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26歲的孫策被暗殺,同年,19年歲的孫權被孫策推舉為江東政權繼承人,當時的江東,內有憂患:廬江太守李術反叛,孫權的堂兄孫輔暗通曹操企圖投敵,孫權的堂弟孫暠兵圍會稽企圖奪權。外有強敵:曹操對江東之地虎視眈眈,數萬山越人也隨時準備作亂。
作為一個有著六郡之地的首領來說,19歲孫權表現得少年老成,接管政權后,在周瑜、張昭等人的支持下,孫權率軍誅滅李術、軟禁孫輔、平定山越人的叛亂,然后又不斷地招賢納士,不僅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形勢,而且還不斷對外發動擴張戰爭,先后三次攻打荊州江夏郡黃祖,并在公元208年擊殺了黃祖,奪取了部分江夏郡土地。
公元208年,孫權27歲,統一北方九州的曹操勢力大舉南下,荊州牧劉表病死,他的兒子劉琮在當地豪強的脅迫下投靠了曹操,曹操挾朝廷之名聲,百萬大軍之余威,想逼迫孫權投降,在面對巨大軍事壓力下,孫權沒有妥協,反而在周瑜、魯肅的支持,與劉備結成聰明,誓死抵抗曹操,并在隨后進行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大敗曹操。
在隨后進行的戰爭中,孫劉聯軍收復了南郡,將曹操勢力趕出了荊州南郡,并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抵抗強大曹魏的軍事聯盟,保住了政權與土地,27歲的孫權北拒曹操成功,不得不說,孫權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人物,雖然前線的戰事是周瑜打的,但是離不開孫權的領導與支持。
公元219年,孫權38歲,這一年孫權趁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命令呂蒙、陸遜偷襲了荊州,奪取了蜀漢的荊州三郡,徹底地將荊州之地收歸自己所有,并在隨后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中,在軍事上依靠陸遜擋住了劉備的進攻,在政治上與曹魏結盟共同打擊蜀漢,孫權這種政治上的兩面手法,幫助他度過了偷襲荊州產生的所有政治風險。
公元229年,孫權48歲,這一年孫權在解決了大部分的內、外威脅之后,在三國鼎立的時期,最后一個稱帝,建立歷史上的東吳政權。
看看孫權的前半生,19歲接管政權、27歲北拒曹操、38歲收復荊州、48歲稱帝,作為一個沒有政治經驗的人來看,從19歲涉足政治到48歲稱帝,孫權算得上是英明神武的江東政權領導人,一方面他知人善用,廣納人才,先后發現并重用了魯肅、諸葛瑾、呂蒙、陸遜、步騭、徐盛、顧雍等人,另一方面他在政治上施展不同于常人的政治手段,在曹魏與蜀漢政權之間玩弄權術,避免江東兩線作戰,先后解除了江東政權在國際上的不利局面,建立一個穩定的東吳政權,這些是孫權領導有方的功勞。
但是,孫權在晚期,卻做出一系列的匪夷所思的事情來,比如引發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兩宮之爭,并在最后廢除太子孫和,賜和魯王孫霸,要知道孫和和孫霸都是孫權的親生兒子啊,虎毒都不食子,孫權連自己的兒子都殺,況且孫和和孫霸之所以會引發太子之爭,不就是孫權造成的嗎?
孫權既然立了太子孫和,就不應該寵愛魯王孫霸,這是身為一國之君最基本的政治道理,但是孫權晚年就這么昏庸,除了逼死自己兒子之外,孫權還把站隊太子與魯王的朝中大臣進行迫害,先后逼死了陸遜、顧譚、朱據、張純等人,那么問題來了,孫權的晚年為何如此反復無常?
看待這個問題,得從孫權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孫權到了晚年什么事情最重要?當然是選擇繼承人最重要,太子是國家未來的繼承人,也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所以孫權晚年必須選擇一個最合理的繼承人,同時要為繼承人創造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
孫權最早的太子是長子孫登,但孫登在公元241年就去世了,這一年孫權60歲,于是孫權按照長幼順序選擇了第三個兒子孫和為太子,因為孫權的第二個兒子孫慮去世得更早,所以孫和是太子,但是孫權把握不清作為帝王的原則,再加上魯王孫霸與孫權的長女全公主一起誣陷太子孫得,導致孫權對孫和也有意見,但是支持孫和的人很多,包括了江東四大家族的陸、顧、朱、張四家和諸葛恪,同時支持魯王的人也很多,包括步騭、全琮、孫魯班、呂岱等人。
最終這個事情的處理結局很慘烈,兩宮都被廢除,太子孫和被廢除,魯王孫霸被賜死,陸遜被罵死,顧譚被流放,朱據、張純被賜死,全琮的兒子全寄被處死等等,這簡直就是政治打擊,表面上看孫權反復無常,其實從孫權的做法似乎可以看到一點規律,就是孫權在大力打擊江東大士族。
孫權能夠穩定政權,靠的就是把江東政權本地化,大量接納招攬本地精英人才,而人才絕大多數是出身當地士族,時間一長,孫權政權中的江東士族勢力非常強大,強大到什么程度?幾乎可以和皇權相抗衡,要知道東漢末年是士族階級開始崛起的時代,到魏晉時期是士族發展的黃金期,不管是曹魏,還是蜀漢,或者是江東,都是如此,士族勢力的崛起是三國共同面臨的問題。
打擊士族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孫權意識到士族力量強大到已經開始威脅皇權的地步,如果不打掉那些有能力、有權力、有人口、有土地,還有大量部曲的士族,孫權死后,兒子接班,能管住這些人嗎?前面孫權為了選擇繼承人已經很頭疼了, 現在做的就是維護繼承人的統治穩定,也就是打壓士族階級。
比如陸遜、顧譚、朱據、張純等人,都是各自家族的族長,也是江東六郡之一吳郡四個最大家族的族長,同時更是孫權政權的核心力量,所以表面上看,孫權好像反復無常,但是實際上,孫權故意挑起太子與魯王之爭,讓所有朝臣選邊站,隨后借處理這事,大肆打壓江東士族,維護政權穩定,孫權還是那個政治高手,心狠手辣,毫無感情,英明神武,只是他也沒有想到,在他去世后,東吳就成變成權臣控制皇帝,然后再相互攻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