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一個叫“何尊”的出土文物上的銘文,這是西周早期一個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制作的一個祭祀用的器具,這個器具在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何尊”的尊內底部鑄有12行共計122個字的銘文,其中有一句話是寫的是:“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這是中國兩個字最早的文字記載,這句銘文的意思是: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在這個叫何尊的祭器中,中國指的是天下的中心,由于此尊想表達的是周成王在成周興建都城,所以也可以指洛陽及周邊地區,但當時西周的都城在鎬京,也就是今西安,所以中國也特指洛陽到西安為中心的周朝統治區。
這是關于中國最早的記載,大致表達了中國這兩個字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天下的中心,也可以理解為從洛陽到西安這一帶的核心地區,這個叫何的貴族顯然不是第一個運用中國這兩個字的人,中國最早指的其實不是具體的地理范疇,而是一個文化上的概念。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兩個字來自西周或者更早的朝代,古人是沒有地理概念的,大概是商周時期,古人理解的整個天下就是自己生存的地方,因為他們并不知道天下有個地球,地球還是圓的,他們以為整個天下只有自己生活的這一塊地方,只有他們生活在世界的最中心位置,這個最中心位置可以理解為從洛陽到西安為中心沿著黃河從發源地一直延伸到入海口這一系列的地區。
商周時期的古人一直以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他們經常抬頭看天,發現天是圓的,然后他們人為地以為地是方的,這就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一個圓的天如果蓋住一個方的地,是蓋不住,學過幾何的人都知道,一個圓來蓋一個正方形,會有四個角露出來,古人以為自己生活在那個圓的地區,那個三角形的角以及圓的外面則生活著北狄、南蠻、東夷、西戎等少數民族。
到了西周時期,當時的人仍然是這樣認為,認為自己生活在中心,所以這就是“中”。
《左傳》中有一句話:天子建國,諸侯立家。
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是整個天下最大的建議主,也是天下共主,周天子建立了以“周”為國號的國,然后把所建立的“國”中的土地進行分封,分封給宗室子弟,功臣,前朝貴族到各地為諸侯,諸侯再把周天子封給自己的土地進一步分封下去,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建立的叫“采邑”,卿大夫再分封土地給士,士建立的就是“家”。
把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些封建統治者合起來就是“國家”的概念,國家是國與家組合而成的產物,同時也泛指整個天下,形成國家的雛形。周朝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又建立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國家,因此合起來理解就是:世界中心的國家,簡稱中國。
但在周朝,中國不是國家名,而是地理概念, 不僅僅是周朝,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是以國號為自己政權的代名詞,但在很多歷史文獻中不斷地出現中國兩個字,比如《詩經 大雅 民勞》出現了: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中國,以為民逑。惠此中國,俾民憂泄。惠此中國,國無有殘。
這一首詩中出現了四次中國,這里的中國指的就是地理概念,也就是指居住在中原的人,也就是華夏民族,再比如《說文解字》中有這么一句話:
夏,中國之人也。
說文解字是東漢時期的著作,把更早的夏朝就稱為中國人,這種思想不是沒來由的,很可能最早在夏朝或者商朝時期,就已經有中國這個說法了。
而在《史記 武帝本紀》中的也有這么一句話: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這已經把中國當成了華夏政權的代名詞了,但是,中國并非特指某一個朝代,而是特指在華夏或者中原大地上建立的所有政權,都稱為中國,這意思就是國號可以不斷變化,但是中國兩個字一直沒有變,一直在流傳,舉個例子,秦朝可以稱自己是中國,漢朝也可以稱自己是中國,直到民國和現代我們還是稱自己是中國,這種稱呼已經超越了國家的概念,成為一種文化概念,泛指所有在華夏的政權、百姓、人民以及國家。
從周朝開始,經秦、兩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無論國號如何變化,這些朝代都自稱為中國,即使不是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朝代,也要刻意稱自己為中國,因為中國不僅僅代表了地理范疇,而且已經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代表了正統與合法性,也代表了華夏文明。
封建社會結束后,皇帝被正式廢除,國號也被廢除,因此中國兩個字開始正式成為國名,于是就成為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國名,事實上中國兩個字是華夏最古老的兩個字,幾千年前,我們的先祖已經這么叫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中國,中國這兩個字與中國五千年文明一樣淵源流長。