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鍵詞
案例呈現
本案例根據真實案例改編
孫女士,53歲,自10年前便出現蛋白尿,檢查診斷為「慢性間質性腎炎」,隨后規律于同一家醫院診療,期間多次住院接受治療調整方案,今再次因「慢性間質性腎炎調整治療方案」就診腎內科,醫療團隊評估患者目前為CKD 5期,由小劉大夫擔任她的主管醫生。
患者既往曾有垂體和甲狀腺方面的問題,不過小劉大夫在調取既往病例時發現,孫女士在本次住院前,曾在短時間內先后掛號多位腎內科專家的門診。
在進一步與各專家溝通后,小劉大夫得知,該患者因自身病情經常處于焦慮狀態,并且對醫生持有不信任的態度,常常會就診于多位專家的門診并偷偷錄音,然后仔細比對各專家所給決策的不同,反過來以一些細枝末節的差異質問大夫,讓諸多教授很是頭疼。
小劉大夫在進一步與孫女士接觸過程中,能明顯感到她的抵觸態度,并且堅持在任何場合與大夫交談時錄音,以確保大夫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能夠負責。不過如此一來,不僅影響醫護人員的心情,在與患者討論病情的過程中也受到嚴重的影響。
請您評評理:在這種情況下,錄音到底對還是不對?從醫生以及患者的角度該如何正確看待這個問題?
案例來源:協和醫大八年制博士生 留德竹林在
醫療指征
「慢性間質性腎炎」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里面都是「聞腎色變」的,一方面因為腎的功能比較神秘(至今不太懂為什么腎虛就代表某方面能力不行。。。)。另一方面多數腎病都是隱匿起病,悄悄咪咪就得了腎病,甚至有時候還很要命。不過往往更要命的,是它對患者的慢慢消耗。
從醫學專業而言,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的定義為:出現任何原因導致的腎臟損傷(通常通過尿白蛋白排泄率≥30mg/d或等效指標檢測)或腎功能下降[定義為eGFR<60mL/(min·1.73m2)],持續3個月或更久【1】。
慢性間質性腎炎是一組以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和不同程度細胞浸潤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腎間質損害的機制可涉及免疫損傷、感染、中毒、代謝紊亂、尿流機械梗阻和遺傳因素等方面。臨床上以腎小管功能損害為主要表現,疾病后期則表現為慢性腎功能衰竭【2】。
【慢性腎臟病(CKD)分期標準】【3】
分期 | 描述 | GFR(ml/min/1.73m2) |
1 | 腎損傷,GFR正常或升高 | ≥90 |
2 | 腎損傷,GFR輕度下降 | 60-89 |
3 | GFR中度下降 | 30-59 |
4 | GFR嚴重下降 | 15-29 |
5 | 腎衰竭 | <15或透析 |
小編導讀
看看視頻,了解一下面對醫生為何并且如何有效錄音記錄談話,視頻為英文哦,小伙伴們可以練練聽力~
參考文獻
[1] Uptodate, 成人慢性腎臟病概述,2020-11-22,引用 2020-11-23
[2] 百度百科,慢性間質性腎炎,2018-10-30,引用 2020-11-23
[3] Andrew S Levey, et 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 Kidney International, 2005, Jun;67(6):2089-100. doi: 10.1111/j.1523-1755.2005.0036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