,態度傲慢,吉鴻昌正要發作,那參贊悄悄地說:“你為什么說你是中國人呢?你可以說是日本人,這樣就會受到禮遇。”吉鴻昌聽了勃然大怒,大聲訓斥:“你覺得做一個中國人丟臉嗎?”說完怒沖沖地回到住聽,找了一塊木牌,在上面寫了“我是中國人”五個大字,佩在胸前,出入于美國大庭廣眾之中。
對這道題目的供料就可以用切割法處理,先截取供料的前半部分開頭,而后對參贊進行批評,再引述供料的后半部分,對吉鴻昌的愛國行為予以贊頌,這樣開頭和議論都會與眾不同,很有特色。
議論法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理論源于實踐并反作用于實踐,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有指導作用。育民小學的孩子們也許水性很好,至于如何才能減少水對身體的阻力,如何才能游得快,他們就不知道了。而這些正是力學理論要告訴他們的。科學理論一經與嚴格訓練相結合,就成了孩子們提高游泳技術的物質力量。
這是1987年高考作文優卷的選段,作者運用議論法引述材料,把材料溶解在分析說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引述材料最大的誤區在于隨意性,致使引述材料的文字缺乏向心力。克服的方法:先定中心論點,后引述材料,剔除原材料中與論點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做到要言不煩,中心明確。引述材料過于繁冗,在文中占過大的比例,也是常見的毛病。解決的辦法是力求簡潔,盡量少引述材料,把重點放在分析說理上。
作文強化訓練:
1、對此題審定主題的關鍵詞是
2、你欲擬制的標題是
3、你在此標題下的精致化開頭是:
4、你想在構思的文中欲引用的素材是(簡單列出數例如名句、名人等)
達芬奇(公元1452—1519)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的畫家。他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不是先教他創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幾天。老師見到他有些不耐煩了,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一千個蛋當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形狀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比方說,把頭抬高一點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點去看,這個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地表現出來,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羅基奧還說:反復地練習畫蛋,就是嚴格地訓練眼睛細致地觀察形象,用手準確地描繪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論畫什么就都能得心應手了。后來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期的艱苦的藝術實踐,終于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成為一代宗師。
這是1980年高考作文的供料《畫蛋》,要求考生據此寫一篇讀后感。有位考生在文中這樣引述材料——
當達·芬奇投師于佛羅基奧時,佛羅基奧沒有首先教他創作作品,卻要他畫蛋,這是佛與凡人不同之處。十幾天只是畫蛋,達·芬奇自然是不耐煩了。這時,那位名畫家才告訴他畫蛋的意義所在:他的目的是嚴格訓練學生的細致觀察與準確描繪形象的能力。這正是佛羅基奧的“有方”。正是由于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后功成。
這位考生引述材料的篇幅不及供料的三分之一,應該說是相當簡潔的了。由于他透徹地理解了材料,同時又把閱卷老師作為傾吐對象,所以能夠大膽地準確地剪裁材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引述材料的文字有著很強的向心力。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名師出高徒。其一是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不怠。上面的引引文圍繞“師之教有方”引述材料,要言不煩,中心突出。引述材料要達到簡潔的標準,必須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能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善于捕捉其中的關鍵句子和重點詞語;并具備較強的遣詞造句的能力,能夠靈活地將句群變成復句、復句變成單句,用簡單的形式表達復雜的內容,做到以簡馭繁,以少總多。
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持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作
成功的秘訣何在
四川邊境上的貧富和尚都想到南海去。富和尚有的是錢,到南海去的條件不知比只有“一缽一瓶”的窮和尚好過多少倍,然而到達南海的不是富和尚,而是窮和尚。由此可見,做事情成敗的關鍵乃在于“為’’或“不為”,而不在于客觀條件的優劣;成功的秘訣全在一個字上——“為”!
誠然,做任何事情,只有肯“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居里夫人為了發現鐳這種元素,共進行了一萬零六百三十二次的提純試驗,其遭受的挫折可謂多矣。陳景潤為摘取數學的“皇冠”,含垢忍辱、廢寢忘食地戰斗在僅有六平方米大的連電燈都沒有的簡陋房間里,其治學的條件亦可謂差矣。但不管是居里夫人,還是陳景潤,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其秘訣何在?這不是跟窮和尚去南海一樣在于一個“為”字?
但是,有許多人卻不愿正視這一點,總喜歡把一個人的成就歸于他的天賦,以為這才是做事情能否成功的關鍵。豈不知“天才出于勤奮”,成功在于“為”。
要說天賦,莫過于方仲永了。他雖然生在農家,從不識書具,但五歲能詩,且“文理皆有可觀者”。但由于“不為”——仲永的父親“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最終方仲永“泯然眾人矣”。要說“笨”,牛頓小時候不能說不笨,他學習成績不好,甚至連風車為什么會轉動都不知道,但由于他發憤學習,刻苦鉆研,終于成為大名鼎鼎的科學家。
為什么一個天資聰明卻一無所成,一個生性看來很笨卻名揚四海呢?我以為這跟富和尚家資萬貫無法到南海,窮和尚一瓶一缽卻到達南海一樣,問題的癥結仍然在于“為”或“不為”。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嗎?
當然,我們并非一概否認客觀條件對事情所起的作用,但它比起主觀能動性畢竟是次要的。正如清人彭端叔所說:“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再者,是不是說世間萬事只要肯“為”,就一會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不為”則“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為”則“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因此,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還是要盡力而為,也只有“為”,才有成功的希望啊!如果一味等待萬事俱備,又刮“東風”的時候,無非是重演富和尚的悲劇罷了。
馬克思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嶇的山路上不畏勞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讓我們把這話當作座右銘,像窮和尚那樣,朝著奮斗的目標,盡力而為吧!
這篇供料議論文可以說是引述材料的典范。開篇簡潔引述材料推出中心論點,主體部分的分析說理不忘聯系材料(橫線標示),結尾用“像窮和尚那樣”點及材料,產生了很強的向心力。像這樣引述材料,扣題行文,既顧及分布的合理性,又順乎思路之自然,便做到“有度”。引述材料要達到有度的標準,必須熟悉議論文的論證結構,具備行文點題的本領,以及首尾照應的技法,這樣就能夠在適當的位置恰到好處地引述材料或提及材料,使整篇議論文緊扣材料生發開去,表現出材料議論文的章法。
鳥兒的評說
麻雀說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說黃鸝
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
黃鸝說百靈
聲音悅耳動機不純
百靈說最無原則的
要算那鸚鵡
鸚鵡說喜鵲
生就一副奴顏媚骨
蒼鷹說麻雀寸光鼠目
換一種眼光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怪圈:麻雀鄙視燕子,燕子鄙視黃鸝,黃鸝鄙視百靈,百靈鄙視鸚鵡,鸚鵡鄙視喜鵲,喜鵲鄙視蒼鷹,而蒼鷹呢,成為這一怪圈的完成者——它竟鄙視起麻雀來!這使我想起了圍成一圈的“多米諾”骨排,你能說清到底誰壓在誰的上面嗎?
人們常常為這類事情困惑。鳥類終究不懂得“懦夫”與勇士、“好高騖遠”與腳踏實地的區別,人類卻懂得;于是凡事便總要問“誰比誰好?誰又不如誰?究竟誰贏了?究竟誰是最差的?”遺憾的是,這類問題常常很難找到答案。我于是要說:“來,換一種眼光。”
很多人慣于標榜自己是“辯證唯物主義者”,卻同時在不知不覺地犯著“形而上學”的錯誤。每一種鳥都“敏銳”地發現了別人的“缺點”,而對別人所發現的自己的缺點卻渾然不覺,乃是因為它們無一例外地犯了片面看事物的錯誤,忘記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古訓,此其一;其二,百靈會唱歌,蒼鷹飛得高,這些都是客觀實際,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場、角度,卻會作出截然不同的評價,好比蒼鷹,喜鵲覺得它“好高騖遠”,也許蒼鷹自己或別的許多人恰以為這是勇氣與力量的體現。
如果換一種眼光呢?以喜鵲為例,假如它換一種思維方式,思考一下:我這種生活是不是有些“失節”呢?蒼鷹飛得高的勇氣和力量我有沒有呢?這樣情況便不同了:怪圈被打破了,鳥類將成為一個由各個賦有個性的個體完美融合而成的整體。
以鳥喻人,人們在復雜的社會中奔波,每天接觸著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如果我們不換換眼光,而總是以傳統思維定勢來判斷誰是誰非,在看別人和看自己時下意識地采取兩種標準,那么,就會嚴重影響我們對自身、對別人及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再美的世界,也就只能是霧中之花,甚至連花也不像了。
所以,讓我們學會換一種眼光看世界,不以偏概全,也不以主觀否定客觀,這樣,鳥類的怪圈才不會出現人間的復印件,我們才能在對主客觀清醒認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改造世界,建設更新更美的生活。
這是1995年高考作文優卷。整篇作文從頭到尾作者沒有一個地方直接引述材料,即使是第一自然段,也把寓言《鳥兒的評說》化為鳥兒們互相鄙視的怪圈,而不曾搬用材料的原話。但是,我們在閱讀此文時會驚奇地發現,作者的議論由始至終都圍繞著材料進行闡發。像這樣引述材料達到了化境,被判為滿分當在情理之中。引述材料要達到融合的境界,需要掌握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把“引”和“論”緊密地結合起來,無處不緊扣材料,無處不發表見解,但又看不到照搬材料的痕跡。
材料作文開頭如何引述材料
作文失分,主要是立意不太準確。如有些考生立意太大,把孝敬父母轉化成一般性的“感恩、回報”;或立意太小,把孝敬父母轉化為“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該怎么做”之類;或立意太偏,把孝敬父母要么引申到對“老齡化社會”的議論,要么引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作文失分的另一大因素是因為對材料的運用不恰當: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間部分甚至是在結尾處才出現;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論據的地位。
⑴引論的寫作
考生在寫作供料議論文時,在“引論”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1、引述材料過長,不簡潔,不概括;2、亮出的觀點不夠鮮明有力;3、材料和觀點之間缺乏有機的過渡,使觀點和材料成為“兩張皮”,不貼肉。
要使材料引述簡潔、概括,必須根據觀點的需要進行定向敘述。所謂定向敘述,既是要分析論點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進行敘述。例如提煉的論點是“勤能補拙”,引述的材料必須具有以下三個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補“拙”,并出成果。這里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難以分析出論點。再如論點是“不要畏懼失敗”,這也限定了引述材料必須具備下列三個要素:①要有“失敗”;②要有“不畏的情況”;③經過頑強奮斗后取得勝利。這里的“失敗”因素很重要,而學生在引述材料時常常忽視關于“失敗”因素的引述。
要使亮出的觀點鮮明有力,就必須明確表示反對什么,主張什么,擁護什么,應該旗幟鮮明,愛憎分明,切忌語言閃閃爍爍,模棱兩可。
要避免材料和觀點之間出現“兩張皮”現象,就必須對原材料作一點分析,它的好處是:①告訴讀者,我的立論是有根據的,使立論站住腳跟;②蓄勢。對材料的分析是圍繞立論進行的,這樣,就為進一步論證作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對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簡潔,一二句話即可。
二忌材料使用不當。試題是提供的材料,是寫作的話題、“引子”,全文的中心、觀點、論證都是由材料生發而來的。寫議論文,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其他文體也不能整篇脫開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評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么提出來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寫作要求則無法直接聯系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確使用材料,議論文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開頭即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寫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云。這種為答題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較普遍的毛病,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首先看材料在寫作過程的作用,話題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話題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則是特定的觀點的載體。也就是說:前者的材料只是為了引出一個話題,本身并不規定文章的中心,材料與文章是一種疏遠的關系;而后者的材料卻是寫作內容和立意的依據,本身規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與材料是一種很親密的關系。其次看寫作的角度,話題作文圍繞的是話題,所寫的文字只須與話題有關就可以,材料作文圍饒的是材,所寫文字與材料密切相關。
(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話。(2)句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
1.引——從材料中引出論題或論點。或開門見山,或邊聯系實際邊敘述感受,或述讀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論題或論點。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語言要精練,概括力要強, 80字左右為宜,否則,會讓人覺得拖泥帶水,不簡潔。“論題或論點”從材料中“引”出,是一種高層次的緊扣“材料”。請看《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開頭: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詩中的詩句。
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么是適合自己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屬。
此文開頭,借曹操的詩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問,然后順勢提出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論點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我給學生總結了給材料議論文五步曲:“一標二轉三證四聯五結”。一標,標題,二轉,是指正文開頭就要轉述材料提出論點。三證,是指從原材料中提出論點后,擺事實,講道理,就是用事實和道理去證明論點的正確,使之有說服力。四聯,是指應該由點到面生發升華。五結,緊扣主題,寫好結尾。
二轉,給材料議論文寫作,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么提出來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所給材料和寫作要求就無法直接聯系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給材料議論文一定要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轉述時,應作一些技術加工,凡材料中與論點關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內容都要淡化或刪去,而材料中與論點密切相關或明確表達觀點的內容則要強調和突出,使材料的轉述和提出的論點保持一致,達到“論點源自材料,材料生發論點”的要求。注意,不可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轉述,把作文與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物。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簡潔、有度、融合。簡潔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則是引述材料的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簡潔,因為評卷老師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帶水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從而影響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夠做到的,它使文章緊扣題目,思路清晰,結構完整,不至于在內容項、結構項大量失分。如能靈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鹽入水,便達到融合的標準,很能體現較高的寫作水平,極容易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因而獲得高分。
引用材料要簡潔簡潔引述材料,是以閱讀理解試題的供料為前提。只有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實現簡潔引述材料的目標。其次,心中要有閱卷老師。你的作文是寫給他們看的,他們對于供料熟悉的程度遠遠超過自己,大可不必擔心他們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與自己議論有關的句子和詞語,增強引述的向心力。
開頭引用材料,主體聯系材料,結尾點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
引述材料較高的境界是“融合”
現在介紹幾種引述材料的方法。
照搬法
[材料2]某雜志社作調查:“你對同學最贊賞的品質是什么?”調查結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樂于助人”。
[材料3]某單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記名問卷調查:“你如果遇到別人碰上麻煩事時會怎樣對待?”回答“悄悄走開”的人不少。
這是1997年高考作文試題,材料非常簡潔明了,引述材料可用照搬法,一次性照搬兩則形成對比,或一次照搬一則分而用之亦可。
概述法
1、1987年6月,A縣舉行小學生游泳比賽,育民小學取得了團體冠軍。
2.1986年初,育民小學一位老師提出建議:“我們這里河湖港汊很多,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為校內學生舉辦游泳訓練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學校務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并決定請一位教練進行理論指導。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學聽到一些家長的反映。有的家長說:“舉辦游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有的家長說:“我們的孩子從小在水里泡大的,還要訓練什么?”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學校長在家長會上說:“我們舉辦游泳訓練班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強學生體質,一是為國家培養體育人才。近年來,我國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現了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優秀運動員,在一些國際比賽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至于說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為游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
6.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長同意后,育民小學游泳訓練班正式開辦。經過科學訓練,學生游泳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結合以上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一篇短文,題目自擬。字數在400~600之間。
這道作文題目的材料篇幅長、內容多,宜用概述法:
育民小學在A縣游泳賽中一舉奪得團體冠軍,為什么呢?經過了解,原來該校辦了一個游泳訓練班。在一位教練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了嚴格的科學訓練,這才奪冠的。
運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蓋材料的內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論點同向。
裁縫法
閱讀下面材料,以《更心愛的》為題,寫一篇思想評論。
傳說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父親發現后質問家人:“這是誰干的好事?”華盛頓心里有點緊張,但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面前,帶著羞慚的神色說:“爸爸,這是我干的。”父親問道:“砍掉我的櫻桃樹,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嗎?”華盛頓回答說:“可我告訴你的是一個事實呀!”父親聽后,不但沒有懲罰華盛頓,反而贊揚說:“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用裁縫法引述,請看:
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但他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面前承認了,結果父親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贊揚說:“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這樣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來的一半,但把華盛頓砍櫻桃樹,向父親承認,以及受到贊揚的主要內容保留下來了,而且幾乎是引用原句,很有裁縫法的特色。
切割法
請認真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600字。
一次,吉鴻昌將軍與國民黨駐美大使館的一位參贊去華盛頓郵局。郵局的工作人員看不起中國人,態度傲慢,吉鴻昌正要發作,那參贊悄悄地說:“你為什么說你是中國人呢?你可以說是日本人,這樣就會受到禮遇。”吉鴻昌聽了勃然大怒,大聲訓斥:“你覺得做一個中國人丟臉嗎?”說完怒沖沖地回到住聽,找了一塊木牌,在上面寫了“我是中國人”五個大字,佩在胸前,出入于美國大庭廣眾之中。
對這道題目的供料就可以用切割法處理,先截取供料的前半部分開頭,而后對參贊進行批評,再引述供料的后半部分,對吉鴻昌的愛國行為予以贊頌,這樣開頭和議論都會與眾不同,很有特色。
議論法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理論源于實踐并反作用于實踐,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有指導作用。育民小學的孩子們也許水性很好,至于如何才能減少水對身體的阻力,如何才能游得快,他們就不知道了。而這些正是力學理論要告訴他們的。科學理論一經與嚴格訓練相結合,就成了孩子們提高游泳技術的物質力量。
這是1987年高考作文優卷的選段,作者運用議論法引述材料,把材料溶解在分析說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