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唐詩》、《全唐詩外編》等文獻的統計,現流傳下來的唐詩一共有5萬多首,唐朝詩人共計2873人,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筆巨大的財富,如此多的唐詩能夠流傳下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存在289年的唐朝創造出如此眾多的詩人。
提到唐朝詩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王白居易、詩豪劉禹錫等人,實際上唐朝詩人很多,2873人不是一個小數目,那么你知道唐朝哪些詩人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哪些詩人之間相互認識嗎?
首先按時間把整個唐朝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王勃(公元650~676年)
王勃是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首,年少聰慧,王勃6歲能寫文章,9歲做給《漢書》作注,10歲讀完六經,16歲參加科試,成為朝廷最年輕的郎官,人生幾乎一帆風順,王勃因為幫沛王作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被唐高宗逐出朝廷。
之后王勃在四川游玩了三年,后被舉薦擔任虢州參軍,因為藏匿并殺死官奴而犯了死罪,遇到特赦而幸免于難,27歲在南海溺水而死,英年早逝,其詩有80多首流傳下來,被人稱為詩杰,其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楊炯(公元650~693年 )
楊炯是陜西華陰人,初唐四杰之一,9歲參加科舉考試中選,被稱為神童,在弘文館等待詔命,這一等就是16年,27歲時,楊炯才當上校對文字的小官,33歲時擔任正七品的太子府屬官,因為其伯父參與徐敬業反武則天的叛亂而受到牽連,楊炯被遷到四川擔任司法參軍。
41歲在回到朝廷仍然擔任小官,43歲時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縣令,次年病逝于任上,楊炯一生郁郁不得志,懷才不遇,他一生流傳下來的唐詩有35首,其代表作是《從軍行》。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3、盧照鄰
盧照鄰是河北涿州人,出身范陽盧氏,10歲學習經史,20歲成為鄧王府處理文書的官吏,后在四川擔任過益州新都尉,官職任滿后在四川游玩了一段時間,并因此結識王勃,盧昭鄰因為寫了《長安古意》這首詩,被武則天侄子武三思投入監獄。
后來朋友營救了他,盧昭鄰來到洛陽,感染了風疾,曾向藥王孫思邈學習醫術。幾年之后在太白山服藥中毒,并落下久治不愈的疾病,因為不堪病痛折磨而投水自殺。盧照鄰生卒年不詳,其唐詩代表作有《長安古意》、《曲池荷》。
《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4、駱賓王(公元638~684年)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其出身寒門,7歲能作詩,早年落魄,喜歡與賭徒在一起,后來成為道王李元慶的屬官,擔任過武功、長安主簿,后擔任侍御史因犯法而下獄,次年遇到特赦而幸免,還擔任過臨海丞,但始終不得志。
公元684年,武則天廢除唐中宗李顯,駱賓王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并起草《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失敗后下落不明,他一生流傳下來的詩有108詩,其唐詩代表作品有《詠鵝》、《帝京篇》,尤其是前者,幾乎每個三歲小孩子都會背。
《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5、陳子昂(公元657~700年 )
陳子昂是四川射洪人,代號詩骨,十七八歲時擊劍傷人,后發憤讀書,鉆研經史,23歲到長安國子監學習,次年參加科舉考試,不中,幾年之后,再次參加科舉,仍然不中,直到公元684年參加科舉才中選,后在朝廷擔任諫官。
多次直言上諫,因多次反對武則天而下獄,后隨軍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40歲時隨建安王武攸宜討伐契丹,兩年后,卸任官職回家,公元700年,陳子昂被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迫害致死。
陳子昂的詩有127首、文章有100篇流傳下來,其詩文風格蒼勁有力、風骨崢嶸,故名詩骨,其代表作品有:《登幽州臺歌》、《渡荊門望楚》。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6、沈佺期(公元656年~715年)
沈佺期是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公元675年參加科舉考試中選,后擔任考功員外郎,因受賄入獄,出獄后擔任給事中,因依附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被流放越南,后被重新起用,擔任中書舍人及太子少詹事,還擔任過尚書,相當于宰相。
沈佺期作為詩人,應該是初唐時期官職最大的,三春給事省,五載尚書郎,沈佺期做過三年的給事中,五年的尚書朗,最高品級是正三品,位列九卿,但是他的事跡很少,沈佺期的代表作品有:《驩州南亭夜望》、《雜詩三首》。
《驩州南亭夜望》:昨夜南亭望,分明夢洛中。室家誰道別,兒女案嘗同。忽覺猶言是,沉思始悟空。肝腸馀幾寸,拭淚坐春風。
7、宋之問(公元656年~712年)
宋之問是山西汾陽人,出身名門世家,20歲時科舉中選,進入仕途,后因依附武則天寵臣張易之兄弟而被貶,后因為告密有功,擔任考功員外郎,與沈佺期齊名,合稱沈宋,后分別依附于太平公主及安樂公主,被貶官。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問被賜死在廣西桂林,時年56歲,其代表作有:《渡漢江》、《江亭晚望》。
《渡漢江》: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除了以上之外,初唐詩人還有:虞世南、上官儀(上官婉兒祖父)、蘇味道、杜審言(杜甫祖父)、劉希夷、張若虛等人。
虞世南是浙江寧波慈溪人,代表作品有《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上官儀是河南三門峽人,代表作品有《奉和潁川公秋夜》、《高密長公主挽歌》,蘇味道是河北省石家莊人,代表作品有《詠霜》、《詠虹》,杜審言是湖北襄陽人,代表作品有《贈蘇味道》、《送高郎中北使》。
王勃與盧照領是認識的,兩人在四川游玩而相識,駱賓王肯定認識盧照鄰,他有首詩的名字叫《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是駱賓王代盧照鄰的相好郭氏痛斥盧照鄰移情別戀的詩。
楊炯肯定是認識宋之問的,兩人同朝為官,又在同一單位-崇文館充學士,武則天下詔讓楊炯與宋之問掌管教習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宋之問還認識杜審言,他們曾經一起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編撰過詩賦。
據說駱賓王兵敗之后,到杭州靈隱寺出家,宋之問正好到靈隱寺游玩,一時詩興大發,隨口說了一句詩文,結果想不出下句,正好遇到駱賓王,但兩人可能都不知道對方,兩人討論了一番詩文之后,宋之問做了一首詩,名字就叫《靈隱寺》。
沈佺期與宋之問肯定是認識的,兩人同朝、同時間為官,同時依附張易之,又合稱沈宋,杜審言肯定認識蘇味道,他有首詩叫《贈蘇味道》,其他人是否認識沒有足夠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