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周本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
這是司馬遷在《史記 周本紀》中的一段記載,說的意思是:召公與周公二相開始共同執政,號稱為“共和”,到了共和十四年的時候,周厲王死在了彘這個地方。
這是《史記》中第一次出現年號,在此之前,史記中雖然有時間的記載,但并不確定,舉個例子,看下面的記載:
《史記 周本紀》: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
這話的意思是: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后逝世,他的兒子周共王姬繄扈即位。這里確實記載了時間,只知道周穆王在位55年,至于周穆王是哪一年即位為王的,司馬遷并不確定,從司馬遷讀過的史料來看,他不能確定,所以沒有用紀年的方式來記載。
周朝有的王甚至在位多少時間也不知道,比如周懿王、周共王、周孝王、周夷王等人,史記上沒有記載他們的在位時間,也不知道他們是哪一年即位為王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周天子。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我們現在能夠查到周朝所有天子的即位時間與在位時間,有些是史書記載的,有些是推測出來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通過一系列科學技術手段推測了三個朝代的起止時間與諸王的在位時間,這些技術手段包括并不限于:史書上記載的天象、出土文物、史書記載的重大事件、碳十四測年檢測等等。
到了共和這個年號出現之后,中國歷史上每一年的重大事件史書都有記載,直到今天都是如此,然后形成了一種可信的歷史,也就是信史,也就是說:從共和元年之后,中國歷史進入了可以確定的信史階段。
這就涉及到一個紀年問題,我們現在所用的2022年其實是公元紀年,是西方流傳過來的,是以耶穌誕生的那一年作為紀年的開始,耶穌出生那一年是公元元年,對應著中國歷史紀年就是西漢平帝劉衎元始元年。
比如說今年是2022年,也就是耶穌出生的第2022年,但在中國古代并沒有采用公元紀年,古 人的紀年方式與現在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古人主要有兩種紀年方式:
一種是干支紀年。
干就是天干,支就是地支,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有十個,代表著不同的節氣。
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有十二個,代表著不同的時辰。
天干中的一個字與地支中的一個字組成的詞就是一個紀年,比如甲子,1984年就是甲子年,因為干支紀年以六十年為一個輪回,每六十年之后相當于歸零重新開始,所以干支紀年會有相同的紀年表述。
比如1864年、1924年和1984年都是甲子年,如果史書中記載甲子年,你能清楚地知道是哪一個甲子年嗎?而且每六十年輪回一次,5000年中國歷史理論上有80多個甲子年。
這種紀年方式的缺點是紀年會重復,沒有唯一的表述,會造成一些混亂,是不太合理的紀年方式,所以古人又發明了其他的紀年方式,比如年號紀年。
另一種是年號紀年。
年號紀年指的是用當時統治者的年號來紀年,比如:
《史記 秦始皇本紀》: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
這里的十一年就是年號紀年,指的秦王政十一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即王位的第十一年,查歷史書就會知道,秦王嬴政是公元前247年被立為秦王的,這一年就是秦王政元年,這里的十一年就是公元前236年。
絕大多數史書中的紀年都是年號紀年,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實現真正的大一統之前,年號紀年非常混亂,因為當時是諸侯混戰的時期,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史官與紀年。
比如長平之戰發生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62年,在趙國叫趙孝成王四年,在秦國叫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在東周叫周赧王五十五年,各叫各的,挺混亂的,只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才統一以皇帝年號來紀年,比如漢武帝時期的建元六年指的是公元前135年。
最早采用年號紀年就是從共和元年開始的,這一年對應的公元紀年就是公元前841年,史書為了敘述方便,會把中國古代的年號紀年對應了現在使用的公元紀年,公元前841年是現代人的叫法,在司馬遷那個時代都叫共和元年。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參考了大量的先秦史書,作為史官來說,司馬遷是嚴謹的,他把自己認為是事實存在的事情才會記載進史書,而共和元年就是司馬遷認定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確定紀年的開始。
事實上,《史記》是從三皇五帝開始寫的,從黃帝、炎帝等華夏族人文始祖開始記載的,經過夏朝、商朝、周朝,然后再進入秦朝和漢朝,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前,司馬遷不能確定歷史上發生事件的準確紀年,但他能確定發生的這些事件。
也就是在公元前841年之前,歷史上發生了很多重大事件被記載下來了,但是具體到哪一年發生的,有很多爭議,盡管司馬遷也記載在這之前的一些時間,比如某位帝王的在位時間,但總體來說,司馬遷不能確定具體發生的年份。
比如說武王伐紂,這是周朝建立的時間,但是周武王是哪一年討伐商紂王的呢?史書沒有記載,史記上只是說武王即位9年后與諸侯們在盟津會盟,因為時機不成熟,周武王沒有選擇攻打商紂王,而是撤軍了。
又過了2年,商紂王殺死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商紂王的叔父,建立的箕子朝鮮的人),逼走了太師疵與少師彊,周武王才覺得時機成熟,于是率領諸侯聯軍討伐商紂王,牧野之戰勝利,才滅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但是武王伐紂這事到底發生在哪一年呢?史書沒有記載,只知道是周武王即位的第11年,因為之前的史書紀年不明確,如此重大的事件也不知道是哪一年發生的,最后還是靠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把武王伐紂定在公元前1046年。
《史記》中還有大量不確定的事情,比如說:
《史記 周本紀》: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
蓋是大概的意思,上面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西伯(周文王)大概在位五十年。當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時候,大概曾把《易》的八卦增為六十四卦。從《詩》的作者對西伯的稱頌看,大概西伯就是在那一年受命稱王,裁決虞國與芮國之間的訟事。
史書中有如此多的大概,當然是司馬遷也不確定這事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的,也有可能是司馬遷認為這事確定,但又沒有確切的證據,或者只是孤證,所以司馬遷只能用大概來寫史書,這就是發生在共和元年之前的歷史。
這些歷史由于年代久遠,史書記載過于簡略或者記載有矛盾,同時沒有準確的紀年存在,給司馬遷寫史記帶來一些不確定性,所以司馬遷不能準確地識別出一些歷史重大事件發生在哪一年,只能用大概的寫法,或者干脆不寫時間。
直到共和元年,因為周厲王的橫征暴斂,引發了國人的暴動,周王朝都城的國人聯合起來把周厲王趕出了都城,然后由周公和召公兩人共同執政,這一段時期是沒有周天子的,是周朝歷史上相當特殊的一個事件,并且被人稱為共和元年。
共和元年之后,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被記載下來,并且是一直延續到今天的,雖然不能說每件事都記載得很清楚,但是因為有確切的紀年存在,能夠識別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所以共和元年之后被稱為信史,也就是基本上可信的歷史。
《史記 六國年表》:余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後有君子,以覽觀焉。
這是史記中六國年表的最后一句話,意思是說:我于是根據《秦紀》,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編排六國發生的大小事件,下至秦二世,總共二百七十年,借此顯示出我所聞知的各種興盛衰敗的頭緒來。后世若有君子,請來閱讀它。
也就是說從共和元年之后,司馬遷可以把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用編年的方式記載下來,哪一年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司馬遷都知道了,也許這件事的具體內容記載不是很清楚,但這件事發生的時間卻是確定的。
比如說秦始皇的出生年月與即位為秦王的年份,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史記 秦始皇本紀》: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這里記載了:秦始皇是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邯鄲的。等到出生時,取名為政,姓趙氏。十三歲時,秦莊襄王死了,嬴政繼位為秦王。
秦始皇的出生年月記載得很清楚,有據可查,還記載了13歲時,秦始皇就即位為秦王,他一生的重大事件基本上被記載下來,時間很確定,這就是信史。這是歷史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文字及記載工具的大量應用,對于歷史的記載也就越來越清楚。
但在共和元年之前,那些周天子的出生年月基本上是不知道的,更不用說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也是模糊的,但并不代表這些事不存在,只能說這些事發生的時間可能有爭議,而夏商周斷代工程則把夏朝、商朝、周朝一系列重大事件及君王在位時間用科學的方法推測出來了,也就是今天記載在各種教科書和歷史上的時間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