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開國之君來說,趙匡胤和朱元璋是兩個極端,趙匡胤稱帝后,善待了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對于武將,趙匡胤讓他們交出兵權,永享富貴,對于文臣,趙匡胤承諾有宋一朝,永不迫害士大夫,盡管宋朝重文輕武,對外戰績一塌糊涂,但深得士大夫與功臣階層的愛戴。
朱元璋稱帝后,選擇了殘酷對待他手下的文臣武將,不論功績有多大,不論地位有多高,只要是朱元璋打擊的對象,幾乎三族被滅,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與藍玉案,誅殺了4.5萬人,大多數是功臣及其族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韓國公李善長、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涼國公藍玉、定遠侯王弼、丞相胡惟庸等人。
為什么朱元璋不能像趙匡胤那樣以柔和的手段對待功臣,反而以殘酷的殺伐來對待功臣呢?
總有人把朱元璋殺功臣與劉邦混為一談,實際上兩人完全不同,劉邦比朱元璋仁厚多了,也寬容多了,劉邦殺的都是造反的異姓王,這些人手握獨立的兵權、領土,而且都是異姓王先起兵反叛,劉邦才率軍平定的。
朱元璋殺的是手下的功臣,這些功臣的確囂張跋扈,但是并沒有實際的謀反的罪證,所謂的罪證都是有爭議的,胡惟庸案與藍玉案牽連面太廣,兩個案子就殺了4.5萬人,比戰場上死的人還多,劉邦殺的都是首惡,朱元璋則是肆意擴大打擊面。
劉邦手底下的大臣敢當著劉邦的面說他是暴君,朱元璋手下肯定沒有這樣的人,劉邦能容人,知錯就改,朱元璋記仇,可能會當面不說你,背后下殺手,這是完全不同的,至于朱元璋為何不采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方法來對待功臣,主要有以下原因:
趙匡胤出身武將世家,投靠郭威之后,趙匡胤一直就是職業軍人,憑借戰功一路高升,郭威建立后周政權時,趙匡胤已經是禁軍高級將領,郭威去世后,趙匡胤跟隨后周世宗柴榮一路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殿前都指揮使,相當于首都首都衛戍部隊總司令。
柴榮去世后,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北宋開國皇帝,那些守衛京城的禁軍將領都是趙匡胤的部下、同事或者親信,比如石守信、王審琦、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赟、王政忠等人。
這些人還有一個特點,都是北周的中高級將領,同時還是職業軍人,更是趙匡胤的結拜兄弟,趙匡胤為了達到收回兵權的目的,把自己的想法跟這些將領說了之后,這些人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路,紛紛主動放棄兵權,告老還鄉。
這些人都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們的出身與地位決定了這樣的選擇,繼續留在軍隊中已經有殺身之禍了,不如放棄兵權,以換取富貴,這對功臣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了。
相對來說,朱元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朱元璋出身貧苦的農民,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在元末農民起義時,為了有口飯吃,參加了反元起義軍,最終一步步做大,消滅了其他對手,統一了華夏,朱元璋是華夏歷史上少有的階層飛躍之人,從普通平民到天子,他的出身比劉邦還要低。
那些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大多也是出身底層平民,比如傅友德、藍玉等人,跟朱元璋出身差不多,大多沒讀過書,也沒懂得歷史典故,估計也不太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就算是朱元璋學趙匡胤一樣杯酒釋兵權,弄不好這班人還可能不懂,或者不愿意放棄。
越是底層的人物,通過一系列的奮斗實現階層飛躍的人物,越是不容易放棄現在的地位,自古以來一直如此,像秦朝的李斯,從小吏一躍成為大秦帝國的丞相,居然聽信趙高的忽悠,合謀害死扶蘇,背后原因就是李斯擔心自己的榮華地位被取代,他不愿意放棄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就算是挺而走險賭上性命,只怕也不愿意放棄。
功臣不愿意放棄現在權力,朱元璋能怎么辦,只能用殺的辦法,既有被逼無奈的意味,也有朱元璋手段殘酷的原因。
趙匡胤手下的功臣,比如石守信、王審琦、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赟、王政忠等人,這些人在杯酒釋兵權之前,并沒有特別的違法行為,被剝奪兵權之后,這些人干的最多的事就是斂財和兼并土地。
比如石守信克扣工人工錢,王審琦則為官清廉,沒有記載貪腐敗行為,其他的人連記載都很少,說明趙匡胤并不在乎,或者這些功臣的不法行為并不嚴重,相對來說,朱元璋手下的功臣簡直是目無法紀。
就拿胡惟庸來說,作為丞相,他敢私自扣留地方送上的奏章,還敢不報告朱元璋,自己全權處理,這在皇權社會是不可相像的,除非皇帝是個傀儡,否則就是重罪,胡惟庸還在朝廷之中結黨營私,打擊不同政見者,毒死劉伯溫,謀害徐達,這其中任何一件事都是殺頭的大事,而且嚴重威脅了朱元璋的皇權,屬于謀逆的重罪。
再比如藍玉,也是囂張跋扈,藍玉北征返回進,晚上到達喜峰關,因為守關官吏沒有及時開門,藍玉就敢縱兵毀關,這是什么行為?往小了說,是濫用職權,往大了說,就是謀反,藍玉還強占民田,被朝廷御史查問時,藍玉直接將御史趕走,這是藐視朝廷法律。
藍玉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目中無人,敢向朱元璋要官,朱元璋封了官他還嫌棄,朱元璋在的時候,藍玉就敢如此目中無人,要是朱元璋去世,兒子孫子接班了,那誰能約束藍玉呢,根本沒人,逼得朱元璋只能殺了他。
胡惟庸也好,藍玉也罷,都是威脅到政治穩定的人,不像趙匡胤的功臣只是貪財,沒有威脅到統治,胡惟庸專權,時刻威脅到皇權,朱元璋在位時,胡惟庸都如此猖狂,要是朱元璋去世,同樣沒人治得了胡惟庸,在這種情況下,逼得朱元璋只能用最殘酷的手段來解決威脅,就是族滅,然后把同黨連根拔起,但這其中造成了很多冤案錯案,朱元璋也不在乎。
朱元璋跟趙匡胤的為人、性格完全不一樣,趙匡胤寬厚仁慈,幾乎沒殺過大臣,名臣范仲淹曾經評價趙匡胤:“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仁慈之名跟漢文帝有得一比。
朱元璋為人多疑、殘暴,明初的洪武四大案就殺了9萬多人,牽連之廣,殺人之多,在歷史上極為罕見,清朝官員學者趙翼評價朱元璋:“蓋明祖之性,實帝王,豪杰,盜賊兼而且也”。
意思是說朱元璋是帝王、豪杰、盜賊的復合體,也就不難理解朱元璋喜歡殺人的性格,朱元璋與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后,都擔心手下將領會對自己形成威脅,但他們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處理方法,這就是性格與為人的差異。
《皇明祖訓》: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后,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
并影響了兩人的治國理念,朱元璋的很多制度被認為是錯誤的,比如分封制,分封制是開歷史倒車,朱元璋的分封制一防外敵,二防奸臣,他留下的《皇明祖訓》規定朝中有奸臣時,藩王得到天子的密詔可以率軍勤王,而密詔多為外人所不知,藩王想要起兵,只需要根據這一條就有法理,即使朱棣不起兵,明朝仍然會有其他藩王起兵,這是歷史規律。
多看幾遍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就會明白,他誰都不相信,誰都要防著,《皇明祖訓》中有這樣的話:
雖親信如骨肉,朝夕相見,猶當警備於心,寧有備而無用。
雖然親信如同親人一般親密,每天相見,也要懷著警備之心,寧可防備而不可無備。朱元璋如此不相信大臣,那么最好的辦法就只能是殺了,這就是朱元璋的治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