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講,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所謂的三妻四妾只是指妻妾眾多的意思,并不是指三個妻和四妾,這是一個形容數量的詞語,與三頭六臂、七上八下的意思類似,是一個大概的形容詞。
《禮記》: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來源于周禮,西周建立后,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其中就包括了婚姻制度,規定了整個社會階層上至天下、下到百姓如何婚嫁的制度。
周禮規定了天子有一位正妻,即王后,由王后設立六宮,允許天子除王后之外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合計起來,天子有一位正妻,120位妾,御妻不是妻,是妾,天子的妻妾除了王后是正妻外,其他都是妾。
除了天子之外,還規定了諸侯(公侯伯子男)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數量不定,但少于天子,卿大夫則是一妻二妾,士是一妻一妾,這些都是貴族階層,普通百姓一般是一夫一妻,如果家中富有的,就是一妻多妾,妾是可以花錢買來的,妻卻是不行,必須明媒正娶。
婚姻制度是文明社會的基本制度,必須要為整個社會穩定而服務,一夫一妻多妾的古代婚姻制度是比較合理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制度,主要取決于兩個原因:
一、繼承制度。
與一夫一妻多妾捆綁在一起的就是嫡長子繼承制,之所以規定男人只有一個正妻,就是為了避免下一代為了繼承官職、爵位、財產、土地而產生流血事件,即使如此,在中國歷史上,兄弟、父子、叔侄之間因為爭奪官職、爵位、財產而自相殘殺的事件仍然屢禁不止。
周禮規定了正妻生的兒子是嫡子,如果正妻生的兒子還是最年長的,那就是嫡長子,嫡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有著天生的優越性,這種制度的形成是經過無數流血事件總結出來的經驗,雖然有可能選出不合格的繼承人,但這樣的繼承制度最為清楚、明白,不會因為標準模糊而產生沖突。
周禮還規定了妻與妾的地位差距是巨大的,妻是明媒正娶的,妾是花錢買來的,或者是陪嫁過來的,戰爭俘虜過來的,搶過來的,妻死了,妾也不能成為妻,妻的家族往往與男主人門當戶對,妻的背后有娘家族人的支持,而妾沒有,妾的親屬甚至不是男主人的親戚。
只有在妻沒有兒子的情況下,妾生的兒子才有繼承權,一夫一妻多妾制與嫡長子繼承制共同構建了古代社會的基本制度,保證了社會合理地運行,維護了統治階層的利益。
二、生育原因。
古代人口較少,而且沒有優生優育的觀念,如果有可能的話,古代的妻與妾一生都是不停地在生孩子,為了增加人口,大到天子,小到百姓,都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斷娶妻納妾。
但是妻只有一個,而且有的妻并不能生育,或者沒有生育男孩,所以男主人就必須納妾以增加家族人口,而且這是合法合理的,元朝法律就規定,如果男子年滿40歲,而且妻子不能生育,那么男主人就可以納妾,這可是法律規定。
為了盡可能生育更多的子女,還有一些其他的辦法,比如男主人因病或因戰爭去世,他的妻妾就會過繼族人,在匈奴部落是過繼給沒有血緣關系的兒子,在漢人這里是過繼親兄弟或者堂兄弟,這都是增加人口的手段。
既然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越有權勢、越有財富的男人理論上就會有更多的妻妾,人口本來就那么多,豈不是很多底層百姓要打光棍了?
相傳古代皇帝之中,妻妾最多的是晉武帝司馬炎,他的后宮之中妻妾人數達到萬余人,而且司馬炎規定他在選妃時,天下所有百姓都不能婚娶,等他選完了,老百姓才能婚嫁,這完全是赤裸裸地利用權勢占盡優勢資源。
按照自然規律來說,如果沒有人為因素干擾,理論上生男與生女的比例是相同的,也就是各占50%,但是古代社會一直重男輕女,男子可以是勞動力,也可以是戰場上兵源,很多養不起女子的家庭會拋棄他們所生的女兒,這樣就會造成男多女少的局面。
古代社會一直有持續不斷的戰爭和疾病,尤其是在亂世,戰爭更為頻繁,而戰場上戰死的男子就會更多,比如東漢末年,因為持續戰亂和瘟疫發生,人口損失了十分之九,這樣算起來,男子與女子的比例其實是大致相等的,也就是各占50%。
由于一夫一妻多妾,上層社會的男子會娶更多的妻妾,皇帝一人就有上萬人的妻妾,包括后宮的宮女,理論上也是皇帝的妾,但是統治階層的男性數量是非常少的,根據一般的規律,古代社會的統治階層所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到1%。
舉個例子,秦朝有2500萬人口,統治階層人口只有不到25萬人,假設有20%的育齡婦女,也就是500萬人,那么育齡男性的人口也差不多是500萬,假設統治階層平均每人的妻妾數量有10人,那留給普通百姓的育齡婦女就只有250萬人,也就是說至少有250萬男人要打光棍,面臨娶不到妻妾的局面,占比達到50%,實際光棍率應該比這個低。
古代沒有媒體,很難統計娶不妻妾的人口,但男子打光棍的情況從古到今都是存在的,統治階層為了緩和這種矛盾,增加人口,會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會把宮女放出宮,讓她們自由婚嫁,這在漢朝與清朝較為普遍。
宮女入宮的年齡比較小,一般十三、四歲就入宮了,到了三十歲左右,如果沒有被寵幸,就會被放出宮,這個時候的宮女還是有生育能力的,可以解決部分光棍的娶妻難,但這種方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光棍情況仍然大量存在。
只有在和平時期才會娶不到妻,在戰爭時期或者亂世,年輕男子大量上戰場,戰爭是殘酷的,能活下來都不容易了,更不用說娶妻了,比如發生在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據說因此死亡人口7000萬到1億人,大多數是年輕男子,戰爭過后,育齡婦女人數明顯多于男子,不會存在光棍情況,但這是極端現象。
在古代中國社會,除了眾所周知的幾個太平治世之外,比如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大多數時候是存在戰爭,比如漢武盛世,盡管是盛世,但是戰爭不斷,直到漢武帝晚年才罷兵息戰,戰爭中會死去大量的男子,而且沒有妻妾的男子是優先要上戰場的,所以戰爭年代光棍率并不高。
另外,古代皇宮之中還有為數不少的宦官與太監,古代太監最多的是明朝,據說明朝常年有10萬太監,而宮女只有不到1萬,太監多也減少了光棍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